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集中清理檳榔土爐,瓊海已拆除3000多個

檳榔大省杜絕“榔煙熏人”

2018年11月02日19:08  來源:中國環境報
 

海南是檳榔產業大省,但傳統土爐熏烤方式進行的檳榔初加工生產,極易造成大氣環境污染。為推動檳榔產業轉型升級,今年10月以來,海南省農業農村廳聯合海南省生態環境廳在全省范圍內開展傳統檳榔熏烤土爐集中清理專項行動。

專項行動取締清理成效如何?存在哪些難處?記者日前跟隨海南省農業農村廳和省生態環境廳檳榔土爐熏烤聯合督辦組(以下簡稱“督辦組”)赴瓊海開展採訪報道。

杜絕煙熏檳榔“打游擊”現象

在瓊海市嘉積鎮溫泉村委會一個已被取締熏烤檳榔加工作坊,記者跟隨督辦組發現,拆除的土爐旁邊堆積著大量木材,作業區內共有五六個土爐,被熏黑的牆面印証著曾經的“榔煙四起”。

據了解,自集中整治以來,瓊海目前共取締煙熏檳榔加工點75處,拆除檳榔土爐3018個,佔比83.4%。

據瓊海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每個土爐在周期內約可熏烤檳榔1000斤,毛利潤達1000元。

“正是因為利潤可觀,所以附近村民鋌而走險進行傳統煙熏式檳榔加工”,瓊海萬泉鎮規劃建設管理所所長王楊說。

接下來,瓊海將保持對煙熏烘烤檳榔行為的高壓打擊態勢,全面加強巡查,24小時全天候對煙熏加工檳榔違法行為進行打擊,杜絕煙熏檳榔“打游擊”現象,做到發現一起,打擊一起,依法依規取締熏烤檳榔加工點,對其設備及原料予以沒收,遏制“榔煙四起”現象。

創新工藝推動綠色改造

檳榔產業既然是海南省部分市縣的支柱產業,是否有既環保、又能保証利潤的新型模式?

瓊海市隔壁的萬寧市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作為海南省乃至全國最大的檳榔生產地,萬寧一直是檳榔行業原材料的重要供給地。2013年起,海南省農業廳開始實施檳榔烘干綠色改造項目,將一批環保、先進、價格合理及配套設施完善的設備推薦給檳榔加工戶選擇。

萬寧市以此為契機,不斷創新產品工藝、推動綠色改造,形成“種植—初加工—精深加工—物流”的完整產業鏈,通過鹵水烘烤仿制煙熏檳榔的筋道,避免了傳統工藝所帶來的健康危害,改變了多年來檳榔煙熏火烤的原始方式,讓檳榔產業從產業鏈上游開始,向可持續的綠色發展方式轉型。

據了解,瓊海今年來也在不斷加快綠色改造工作進度。積極推廣檳榔烘干設備綠色改造,督促企業必須按要求建設污染防治設施、改造(淘汰)燃煤鍋爐、辦理污染物排放許可証,完善有關手續,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對選址不合理、手續未完善、嚴重污染環境的企業採取關停(閉)、搬遷等整治措施,堅決杜絕環境污染。

此外,瓊海還不斷加快“柴改氣”工作的落實,採取有力措施推動符合要求的檳椰加工廠盡快使用天然氣進行生產。同時,聯合安監、質監、農林、綜合執法、消防等部門對全市轄區內非法建設進行了全面排查,並依法予以取締。

解決技術難題是關鍵

雖然已經探索出綠色轉型的路子,但海南省檳榔產業發展仍有一些難題待解。

記者在跟隨督辦組實地參觀萬泉鎮一處正在試生產的興發環保型檳榔果生產線時看到,這條生產線在工藝流程上可以對顆粒物、焦油、二氧化硫等有害煙塵進行治理。但是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廠裡的焦油、煙塵等並未收集完全。

“我們已經收集並有效治理了大約70%的有害煙塵,但是技術的進步需要一個過程,目前解決技術難題是關鍵”,檳榔廠負責人表示。

記者在省生態環境保護廳獲悉,今年6月份,海南省已出台《檳榔加工行業污染物排放標准》(以下簡稱《標准》),倒逼海南省檳榔產業綠色改造升級,念好檳榔加工環境治理“緊箍咒”。

“《標准》的制定基於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的思路,充分考慮了費效比、維護成本等因素。”省生態環境保護廳大氣環境管理處有關負責人說。

據了解,《標准》適用於海南省現有檳榔熏烤企業、新建企業,以及檳榔初加工和深加工企業的污染物排放管理,也適用於無組織的廢氣污染物排放行為。

為進一步引導企業、合作社、農戶使用環保的檳榔烘干設備,海南省將加大督導督查力度,採取明查、暗查、抽查等多種方式,對煙熏檳榔加工加強督查督辦,對職責落實不到位的單位進行通報。

督辦組負責人、海南省農業農村廳農產品加工處副處長張文偉表示, “目前,省農業廳正會同省生態環境保護廳推進檳榔加工行業廢氣廢水治理技術攻關,助力海南省檳榔產業轉型升級。並且,推廣環保型檳榔烘干綠色改造技術。引導檳榔加工廠、個體戶採用清潔能源天然氣作為加工原料,大力推進綠色改造技術。”(記者孫秀英)

(責編:初梓瑞、庄紅韜)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