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鶴山:昔日黑臭河 今日好風光

2018年11月15日08:39  來源:中國環境報
 
原標題:昔日黑臭河 今日好風光

一到傍晚,廣東省鶴山市沙坪河“清泉如許”濱河公園就熱鬧起來。市民紛紛到這裡散步、做操,呼吸新鮮空氣。

沙坪河是鶴山的“母親河”。近年來,鶴山市大力推進沙坪河環境綜合整治。昔日臭水河經過系統治理后,如今水質得到改善、岸綠景美,成為市民休閑的好去處。很多年輕人更是特意到此打卡拍照留念。

理念創新,探索城鄉水系治理新模式

驅車至沙坪河沿岸,白鷺翻飛,水草肥美,綠草如茵,長長的棧道、綠道蜿蜒環繞,亭台、廣場點綴其中,好一幅濱水長廊圖。

沙坪河是鶴山的“母親河”,貫穿鶴山市中心城區,流域內古勞鎮是古老的水鄉,被稱作“嶺南的威尼斯”,是著名的詠春拳的發源地,更有著延續三百年的“三夾騰龍”龍舟文化。

改革開放以來,沙坪河沿岸的農業、工業迅速發展,人口增加,水質逐漸變差,干支流水體長期處於劣Ⅴ類水平,成為人人避而遠之的臭水河。

“兩年前這裡堆滿垃圾,讓人不敢走近。多虧水污染治理,讓黑臭水變成清水,我現在經常來這裡散步。”市民李女士說。

經過兩年的治理,從遍布垃圾、人人避而遠之的臭水河,搖身一變成為綠水秀美的濱水長廊,沙坪河的“蝶變”,是江門市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扎實踐行。

“江門不單在全省率先成立環境保護委員會,而且實行市委書記、市長‘雙主任’制,機構規格、重視程度非同一般。”江門市環保局副局長趙炎強說。

如何在治水的同時,把水鄉特色、城市生態品位結合起來?江門鶴山市的答案是,把沙坪河治理理念從單純側重單個流域的項目治理,轉變為重視城鄉整體水系的統籌、系統治理。

“兩年多前,市委書記一個人開車來看沙坪河,看到黑臭的水,還有荒涼如戈壁灘的地方,就決心要下大力氣進行綜合治理。”鶴山市水務局總工程師樂堅說。

沙坪河整治被列為鶴山市一號民生工程,控源、截污、清淤、修復,提升水質,同時,統籌實施景觀及洲灘提升、城市防洪、道路橋梁、截污管網、河道清障等工程。

錢從哪裡來?鶴山市又創新採用PPP模式啟動沙坪河綜合整治一期工程,成為江門地區首宗以PPP模式推進的治水工程。

目前,投資5.08億元的一期工程已經完成90%,水質改善、岸綠景美,沙坪河綜合治理效果逐步凸顯。

“整治二期工程以截污治污為重點,已在今年下半年動工。”樂堅介紹說。二期工程投資約4億元,將在沙坪河上游新建三連污水預處理廠等兩座污水處理廠及配套截污管網,鋪設37公裡的管道,將上游工業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統一收集,處理達標后再排放。

為保障沙坪河長制久清,鶴山市全面建立河長制,強力推進水污染治理,構建起市級河長、街道河長、河道警長、村級河長、民間河長“五長”,以及保潔員隊伍等共約120多人的河長組織體系。

水岸共治,鐵腕治污守得源頭活水來

“現在兩岸變得漂亮了,特別是水質也好很多了。”在沙坪河邊中東西村當了多年村委書記的馮德洪說。

治水先治污。鶴山沙坪河治理堅持水岸共治,加大源頭治理力度。

位於沙坪流域的古勞鎮,水網發達,“以前,每家每戶都養魚。”古勞鎮鎮委書記謝文清說。魚塘藏富,也藏患,由於居民門前的水塘大多是死水,過量養殖及生活污水的流入,導致黑臭現象嚴重。古勞鎮在2017年前將禁養區932戶養殖場全部關停,限養區374戶養殖場中關停307戶。環境的改善是明顯的,如今古勞鎮的鷺鳥漸漸多了起來,從各地趕來旅游的人也多了起來。去年,古勞水鄉接待的游客數為300萬人次。

“村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也採取整縣打包、全域推進方式加快推進。”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鶴山推進新一輪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項目。目前已經完成174處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第二輪400處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前期工作已經啟動。

記者在宿坳村污水處理站看到,佔地約50平方米的污水站依地勢建在低處,污水順流而下進入污水收集池,經過生化處理后再進入濕地處理。有了這個小小污水站,宿坳村全村400多人洗菜、做飯等產生的生活污水都能處理並達標排放。

清違、清障、清漂、清污、清淤——鶴山還全面開展“五清”專項行動。全市清拆養殖場近3000家,清理違法魚塘1500多畝,做到禁養區養殖場清理率達到100%,依法取締散亂污企業119家。

全民治水,構建共治共建共享新格局

沙坪河治水,讓群眾看到了政府的決心、環境的改善,也增強了群眾參與的積極性。

“在我小時候,沙坪河是很漂亮的,水很清,我們有時候渴了就直接從河裡捧水喝。”60多歲的沙坪街中東西村委會主任馮德洪說,“看到沙坪河變黑變臭,我很痛心。現在成為村級河長,我要為沙坪河的保護貢獻點力量。”現在,他每周都會巡河兩次,沿著4.05公裡長的沙坪河中東西段走上一兩個小時。

同時,在沙坪河流域,鶴山市創新性設立了27名民間河長、1名企業河長,並設置48名河道專管員、112名保潔員,帶動全社會參與到治水工作中。

出生於70年代的趙德光,是土生土長的鶴山人,對家鄉感情很深,一直關注著家鄉水環境的保護情況。桃源河是沙坪河流域內的一條河流,趙德光就曾順著污水的流向追蹤了6公裡,找到偷排污水的化工廠並將情況上報鎮政府,遏制這一工廠的偷排行為。

被聘為民間河長后,更激發了他巡河的動力。他專門買了一台無人機,專查那些難到的死角,還自費2000多元購買視頻監控設備,沿河設立了3個河道視頻監控點,借助這些科技手段,隨時可以在手機上監控桃源河的情況。(記者鐘奇振)

(責編:施麟、賀迎春)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