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絲被被曝含禁用的再加工纖維。近日,廣州市消費者委員會發布了一份蠶絲被比較試驗報告,試驗結果顯示,有13款樣品檢出含有禁止使用的再加工纖維,包括標稱“皮爾卡丹”的一款純蠶絲被,一款標稱“南極人”的蠶絲被和一款“繭緣”舒適型蠶絲被等。廣東省農科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蠶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中心主任、高級農藝師鐘建武表示:“我國對再加工纖維的使用是有限定要求的,禁止直接或間接用於生產脫脂紗布等醫療衛生用品、嬰幼兒用品和直接接觸皮膚等產品。被子直接接觸皮膚,必定是禁用添加再加工纖維的。”
鐘建武介紹,所謂“再加工纖維”是指利用纖維、纖維制品生產中的廢棄物和廢舊纖維制品生產的纖維。“蠶絲和再加工纖維的成分截然不同,蠶絲主要成分為純天然昆虫蛋白纖維,其構造和人類的皮膚最相近。”
專家表示,我國的棉花纖維資源較為缺乏,可每年服裝廠產生大量的下腳料,以及人們淘汰廢舊衣服的數量龐大,對這些廢棄物進行資源回收,制作成再加工纖維,可節約資源。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廢棄物都可以納入再加工纖維的原料。根據《再加工纖維質量行為規范(試行)》的規定,醫用纖維性廢棄物、使用過的殯葬用纖維制品、來自傳染病疫區無法証實其未被污染的纖維制品、國家禁止進口的廢舊纖維制品及其他被有害有毒物質污染的纖維和纖維制品禁止用於生產再加工纖維。
“再加工纖維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生產一些高附加值的產品,多用在地毯、窗帘、包裝布等家用紡織品或工業用布。”鐘建武說,需要注意的是,再加工纖維與“黑心棉”不同,“黑心棉”是用禁止使用原料或限制使用原料生產的劣質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的俗稱。
纖維包含有天然纖維、化學纖維和其他分類。“我們穿的衣服就是由纖維織成的,比如羊毛、兔毛、駱駝毛、棉花等,蠶絲屬於天然纖維中的一種。”鐘建武說,不同纖維有不同鑒定方法。對於蠶絲被來說,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火燒。蠶絲燃燒有一股強烈的蛋臭味,一離開火源,蠶絲就自動熄火,燒后呈黑色顆粒,手捏可變粉末狀﹔再加工纖維燃燒,離開火源不會自動熄火,燃燒物也與蠶絲完全不同。
鐘建武提醒:“有的商家在拉鏈開口留著較好的蠶絲,被子裡面卻填充再加工纖維。價格太過低的蠶絲被,消費者一定要多加小心。”
“現在制作蠶絲被的機器滾輪也是越做越大,這樣拉出的絲也越長,彈力更好,被子質量更優。”鐘建武說,高科技也催生出新的纖維,如以針葉樹為原料的天絲纖維、來自於大自然木材的莫代爾、以出油后的大豆廢粕為原料的大豆蛋白纖維,都是紡織服裝業具有開發潛力的紡織原料。(記者 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