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保護撞入眼帘

2018年12月05日08:32  來源:中國環境報
 
原標題:荒野保護撞入眼帘

在國人的話語體系中,“荒野”更多是文學或哲學領域的詞匯。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荒野在自然科學領域也有著一席之地。中國在荒野保護領域的現狀如何?有哪些挑戰和機遇?12月2日,在勁草生物多樣性嘉年華·北京站舉辦的“荒野”主題論壇中,一場關於荒野保護的討論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為什麼要提出荒野的概念?荒野保護有哪些必要性?具體操作路徑有哪些?與會嘉賓進行了熱烈而又富有意義的討論。

界定“荒野”概念,認知“荒野”價值

聽到“荒野標准化”這個討論的題目,復旦大學生物多樣性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放內心有點“異樣”。他從北大求學起,就從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研究,對荒野的認知多是詩意的、自由的,而並不是一種“冷冰冰”的學術概念。

事實上,如果與“荒野研究”在我國剛剛起步的現狀聯系起來,王放的反應並不奇怪。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景觀學系系主任楊銳教授和他的博士生曹越,是國內為數不多的以“荒野”為研究框架和關鍵課題的學者。曹越告訴記者,1994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荒野保護區”列為一種獨立的自然保護地類型。截至2016年,世界上共有48個國家和地區通過法律認定了荒野保護區,23個國家和地區通過行政手段建立了荒野區或自然保護地中的荒野功能區。即使像歐洲這樣荒野地存量很少的區域,近年來也開始重新認識荒野的價值——2009年,歐盟發布荒野保護決議,呼吁成員國開展荒野保護實踐,並開始探索重新野化自然。

而在我國目前的保護地體系中,並沒有將“荒野保護區”列為一種獨立的自然保護地類型。“荒野”這個詞更多出現在文學和哲學領域范疇,被賦予著“詩意”“自由”的想象。

在曹越看來,荒野具有十分重要的保護意義,對它的研究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大面積自然原貌得到基本保留或隻被輕微改變的荒野,由於自然過程佔主導,面積足夠大,人類干擾和開發程度低,並且能提供原始游憩的機會,因此具有生態、社會、文化、精神、經濟等多元價值,能夠提供多種生態系統服務,是應對生物多樣性危機和氣候變化的重要載體,具有重要的保護意義。

荒野保護是關鍵而前沿的課題

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國家公園建設,此外還有大量的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等保護類型。推進荒野保護是否會和現有的保護類型重疊或沖突?曹越對此表示了否定。他告訴記者,荒野保護是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地實踐中一個關鍵而前沿的課題。

以美國為例,美國是現代荒野保護實踐起源地,早期的開疆拓土曾使荒野遭到極大破壞,隨著19世紀末自然保護先鋒的呼吁,美國出現了從征服荒野到保護荒野的思想轉變,荒野保護實踐隨之興起: 1872年,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建立﹔1924年,美國國家林業局劃定了美國第一個荒野區,並進一步頒布了荒野保護的部門規章﹔1964年美國國會通過《荒野法》建立起美國國家荒野保護體系,使其成為美國自然保護地體系中的一個子系統。”

“所以,在美國,荒野保護理念是國家公園保護實踐的必要舉措和核心議題。它能夠完善國家公園的管理,以分區的形式將國家公園最為核心、精華的區域進行管理,實現科學意義上的最嚴格保護。”曹越說。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存荒野總面積在世界各國中名列前茅。其中,荒野程度較高的區域主要分布於西藏北部、新疆南部、青海西部、內蒙古西部等,包括羌塘、阿爾金山、可可西裡、塔克拉瑪干沙漠、羅布泊等區域,其中西藏羌塘仍保存著大約30萬平方公裡的無人區。中等程度與低程度的荒野地分布於全國各省份,例如秦嶺、神農架、滇西北、武夷山等。雖然中國中部與東部的荒野具有破碎化的特點,但受各種環境因素影響,它們比西部荒野具有更高的物種豐富度,並為周邊的大量城市人口提供著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因此仍具有很高的保護價值。

但是,在經濟高速發展和快速城鎮化進程中,中國的荒野保護面臨諸多挑戰,主要包括城市和農業用地擴張、機動車道路與水庫大壩等基礎設施建設、管理不當的旅游活動、偷獵盜獵、採礦等。隨著荒野地的減少,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也受到嚴重損害。

而且,我國的荒野研究還存在很多空白,理論研究嚴重滯后於實踐需要,缺少對於荒野地的調查統計,缺少對中國荒野保護地體系的研究等。

如何推進我國的荒野保護?

盡管存在諸多挑戰,中國荒野保護也正在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機遇。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社會正逐漸形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觀念與行動,“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已經成為所有人的共識。

在楊銳看來,這與荒野保護所蘊含的“生態整體主義”緊密契合。此外,在制度層面,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已經成為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這些都為荒野保護提供了適宜、適時的前提條件。

他建議,在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地立法過程中,可以充分研究和認識荒野的價值,賦予荒野在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中的核心地位﹔在國家公園功能分區中劃定“荒野保護區”,將國家公園最為核心、精華的區域以荒野形式進行管理﹔研究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覆蓋荒野空間識別、邊界劃定以及保護、規劃、管理、監測全過程的政策、規范與技術指南等。

不過,在一篇名為《以國家公園為契機,建立我國荒野保護制度》的文章中,楊銳也強調,中國荒野保護地體系的建立不能另起爐灶,而應建立在主體功能區與生態功能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基礎性框架之內,通過法律政策層面認定荒野保護區,以達到系統性、永久性保護的目的。

曹越也表示,從各國經驗來看,在認定荒野保護區和開展荒野保護之前,必須知道荒野在哪裡。因為隻有在識別荒野地空間分布的基礎上,才能夠科學認知荒野地的數量和質量、准確劃定荒野保護區邊界、合理制定荒野保護政策、科學開展荒野保護管理實踐。

在更多一線的保護者看來,學術框架下的荒野研究更多是”明天的問題“,但面臨的種種保護困境才是當下最急需解決的”今天的問題“。

“所以,更重要的是我們人類如何面對(荒野)。” 中國貓科動物保護聯盟創始人宋大昭說。

—— 相關鏈接 ——

美國荒野保護體系

美國荒野保護體系的荒野區由4個聯邦土地管理機構分別管理,包括國家公園管理局、林業局、魚類和野生生物管理局以及土地管理局。其中,國家公園管理局管理的認定荒野區面積最大,佔認定荒野區總面積的40%,林業局管理的認定荒野區數量最多,包括445個認定荒野區。

經過50多年的發展,美國國家荒野保護體系的面積逐年擴大,荒野保護管理的質量也逐漸提升。國家荒野保護體系極大地促進了荒野地的永久性和系統性保護:一是有系統性法律法規、管理機制和科學管理方法支撐﹔二是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同時,提供了游憩計劃﹔三是與相關自然保護系統形成互補關系。(記者王琳琳)

(責編:施麟、賀迎春)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