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加持、網紅助力開創新思路 山西武鄉電商扶貧再升級

2018年12月07日13:30  
 

近日,財政部辦公廳、商務部辦公廳、國務院扶貧辦綜合司發布《關於開展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作的通知》提出,今年要在全國培育一批能夠發揮典型帶動作用的示范縣,農村電子商務在農村產品上行、帶動貧困戶就業增收、便民服務等方面取得有效進展。

近年來,電商不僅在我國消費體系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在推動農村脫貧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新興的扶貧模式,電商扶貧將貧困地區的特產,借助電商渠道走向當地、全國甚至世界。

與向貧困地區捐財捐物的“輸血式”扶貧相比,電商扶貧為當地特產提供穩定、可靠、優質的銷售出口,讓扶貧更具可持續性、精准性。“造血”式的扶貧方式讓貧困戶生活的更有尊嚴。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洪天雲表示﹔“國務院扶貧辦將電商扶貧作為精准扶貧,在全國大力推廣,促進貧困地區產業扶貧取得了顯著成績。”

在這場全國行動的電商扶貧攻堅戰中,各地涌現出了不少代表,位於山西省長治市的武鄉縣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打通“最后一公裡”

2018年11月26日,山西省商務廳《關於印發武鄉縣電商扶貧經驗的通知》指出:山西武鄉縣是國家級貧困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隨著互聯網與傳統行業之間深度融合,武鄉縣積極開展電商扶貧,打造獨具特色的“微店村”,形成“一戶一店帶全家,一村多點帶多戶,整村微商帶全縣”的武鄉電商扶貧模式。

武鄉電商扶貧模式被山西省政府高度認可,與其出色解決電商物流“最后一公裡”的痛點有著直接關系。

武鄉縣棗煙村的王大爺曾經表示:“以前俺家的土雞下了蛋隻能等到縣城人們來買,這也說不准,有時候放壞了都賣不出。”

像王大爺這樣的情況,在我國農村並不鮮見,年紀大了從事農產品生產工作,卻又苦於沒有銷路,農產品運不出去。即便可以運送,由於到貨時間長、物流成本貴,導致電商曾經在農村沒有普遍性。

可見,物流配送最后一公裡是電商進村的痛點之一。電商行業的蓬勃發展,快遞網絡也更加健全,但在鄉鎮一級的覆蓋率約70%,在村一級的覆蓋率則更低,這也是一些貧困村無法引入電商扶貧的主要原因。

如何打通鄉村物流“最后一公裡”的壁壘,是各地政府在踐行電商進村過程中,需要引導企業和基層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這一點上,武鄉縣利用現代化物流和電子商務平台技術打造“螞蟻到村”,為難題破解提供了新路徑。

2018年4月20日,武鄉縣打造的農村物流綜合服務平台——螞蟻到村,正式上線啟動。據了解,螞蟻到村上午收貨,當日達,下午收貨,次日達。送貨到村不超過24個小時,村農產品快件到縣城,不超過18小時,其獨創的布局縣級物流中心、鄉(鎮)物流服務站和村級物流網點的農村物流三級體系,打通了鄉村物流的“最后一公裡”。

中國經濟傳媒協會金融與產業研究院院長柴永強表示,武鄉縣螞蟻到村平台的設立,無疑為解決鄉村物流“最后一公裡”障礙的創新舉動,實現了縣政府、電商平台、村民、消費者的多方共贏。對縣政府而言,螞蟻到村打通了物流鏈條前端,有助於形成了本地產業鏈,同時讓貧困村更好的對接電商市場,推動縣委、縣政府電商扶貧事業的發展﹔對電商平台而言,螞蟻到村讓平台與村落之間有了相連接的紐帶,打開了電商平台進入農村的大門,同時降低了電商平台進村收發件的物流成本,提升了電商平台的運作效率﹔對村民而言,物流渠道的打通,不僅可以砍掉不必要的農產品中間商,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從而增加村民收入,還能讓村民購買到價格更低的生產生活資料,減輕村民的經濟負擔。對其他地區消費者來說,能獲得更多優質農產品選擇,不僅解決了對食品多此轉手加工產生的安全擔憂,還可以通過農產品的個人定制,滿足消費者的個性消費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解決了農村物流“最后一公裡”的螞蟻到村平台,武鄉縣委、縣政府還採取了扶持政策:貧困戶使用螞蟻到村平台,每一單補助2元快遞費,更好的減少了貧困戶的電商經營成本,提高了貧困百姓對電商經營的積極性,也讓螞蟻到村能夠沒有后顧之憂的服務更多村民,截至目前,螞蟻到村已覆蓋全縣206個行政村。

專家表示,武鄉縣利用螞蟻到村的微信小程序和四通一達和EMS以及建立在村裡的電子商務服務中心來實現物流到村,通過打通物流最后一公裡,促進電商在農村的發展。加快了當地經濟轉型,幫助貧困戶把優質農產品賣出去,有力地推動了“網貨下鄉”和“農產品進城”兩大目標,轉變了貧困地區發展的思路和觀念,激發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對貧困地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起到了助推作用。

優質產品塑造“武鄉名片” 開創扶貧新模式

快速物流渠道的建立只是第一步,電商扶貧還想持續發力,還需要培養特色優質產品作為支撐。這方面,武鄉縣的成績也是可圈可點。眾多優質農產品中,小米無疑是最亮眼的產品之一。

抗戰時期,武鄉人民的“最后一尺布用來縫軍裝,最后一碗米用來做軍糧”被傳為佳話,“小米加步槍,好米在武鄉”也在山西地區廣泛流傳。

武鄉小米的高品質,與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有著極大關系。其地處北緯37度植物生長的黃金地帶,日照充分,無霜期長,晝夜溫差大,土壤以紅土為主,非常適合谷子生長,武鄉小米看起來顏色更黃,煮出來更加粘稠,味道更為鮮香,也因於此,武鄉被譽為中國小米之鄉。

但傳統的生產技術及低端的加工鏈,曾制約了武鄉小米的發展,小米及其副產品種類也相對單一。近年來,在武鄉相關政策扶持下,進行了持續的品牌營銷,創立了“武鄉小米”這一區域品牌,並借助電子商務平台讓的武鄉小米走向全國。

據了解,武鄉縣先后與京東、蘇寧、樂村淘、微店等國內知名電商平台簽訂合作協議,利用平台銷售武鄉小米等農產品,例如與微店助農平台合作推廣貧困戶小米,以高於市場價1元收購貧困戶谷子,銷售谷子1.9萬斤,19戶貧困戶每戶增收1000元。

2016年至今,全縣僅手機微店創業培訓就有2199人,90%以上學員是農民,其中貧困戶668人。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運營的微店247個,總銷售額117.9萬元,店均收入4772元﹔其中貧困戶運營的微店31個,貧困戶總銷售33.8萬元,貧困戶店均銷售10910元。

這些出色成績的取得,也引起了國家相關部門的關注。在全國農村電子商務精准扶貧經驗交流會議上,商務部副部長王炳南充分肯定了武鄉縣電商扶貧的做法,他特別講到:“山西武鄉縣的‘一店帶多戶’模式,僅一家淘寶店年銷售小米就達到了40多萬斤,銷售額400多萬元,帶動了200多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在新零售“線上+線下”的趨勢下,武鄉縣在打通線上扶貧渠道的同時,也大力發展線下。武鄉縣也涌現出一批線下潮頭企業,為當地貧困戶農產品“擴銷路增銷量”。

以山西太行沃土農業產品有限公司為例,這家企業打造了“晉皇羊肥小米”,主要銷售渠道為線下大型超市購入或採取私人定制的方式,目標人群以高端人士、老人、孕婦及嬰兒為主,旨在打造高端小米品牌。通過與數個村庄的農戶簽訂小米種植協議,並為其提供種子、肥料和技術支持,形成了穩定的產源,並通過高價回購、種植補貼等精准扶貧方式,惠農顧農,讓利農戶。

2015年至今,晉皇羊肥小米基地建設項目涉及農戶614戶,1687人,涵蓋貧困戶259戶,貧困人口756人,其中2016年嶺頭村實現整村脫貧,共計46戶,151人﹔2017年脫貧人口72戶,201人﹔2018年脫貧人口57戶,169人﹔目前,2018年脫貧的貧困戶還有84戶,235人。截止2017年12月,每戶合作農戶平均增收近7000元,極大的帶動了當地農戶的生產積極性。

能被電商平台、實體企業、消費市場共同認可,証明了武鄉小米品質的上乘,而產品的成功,便是產業的成功,武鄉以優質產品為基礎助力扶貧,體現的是其產業扶貧的成功。

這與武鄉縣委、縣政府對產業扶貧工作的高度重視關系密切。武鄉縣政府縣長閻新平曾提出三點要求:“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把發展產業作為扶貧開發最基本抓手,深刻認識到產業扶貧的長效性、持續性和普遍性作用,強化責任擔當,同時珍惜觀摩會、座談會的機會,加強學習交流,不斷總結和提升,通過示范作用擴大以點帶面效果﹔二要建立企業與貧困戶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壯大集體經濟,抓好特色種植業和畜牧養殖業,強化龍頭帶動作用,推動特色產業規模化發展﹔三要積極探索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扶貧模式、創新機制,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基礎、以科技為依托、以規模經營為引領’的原則,因地制宜規劃、布局產業項目,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避免盲目跟風。通過強化運作措施、政策措施,幫扶措施,推動產業扶貧向縱深發展、向高效邁進。”

平台加持、網紅助力 新理念打開新發展空間

領導重視、政策扶持、渠道平台完善、實體企業帶動、多方發力之下,武鄉電商扶貧已有顯著成果。家住武鄉縣監漳鎮成家庄村的郝小英為例,2016年因其丈夫殘疾和欠缺技術被確定為貧困戶,憑借六輩祖傳手工拉面手藝生存的郝小英,在經營微店后,曾經周銷量50斤的手工拉面,如今一天就銷售出去了。

類似郝小英的案例,在武鄉縣還有很多。據了解,武鄉全縣共發展村級電商服務站233個,全縣行政村覆蓋71%﹔新增網店900家,微店5000多家,兩年間網絡銷售農產品1.7億元,32個 “微店村”帶動1518戶貧困戶5125人增收,嶺頭等5個“微店村”實現了整村脫貧。

現在,實現貧困村大規模“扶貧”的基礎上,如何“致富”成為了武鄉縣的下一個重要目標。

相關數據顯示,去年,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8945.4億元,約佔全國網絡零售額的17.4%。農村網店超過800萬家,佔全網25.8%,帶動就業超過2000萬人。此外,在覆蓋面上,各大電商平台建設的農村站點覆蓋的行政村約計40萬個,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二。

西瓜視頻三農網紅直播武鄉挂面的制作過程。

有數據可看出,我國電商扶貧事業正在高速發展,但隨著農村電商入局者的增多,通過電商實現致富的空間會相應減少。

因此,尋求下一條武鄉縣的“致富路”,成為了縣政府需要解決的問題。

11月29日,由武鄉縣政府、西瓜視頻與中國經濟傳媒協會金融與產業研究院共同組織的“西瓜視頻三農作者與武鄉三農微商懇談會”,則給武鄉縣下一步脫貧致富工作提供了新的破局思路。

潛力無窮的互聯網行業孕育無限可能,扶貧致富的渠道也有許多種。這其中,字節跳動旗下的西瓜視頻算是佼佼者。有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通過成為這個平台的創作者,實現了脫貧致富。

以西瓜視頻上擁有211萬粉絲的巧婦9妹為例,廣西四分之一的順豐荔枝訂單均出自這位三農創作者之手,依托在西瓜視頻上孵化出來的巧婦9妹品牌,如今巧婦9妹通過頭條號引流到電商,月流水超過100萬元。

在“西瓜視頻三農作者與武鄉三農微商懇談會”上,西瓜視頻相關負責人及來自山東、四川、河南等地的知名三農作者,與來自武鄉全縣的一百多位農村電商帶頭人進行了熱烈的互動交流。

西瓜視頻相關負責人分享了內容營銷、粉絲經濟的諸多經驗,借助平台扶持和作者不懈努力,很多普通農民成功致富,收入是過去務農時的5-10倍。

本次活動,共有5支優質的西瓜視頻三農創作者團隊受邀參加,分別是擁有42萬粉絲的“付老師種植團隊”、159萬粉絲的“高峰拍攝”、141萬粉絲的“小英子和小萍子”、178萬粉絲“我是趙姐”、170萬粉絲的“農村傻龍”。

除了會場交流,這些三農創作者還深入武鄉的田間地頭,向全國網友直播傳播了武鄉特色產品、特色電商理念。其中,“高峰拍攝”上傳的參觀武鄉特色農產品“抄指”、“手工拉面”等視頻,在西瓜視頻已有高達300萬推送量,極大提高了武鄉特色農產品在互聯網中的影響力。

三農內容,是西瓜視頻上最受歡迎的內容之一。根據現有增長趨勢預計,2018年全年,三農創作者將發布約180萬篇文章和視頻,將獲得超過500億次閱讀量和播放量。西瓜視頻利用信息分發平台的優勢,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和海量用戶群體,將“人找信息”變成“信息找人”,實現幫扶需求與供給的高效對接和精准匹配,解決了信息傳播有效性的問題,為農民提供了脫貧增收的機會。

國家網信辦信息化發展局副局長張望指出,“消除貧困是全人類的共同理想,網絡扶貧是中國脫貧攻堅戰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推進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提供了新方式、新途徑。”

無疑,此次武鄉之行,將為山西武鄉的電商扶貧工作打開新的發展空間。在新理念、新技術、新平台的持續發力下,武鄉這個著名的革命老區,太行精神的發源地和八路軍文化的形成地,又一次站在了新時代橋頭,為山西乃至全國提供了一條農村扶貧創富的創新路徑。 

(責編:初梓瑞、庄紅韜)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