從“用火藥一炸,用挖機一挖”採石挖山,到盆景種植和生態旅游﹔從滿目瘡痍的山體,到郁郁蔥蔥的山林,江蘇宜興市湖(氵父)鎮張陽村推進產業轉型,走出一條生態發展之路。
驅車從江蘇宜興市區前往南部山區,駛進丁張公路,游客們會情不自禁搖下車窗,呼吸一下這裡的清新空氣。目之所及,皆是郁郁蔥蔥的花木。
經過湖(氵父)鎮張陽村時,路邊大片的盆景園會吸引一部分游客停車駐足。這片遍布盆景林木的地方,是張陽村的“花木盆景街”。
採石發財,山體植被傷痕累累
湖(氵父)鎮張陽村風景秀麗,有山林面積7000余畝。但在村黨總支書記李上彬的記憶裡,這裡曾經是“炮聲隆隆、灰塵密布”。
宜興南部山區的山體大多是石灰岩,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村民們抱著靠山吃山的想法,開山取料、辦礦採石。“用火藥一炸,用挖機一挖,便是上好的建筑材料。”李上彬說,最多時,張陽村有20多個採石點,工人達1000余人。李上彬曾經也是礦主,每天從山上爆破挖石,鈔票源源不斷地掙了出來。
“那時村集體收入不得了,一年有1000多萬元,80%的收入來自礦山資源。村民們幾乎都在礦山工作,收入也不低。”李上彬說。當年的湖(氵父),依靠採石、辦化工廠,成為宜興第一個億元鄉鎮。
多年的無序開採,直接導致了山體和植被的嚴重破壞。李上彬說,當年亂採濫挖,再加上興辦的化工、建材企業,“青山被挖得千瘡百孔,天空被熏得灰蒙蒙一片,河水被污染,稻子也長不了”。
看著滿目瘡痍的山體,村民董春梅覺得這樣的賺錢方式難以為繼。她指著家門口不遠處牛頭山白鶴洞附近山體上裸露的白色岩石說,白鶴洞1996年用於採石,2003年開始復綠,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恢復植被,成了村民心裡的痛。
董春梅和丈夫施正華都在礦上工作過。她說:“用破壞環境來掙錢,那就是吃祖宗飯、斷子孫路。”1998年,董春梅勸丈夫改行,施正華沒同意,董春梅索性自己辭職,做起了盆景生意。
施正華舍不得原來的工作也可以理解,畢竟採石來錢簡單又快,做盆景市場風險還大。“按當時村裡的想法,肯定不想轉型,村集體收入高,老百姓都有活干。”李上彬說,但宜興市委市政府的思路很明確,這種發展方式不可持續,吃的是子孫飯、發的是子孫財、斷的是子孫路。
轉變思路,盆景生意紅火起來
從2003年開始,張陽村積極響應政府號召,開展大規模採石場禁採和山區環境整治行動。兩年后,隨著長龍山宕口關閉,張陽村的採石史終於畫上句號。
接下來走什麼路?李上彬和村裡其他幾位黨員干部討論了好幾個晚上。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張陽村就有村民從山上挖來苗木植物,制成一個個“小盆景”,放在景區門口出售。“你看董春梅做盆景,生意不錯,村裡能不能從這方面入手,發展樹樁苗木呢?”后來,村民徐毛生的建議得到了李上彬的支持。
李上彬帶著村干部考察周邊花卉苗木經濟后發現,這是一個值得挖掘的領域。“盆景苗木是一種高附加值的產品,有的產品經過長時間培育能增值幾十倍。”李上彬說,張陽村在丘陵地區,有生態資源,適合培養盆景。
剛開始是散戶種植,不成規模,技術也落后。后來,李上彬提議成立合作社。村裡召集村民開會,商討成立花卉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可能性,響應的村民卻不多。“村民主要是怕有風險,種植花卉苗木需要技術和時間,不如找個工廠打工來得穩妥。”村干部呂岳良說,村裡決定由黨員帶頭,合作社先成立起來,做個示范,有了成效不怕沒人加入。
以合作社為基礎,村裡向上爭取資源,依靠農林局定期邀請南京的高校專家來村裡指導苗木的培育嫁接,帶領農戶上山選取可供育種的野生植物。另外,還引進優良品種供農戶選植。起初的“小打小鬧”漸漸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村民們逐漸都加入到合作社來。在專家的培訓下,一批花農成長為園藝師。“我們著重於優質品牌打造,以點帶面,共同發展”,呂岳良說,合作社現已發展到500多戶、近800人。
徐毛生屬於最早一批加入合作社的成員,在他30多畝的盆景園裡,一些不起眼的小盆景都能賣到上萬元,“過去開山採礦,讓周邊生態環境受到很大傷害,如今在依山傍水的環境中種植樹樁苗木,環境美化的同時還能帶來經濟效益”。徐毛生在南京工作的女兒女婿遷到張陽村,跟著徐毛生一起做起了盆景培植的生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發展生態旅游,轉型走向新階段
施正華和董春梅的盆景園在徐毛生家隔壁。董春梅對這些盆景如數家珍:“你看,這是採用蘇州盆景‘蓄枝截干’技藝,再配上太湖石,看起來如同進入一座蘇州園林中。”她指著自家的一株盆景說:“人家來看張公洞風景,就可能買我們的苗木,專門來買苗木的,也可能被我們的風景吸引,又在農家樂消費,這是個良性循環。”
“村裡的樹樁苗木種植規模已發展到5000多畝,戶均年收入6萬元以上。”李上彬說,他關掉礦場之后,現在經營著30多畝的紅楓園。多年來,在村級黨組織的引導下,當地村民順利從採石工變成花農。眼下,村裡正在籌備成立生態旅游公司,依托成片的苗木盆景園,建設相應的旅游配套設施,爭取在發展綠色經濟方面更上一層樓。
在村集體經濟發展之后,張陽村前后投入了4300多萬元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以郁郁蔥蔥的山林為屏障,以旅游干線常青樹為經絡,以房前香樟、屋后竹園為點綴,形成房在林中、人在樹中的生態格局,全村綠化覆蓋率達65%以上。
村內環境的逐步改善,配套設施的逐漸完善,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周邊的農家樂也興盛起來。村民們還賣起了土特產,這裡出產的百合、竹筍、草雞蛋、烏米飯等深受游客喜愛。不得不提的是這裡的“張工豆腐”,以本地的山泉水作為原料之一制作而成,廣受歡迎,每天一大早就被銷售一空。為了買到“張工豆腐”,有些客人專程從上海開車過來。
開元精舍是當地的一家高檔民宿,老板蔣偉榮原先經營一個用於採石的雷管炸藥廠,隨著整個湖(氵父)鎮的產業轉型升級,他關停了雷管炸藥廠,轉行做旅游,開起了民宿。“我們湖(氵父)鎮生態越來越好,游客越來越多,民宿生意興旺,這錢掙得舒心。”蔣偉榮說。
一條條泥濘的山間小路變成了平坦寬闊的柏油路,一個個臭水塘被改造成清澈的池塘,一片片廢棄荒地上建起了文體活動廣場,更修建起了深氧自行車公園,讓大家在運動的同時在大自然中修身養性。
如今的張陽村,處處皆風景:村內主干道寬闊蜿蜒,道路兩旁古樹成蔭﹔民宅白牆黛瓦,藤蔓繞壁﹔竹林、假山、廊橋、池塘相得益彰,宛若一幅清新寫意的山水畫卷。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26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