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深藍保衛戰進入生態優先新階段

2018年12月09日17:4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還洱海一片深藍

  清晨,巍峨的蒼山十八峰腳下,一場“偵察”正在深藍色的雲南大理洱海進行。

  一艘紅旗招展的海事船離開洱海南岸的下關碼頭,緩緩駛向波光粼粼的洱海深處,一個黑白相間的圓盤從海事船船舷邊慢慢放入洱海水中。“288國控點,能見度1.6米。”身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員楊成躍一邊讀出數據,一邊飛快地記在本子上。

  一個銀灰色的圓形小水桶放入蔚藍色的洱海,分別在距水面0.5米處和距水底0.5米處取水,工作人員隨后對水樣進行過篩、除藻、裝瓶封存,等待回實驗室分析洱海水質各項指標。這是上海交通大學雲南(大理)研究院近日在洱海進行的水質監測活動。工作人員當日隨海事船在洱海上17條垂線34個監測點進行採水監測,這樣覆蓋洱海各區域的“偵察”每周進行兩次。

  劃定“三線”

  “今年洱海水質1月至5月及11月為Ⅱ類,6月至10月為Ⅲ類,因為往年12月都是Ⅱ類,預計今年有7個月達到Ⅱ類,而去年僅有6個月是Ⅱ類。這很不容易,自2015年以來首次將有7個月Ⅱ類水。”上海交大大理研究院副院長王欣澤告訴記者。據他分析,每年5月雨水增加、水溫升高,11月水量減少、水溫降低,這兩個月都是水質爭奪的焦點。去年和今年的5月都是Ⅱ類水,但去年11月是Ⅲ類水,今年11月終於扭轉為Ⅱ類水。

  洱海是一個南北走向的狹長湖泊,洱海湖水從南部淺藍色水面逐漸變成湖中央的深藍色,至北部水域則變淺藍色,接近旅游熱點雙廊鎮一帶水域則出現一些暗綠色,透明度僅有1.3米。這表明人類活動越頻繁的區域,湖水越難清澈,湖水藍色越淺﹔離岸邊越遠則湖水越清澈越深藍。

  “要給洱海時間和耐心,湖泊保護不能僅僅看是幾類水,更要看長遠的保護工作,近幾年洱海保護投入的資金超過了以前的累計數,要讓其發揮長效作用。”在大理從事洱海保護研究11年的王欣澤說。

  湖進房退

  在洱海東北岸雙廊鎮玉幾橋旁,毗鄰湖邊有一個農民文化大院飯店,今年7月以前,該飯店的外牆就立在湖面上,按照洱海生態環境保護“三線”的要求,該飯店外牆后退了兩米,在飯店與湖水之間留出了兩米的綠化空間。

  “去年4月整頓湖邊客棧時我們就停止營業了,今年完善了排污設施,又將水邊的房子拆除后退兩米重建,直接經濟損失五六十萬元,10月1日才恢復營業。”該飯店管理人員王世昭說,“我們響應保護洱海的措施,環境好了,大家都會好。”

  “踩這腳剎車是很必要的。”雙廊鎮餐飲協會秘書長李敏插話說。他在小鎮北口湖邊有一棟新房,今年7月按“三線”要求拆除一半,后退了6米。

  王世昭還帶記者看了飯店裡的污水處理設施,他說:“飯店的污水都經過處理后進入鎮裡的大管網,沒有污水進入洱海。”

  據了解,今年以來大理市為加大力度保護洱海,劃定實施洱海生態環境保護“三線”,今年內將有1806戶從湖邊搬遷。截至11月21日,已有1720戶進入評估,其中大部分在海西地區,雙廊鎮僅拆除46戶。

  水進田退

  在洱海的主要源頭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處處可見“洱源淨、洱海清、大理興”的標語。發源於洱源的彌苴河、永安江、羅時江呈“川”字形匯入洱海,為洱海提供了59%以上的徑流水量,洱源也成為洱海保護的重要戰場。

  去年10月,記者曾到永安江大樹營河段,當時河道左岸濕地初具規模,右岸正平整土地,建設生態隔離帶。近日,記者重返永安江畔,隻見大樹營1391畝濕地蘆葦搖曳,渾濁的江水從上游流進濕地,下游從濕地流出較清澈的江水,江中隨水波飄蕩的水草清晰可見。右岸已建成百米寬生態隔離帶,2000畝木瓜樹展露新枝綠葉。

  “永安江上游是Ⅴ類水,經濕地淨化后變成Ⅱ類水,通過退田退塘還濕,將每年減少化肥施用量1425噸以上,確保向洱海輸送清潔江水。”洱源縣環保局副局長李潤榮說。至今年年底,全縣累計恢復濕地將達2萬畝以上。永安江沿岸通過種植5萬株木瓜樹、建庫塘和截污溝,解決了永安江流域大蒜種植和農田尾水直接入河問題。

  洱源縣副縣長段孔明介紹,大蒜是洱源農民的重要增收產業,如今為保護洱海做出了犧牲。今年全縣蒜農原准備種12萬畝大蒜,現在將全部禁種,蒜農們都簽訂了禁種、改種承諾書。

  林進礦退

  “小時候雲浪箐山上都是森林,我們常來採楊梅,溪水可以喝。80年代以來附近建了水泥廠,長期在山上採石,山光了,溪水斷流了,塵土飛揚。”在大理市鳳儀鎮雲浪村長大的趙斌痛心地說。

  2016年8月28日,央視《焦點訪談》曝光了大理市鳳儀鎮雲浪村委會雲浪箐部分石場存在非法採石、破壞森林資源的嚴重問題。大理市積極調查處理和整改,雲浪箐在內的鳳儀鎮25個礦點被關停,6個礦主被追究刑責,鳳儀鎮原書記鎮長被問責﹔去年以來,大理投資6200萬元對雲浪箐受損的9個邊坡進行生態修復,礦區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記者近日走進雲浪箐,隻見山谷兩側山坡滿目瘡痍,原來長期採石造成山坡上一片片巨大的橫切傷口,雖有綠色防護網覆蓋也難以遮住創傷,山坡上一片片種植的綠草和小樹開始生長,山腳下溪流向8公裡外的洱海流去。鳳儀鎮現任鎮長楊益智說:“關閉礦山雖有短痛,但天藍了、水清了,路寬了,保護了洱海。”

  大理海東新區位於洱海東南面山區域,屬喀斯特岩溶地貌,唐代《蠻書》對海東就有“土山無樹”的記錄。記者近日在海東新區市行政中心北側看到,原來地形破碎的山坡、堆放渣土的山溝變成千余畝的秀北山森林公園,漫山的喬木、灌木郁郁蔥蔥,9個收納雨水的景觀調儲水池十分壯觀。新區共有森林公園23個,面積達3092畝,充分利用處理過的中水灌溉,不讓海東一滴污水進洱海。

  數年前,海東開發是大理最熱的詞之一,海東新區成為大理城鎮上山的樣板。如今,大理為保護洱海,實施海東新區生態綠化攻堅戰,共建設公共綠化面積1.24萬畝,將海東新區規劃發展控制區125平方公裡主動調減至20.43平方公裡,准備將海東新區建成洱海東岸生態修復的示范區。

  海東大開發變成大保護,不僅是海東發展戰略的變化,也意味著洱海深藍保衛戰進入了生態優先的新階段。

   (本報記者 張勇)

(責編:車柯蒙、李昉)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