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市:鎮村舊貌換新容

2018年11月05日09:07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鎮村舊貌換新容

坐落在如畫風景中的泰和縣南溪鄉

有美麗水景的吉安縣梅塘鎮栗塘村

走進江西省吉安市的廣大農村,處處呈現出一幅幅“空氣清新、河水清澈、地面清潔”的美麗畫卷。清淨整潔彰顯在鄉村每一個角落,洋溢在村民臉上的獲得感、幸福感越來越多。從集鎮大街小巷到鄉村的綠野田園,從一塊磚到一抹綠,從一面牆到一根杆,從一條河到一條路,如今的吉安村鎮,正隨著新時代微風的拂過而悄然舊貌換新顏。

吉安市委副書記喻志勇告訴記者:近年來,吉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制定出台了《吉安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市委書記胡世忠在今年全市農村工作會上,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了動員,把農村環境升級作為一項重要工程進行部署。市長王少玄就落實鄉村振興總要求,對整治農村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等工作重點部署。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專門就農村環境整治、生活垃圾治理問題進行調度。市委農工部作為鄉村環境升級工程的牽頭單位,主動擔當、積極協調,形成了與市城管局、農業局、環保局、規建局等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全市按照“對標補短板、拓展全覆蓋”的要求,落實財政配套資金12億余元,扎實推進4065個新農村點建設。今年,還在貧困村組安排了新農村建設點532個,實現了全市宜居貧困村組新農村建設全覆蓋。全市布局美麗鄉村示范帶建設和示范鄉鎮、示范村庄、示范庭院的創建,著力打造20多個鄉村旅游型村庄。

今年以來,該市按照“清淨整潔、精細秀美”的標准,大力推進鎮村環境整治,重點在落實責任、規劃布局、加大投入、完善設施、創新機制等方面發力,不斷推動農村環境升級,著力打好了鄉村振興第一仗,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多方監督促整治常態化

委托第三方機構對末位管理鄉鎮進行第三方評估驗收,開展巡查檢查、明察暗訪和發督查通報,有效促進了各地鎮村環境整治長效、常態化。

吉安市從2月底開始,集中2個月時間,市、縣、鄉、村四級聯動,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及鎮村環境整治“春季攻勢”行動。重點實施美麗鄉村建設、貧困村整治、農村危舊土坯房拆除、鎮村環境整治、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五大攻堅戰,全市鎮村環境面貌顯著改善。同時,市裡還實行鎮村環境整治鄉鎮末位管理,委托第三方機構對第一批末位管理鄉鎮進行第三方評估驗收。開展巡查檢查、明察暗訪,發督查通報,有效促進了各地長效、常態抓好鎮村環境整治。

該市把成效作為檢驗鎮村環境整治工作的唯一標准。一方面,實施“五大攻堅”力抓成效。4月中旬,吉安市派出4個督查組,通過隨機實地考察和暗訪等形式,對各地美麗鄉村建設及鎮村環境整治“春季攻勢”開展情況,以及省、市暗訪組發現的問題整改落實情況進行了督查。從督查反饋的情況看,全市農村環境有了根本性的轉變,農民群眾的獲得感有了質的提升。尤其是從省裡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回頭看”暗訪反饋情況看,全省23個情況“較差”的縣(市、區)被約談,吉安市沒有一個縣(市、區)被約談,全省列入“較好”等次的40個縣,吉安市有11個縣(市、區),隻有2個縣(吉安縣、峽江縣)反饋“合格”。另一方面,落實末位管理狠抓長效。實行鎮村環境整治鄉鎮末位管理,委托江西農業大學新農村建設研究室團隊,對第一批末位管理鄉鎮進行第三方評估驗收,推動了各地鎮村環境整治長效、常態化。目前,第一批重點管理鄉鎮已通過驗收摘帽,第二批重點管理鄉鎮正按要求開展考核評定。

市場之手接過環衛掃帚

全市已有13個縣區全部實現了農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讓市場之手接過環衛“掃帚”,實現“一把掃帚掃到底”,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生活垃圾問題。

記者在青原區新圩鎮璋塘村看到,家家戶戶的房前或者屋后,都放著一個藍色的無機垃圾桶和一個綠色的有機垃圾桶。村主任梁小勇告訴記者,這是專為垃圾分類處理而設的。十多年來,村民們已逐漸形成了講衛生、垃圾分類處理的良好習慣。環境的改善,提升了村民的滿意度,增強了他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記者剛參觀了璋塘村干淨整潔的村容村貌,就碰到村民羅秋蘭,她笑容滿面地向記者述說了村裡生活垃圾治理前后的變化和心裡感受。她說:“可以用‘翻天覆地’來表達。我們村民走在村裡的村路小巷,就像是生活在城裡,與市民一樣,享受到了更多的公共服務。”新圩鎮黨委副書記馬琳接過話茬:“鄉村是大自然垂青的地方,是我們理想中的桃花源。2016年4月,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欄目,以《沒有垃圾的村庄》為題,專題報道了璋塘村環境衛生的美麗嬗變。”

經過2年多的農村清潔工程和美麗鄉村建設行動,尤其是今年3月開始啟動的農村“清淨整潔”集中專項整治活動以來,13個縣(市、區)按照“全域推進、全城一體化”要求,全面推行農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全市98%以上的行政村納入城鄉一體化治理,生活垃圾得到了收集、轉運和處理。全市農村環境面貌煥然一新,農村居民的衛生意識和生活習慣都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涌現出一大批典型示范村鎮,

農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有序推進。吉安市出台了《關於推行農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的實施意見》,以縣(市、區)為主體,公開招標具有資質和經驗的第三方公司,全面落實農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目前,全市各縣(市、區)投入第三方治理費用每年合計3.6億元,平均每個縣達2730多萬元,投入力度前所未有。全市已有13個縣區全部實現了農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讓市場之手接過環衛“掃帚”,實現“一把掃帚掃到底”,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生活垃圾問題。

嚴格落實《關於推行農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的實施意見》,全市13個縣(市、區)95%以上的行政村的生活垃圾,納入城鄉環衛“全域一體化”治理。一是投入力度大。各縣(市、區)黨政主要領導高度重視,親自部署推進,財政投入第三方治理費用共計3.6億元,平均每個縣達2730多萬元,達到了農村人口人均每年70元~80元的標准,投入力度前所未有。市財政按每年每人10元標准安排獎補資金,用於鄉鎮村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同時,各地還通過人大決議或村“一事一議”的形式,出台了農村垃圾處理收費辦法。二是企業運行順。通過公開招投標的方式,引進了廣東僑銀環保科技公司、湖南美中環境物業管理公司、安徽勁旅環境科技公司等24家省內外專業環保企業,全盤負責各地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建立了統一清掃、統一收集、統一轉運、統一處理的“四統一”第三方企業運營、職能部門監管的運行機制。三是監督考核嚴。建立了市、縣、鄉、村四級監管考核機制,將服務費用撥付與年度考核評分直接挂鉤,考核以鄉鎮為主,分值普遍佔比在70%。市縣級層面重點開展巡查檢查、明察暗訪,還讓干部群眾和社會媒體監督參與,並設定一定的分值。市裡建立第三方治理監督平台,統一制作貼畫在鄉鎮村組重點區域張貼,公布市、縣監督電話和微信公眾號,加強對第三方公司運營的日常監督。四是呈現效果好。自第三方企業進駐並運行以來,全市各地主要干道沿線,基本上沒有大堆的陳年垃圾,農村垃圾治理“運動式”和反彈的問題,得到根本解決,深得農民群眾的擁護和好評。

貧困村庄整治成效顯著

全市532個貧困村點完成村庄規劃、招投標和拆除危舊房等工作,涉及2.27萬農戶9.06萬人﹔修路920公裡,改水2.2萬戶,改廁2.1萬戶。

建檔立卡貧困戶羅小海是通過機制改革產生良好效果的一個縮影。今年3月,他被聘為該鄉中團村的一名保潔工,月工資800元,每天早上7點准時上班,負責清掃該村羅家組的衛生。若堅持清掃下來,每個月還能得到200元工資獎勵,今年可如期實現脫貧。由貧困戶擔任保潔工,無形中約束了一些村民隨意亂扔、亂倒垃圾等一系列不文明行為,對村民養成講衛生、愛護環境的良好習慣,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鄉風文明得到極大提升。

按照市委市政府脫貧攻堅決策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抓好貧困村組整治建設,實現全域覆蓋。該市在512個貧困村組安排了532個新農村建設點,實現了全市宜居貧困村組新農村建設全覆蓋。對照新修訂的《貧困村退出指標體系》,規范化、標准化開展整治建設,對標推進整治。全市532個貧困村點已經全面完成村庄規劃、招投標和拆除危舊房等工作,涉及2.27萬農戶9.06萬人﹔修路920公裡,改水2.2萬戶,改廁2.1萬戶,完成“七改三網”等村庄整治建設85%以上。對遂川縣的8個深度貧困村及所涉58個自然村組、歷年已經實施過新農村建設的23個自然村組進行鞏固提升,同時著力抓好該縣湯湖鎮青茶村村庄整治示范點建設,攻堅深度貧困﹔今年實施的35個自然村組全面完成村庄規劃、招投標和拆除危舊房等工作,按照“缺什麼、補什麼”原則,完成“七改三網”等建設項目總工程量85%以上。

更高標准建設美麗鄉村

今年以來,全市布局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示范帶20條,創建示范鄉鎮19個、示范村庄78個、示范庭院1.45萬戶,著力打造鄉村旅游型村庄20多個。

今年以來,安福縣竹江鄉通過強化資金保障、落實干部責任、制定鄉規民約、建立專業化隊伍等深化改革措施,在全鄉范圍內掀起了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熱潮,使該鄉呈現出村庄整潔、鄉風文明的良好局面。

就新型城鄉發展而言,環境是其最重要的“面孔”。竹江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該鄉黨委書記說:“我們一改以往政府全包的單機模式,建立全民參與的網絡模式,設立專門賬戶,經費來源採取縣、鄉兩級經費為主,村民交納衛生費為輔,一定要打出環境整治的重拳。”該鄉將環境整治項目列為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半年裡,籌措整治經費約147萬元,按照每個美麗鄉村建設點2萬元的標准,專門用於建設點的環境綜合整治,確保50個美麗鄉村建設的環境綜合整治到位。

與此同時,該鄉制定了《竹江鄉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網格化管理辦法》和《竹江鄉村規民約》,將城鄉環境整治、門前三包等內容條例化發布,以村民小組和街道為單位分片劃出12個大格、114個小格,全方位無死角覆蓋,為城鄉環境整治工作的高標准完成提供了制度保障。

結合鎮村環境整治春季攻勢行動,開展村庄整治,大力推進村庄“七改三網”建設。全市4065個新農村建設村點完成“七改三網”等村庄整治建設80%以上。

在提升4條市級美麗鄉村建設示范帶建設的同時,啟動贛江生態帶美麗鄉村綜合示范帶建設,對已經提前實施的120個自然村,積極推進可視范圍房屋的立面改造工作,注重點、線、面推進。目前,正大力推進今年啟動實施的444個自然村村庄整治、改造提升工作。打造精品示范,採用PPP或者BOT模式,大力引入社會資本,農旅融合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今年以來,全市布局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示范帶20條,創建示范鄉鎮19個、示范村庄78個、示范庭院1.45萬戶,著力打造井岡山市荷花鄉大倉村,安福縣泰山鄉文家村,永新縣煙閣鄉長富村等20多個鄉村旅游型村庄。

吉安市委農村工作部部長劉燁球談到下一步打算時說,今后要重點抓好四大行動。一是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行動。以市、縣(市、區)為主體,推進城鄉環衛全域一體化第三方治理,著力實現“一把掃帚掃到底”。進一步強化對農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的舉報、監督、管理、考核、評價機制,確保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常態、長效。繼續推出新一輪鎮村環境整治末位管理鄉鎮。二是農村水環境治理行動。積極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採用多元化的污水處理模式。探索引入市場機制,採用PPP、BOT或“EPC+O”等模式整縣、鄉(鎮)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深入推進河長制、湖長制治理,改善農村河道水環境,確保全面消滅劣Ⅴ類水,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三是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行動。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露天焚燒秸稈整治兩大攻堅行動。全面完成生豬退養和生態養殖小區建設。大力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確保建得好、管得好、用得好。扎實推進殯葬制度改革,推行節地生態安葬,將農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設納入美麗鄉村建設內容。四是美麗鄉村建設提升行動。鞏固和深化“連點成線、拓線成面、突出特色、整片打造”的格局,在提升4條市級美麗鄉村示范帶的基礎上,集中力量、集聚資金,高起點、高標准布局推進百裡贛江生態帶美麗鄉村建設綜合示范帶,並將其打造成融合廬陵風格、獨具贛江風貌的“四帶合一”(特色風光帶、清淨整潔帶、精細秀美帶、產業富民帶)風景線。每個縣(市、區)每年打造2個以上達到AAA級鄉村旅游示范點標准的美麗鄉村精品點,實現美麗鄉村向美麗經濟轉變提升。(記者文洪瑛)

(責編:劉舜欣、賀迎春)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