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島的高樓大廈。
新華社記者 李 鵬攝
香港,國際大都會,高樓鱗次櫛比,街道車水馬龍,人群熙熙攘攘,市區處處一派繁華熱鬧景象。游覽其中或居住於此,人們充分感受其魅力風採,但很少人會認為其喧囂,被噪音困擾。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香港的“低調”自有原因。為減少噪音污染,多年來,特區政府重規劃、強管制,多管齊下、標本兼治,從勒住噪音源上下功夫,在打造系統防護體上做文章。這裡成為世人理想中的宜居之城,“聽話”的噪音也有一份“功勞”。
標准高、法律嚴 噪音難“任性”
“香港是高密度發展的城市,地少人多且經濟發展蓬勃,很多區域包括住宅都接近噪音源,管制難度很高。”特區政府環境保護署首席環境保護主任劉國強說,噪音在香港集中存在,高度“活躍”,要馴服它,挑戰不小。
“螺螄殼裡做道場”,特區政府還是做到了。僅以交通噪音管制為例,從2000年到2010年,特區政府就讓受到相關影響(70分貝以上)的人數從114萬降至96萬。而這一成績,是在香港同期增加了45萬人口、170公裡道路、8萬車輛下取得的。
劉國強說,為避免和盡量減少噪音對市民的影響,特區政府著實下了一番功夫。一是提前介入,要求項目倡議人在規劃大型基建發展項目(如新市鎮及機場)和進行政策研究(如鐵路及運輸系統研究)時,進行噪音影響評估,設計“減噪”設施﹔二是嚴格執法,執行《噪音管制條例》,確保源自建筑、工商業、住用處所和公眾區域的噪音符合要求及標准。
“當然,對於多年前已經建成的項目,我們也實行了噪音緩減計劃。比如在現有道路使用低噪音物料重鋪路面,在路兩旁加裝隔音屏障或者隔音罩等。”劉國強表示。
一手抓標准,一手抓規劃,一手抓管制,噪音難再“任性”。
按照香港法例規定,規劃新項目必須符合《環境影響評估條例》和《香港規劃標准與准則》要求,評估項目可能的噪音影響,如超出規劃標准則需採取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2013年,特區又出台了《噪音管制環保法例》,對一般建筑噪音等9種噪音進一步細化了規管措施。加上早在1989年就率先實施《噪音管制條例》,更讓噪音隨時隨地都要“守規矩”。
據悉,截至2017年年底,環境保護署通過對新市鎮、新住宅發展項目及重建房屋的規劃提供意見建議,已讓61萬名市民受惠。新道路工程方面,工務部門也在環境保護署的管理指導下,興建了89公裡的隔音屏障,讓32萬名市民從“噪音污染”中解脫了出來。
“噪音投訴數量已由2001年超過10000宗持續下降至現在的不足5000宗。”劉國強說。
戴“耳塞”、穿“套子”
噪音壓下去
治理噪音不能“掩耳盜鈴”。建筑、交通、工商業、住用處所等活動處均“聲聲入耳”,規劃之外少不了緩減措施。對此,特區用盡了各種辦法,對它們“一個都沒放過”。
因為可開發的土地面積有限,香港很多住宅都隻能建在鬧市區、道路旁。劉國強說,為讓住戶更清靜,環境保護署為住宅樓設計推出了“建筑鰭片”“減音窗”“強效減音露台”等,遵循科學原理和噪音的反彈特點,讓噪音兜起了圈子、打上了棉花、喪失了穿透力。經專業部門實測,其中“減音窗”可降低8個分貝的噪音,而“強效減音露台”,更可以降低10個分貝的噪音。
重視“解鈴”,給樓房戴上“耳塞”,也關注“系鈴”,對交通噪音圍追堵截。
劉國強說,一方面他們在道路兩旁加裝“隔音屏”,已安裝到位的17個路段讓7萬市民受惠。另一方面,利用廢舊輪胎循環再造,生產出“橡膠瀝青”,研發出了低噪音物料鋪就的道路“薄面層”也能把噪音吸進去、壓下來。“目前,有62個路段使用了這種物料,可減少2個分貝的噪音,有12萬市民已因此受益。”
這一措施在特區行政長官2018年施政綱領中,再次得到確認:“進一步試用低噪音路面,以緩解道路的交通噪音影響,並促進可持續的資源管理,以助達成宜居城市的目標。”
圍追堵截交通噪音,對“元凶”車輛更要強化約束。特區法例規定,首次登記的車輛除受尾氣排放標准限制,噪音排放也要達標,引擎和輪胎都必須符合要求。“我們參照的都是國際上較高的標准,所以香港路上好車多。”劉國強笑言。
針對列車噪音,他們也有辦法。香港鐵路網四通八達,是市民出行的主要載體。為讓列車安靜下來,相關部門在車身兩旁裝上了下擺,給它“穿上了裙子”,其行駛中發生的噪音隻能在底部彈射,從而得到有效消解。同時,再在鐵軌兩邊設置隔音屏,將噪音包裹起來,限制在“套子”裡。
管制建筑噪音上,特區採取的措施更是凌厲。近年來,香港大小基建較多,樓房重建時有,撞擊式打樁工程難免。當地在規定打樁機每日隻可運行12小時的基礎上,又通過建立“建筑許可証”機制,讓准予作業時間減到3至5小時,並從1997年起,逐步禁止了產生較高噪音的柴油錘、氣壓錘和蒸汽錘等。
“一般建筑工程,承建商也須向本署申請發放‘建筑噪音許可証’。”劉國強說,2013年到2017年,環境保護署共簽發約1萬張許可証,但隻接獲35宗噪音投訴,新機制成效明顯。
環境保護署估計,通過實施上述等各種措施,約200萬市民受到的建筑噪音影響得到了舒緩。
嚴懲治、准定位
噪音不“張揚”
11月27日,香港連鎖蔬菜店“新界仔優質果菜”董事,因轄下店鋪屢次播放叫賣錄音造成噪音煩擾被定罪。根據當地裁判法院判決,涉事店鋪被罰款12500港元,公司董事被罰款4000港元,並因其轄下店鋪屢次違規負上了個人刑事責任。
此類消息,在特區政府新聞網上時常出現,反復提醒市民在從事工商業活動時注意“收聲”。
7月份,北角富臨皇宮空調系統發出過量噪音被罰﹔3月份,香港電車公司因晚間工程違規造成噪音滋擾被定罪﹔2016年4月,一場演唱會則因噪音超標被環境保護署警告,並被勒令按時結束。
“這方面的法規越來越嚴。”劉國強說,2014年10月特區又修訂實施了《噪音管制條例》,加上了“法團管理層須就法團重犯的噪音罪行負上個人法律責任”的條文。一條“連坐”規定,壓實了層層責任,讓各方不敢不重視。
從街上到家裡,從工程施工到售貨叫賣,從空凋聲到打麻將聲,特區對各類可能發生的噪音都有管制。其嚴格細致程度,在一場演唱會的噪音防控上可見一斑。
相關法例規定,要組織演唱會,主辦機構應指派一名適當人士,在主辦場地的鄰近“噪音感應強的地方”進行監測,至少每隔一小時就需要量度,並在超標情況下及時向主辦機構作出反映,要求他們立即採取行動。
管得好,是因為抓得准,對噪音源“知根知底”。
劉國強說,環境保護署對全港噪音分布作精准定位分析。一是繪制了道路交通噪音地圖,用一維、二維等量線描繪噪音分布情況,市區和城郊分別按照10米×10米和100米×100米進行監測,實行網格化分區管理。二是研發出一套立體噪音模型,可顯示目標區域各樓層乃至個別單位受噪音影響的程度,噪音污染的不同情況用不同顏色標識,具體形象、一目了然。
“我們是研制立體模型工具的‘先驅’,曾出席多個學術會議,交流過相關經驗。”劉國強表示,這套工具在香港高樓林立的環境下,應用價值很高。在新發展區和新道路工程項目作公眾咨詢時,能借此直觀呈現發展區規劃在不同地方、道路實行不同走線可能帶來的影響,從而有利最佳方案安排。
噪音“現了形”,才能趨利避害、有的放矢。香港能讓噪音不“張揚”,絕非一朝、一招之功。
今年8月份,香港有名的“景點”——旺角行人專用區“殺街”(關閉街道),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此地街頭藝人多,滋生噪音大,給當地街坊帶來不少困擾。盡管游客和不少市民早已習慣了那裡的熱鬧和歌聲,有不舍和留戀,但人們還是支持特區政府關停了它。
“以往感覺好嘈雜,現在感覺好清靜。”市民鄧小姐說,那裡好像已變成了另外一條街。
盡管噪音管制成效顯著,但劉國強認為日后的挑戰還在加大。“香港現有可用的土地缺乏,很多工地都非常接近道路,甚至出現三條路夾著工地的極端情形。如果這些工地是住宅用途,那麼日后的噪音問題就更為棘手。要建樓而不犧牲市民的居住環境,我們必須持續關注噪音問題,考慮更大布局,拿出更多辦法來。”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12月21日 第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