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正強研究員在野外懸挂小蜂放飛器。
蘇小杰攝(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
碧海藍天,沙灘椰林,這是我們印象中的海南。可是你知道嗎?這裡的椰林曾遭遇巨大災害:10多年前,一種小甲虫成群入侵、擴散,啃食椰樹、檳榔等棕櫚科植物,拉響外來生物入侵的紅色警報。在探索防控入侵甲虫危害的過程中,引入自然天敵生物成為最經濟有效的辦法。
如今,海南島上椰影婆娑,入侵甲虫災情危害近乎消失,生物防治打了一場漂亮的“阻擊戰”。
在海南儋州市郊,有座“兵工廠”,專門生產阻擊一種入侵甲虫的“秘密武器”。“兵工廠”約200平方米,由7間普通民房組成。它雖面積不大,可夠神秘:窗戶裡外用紗窗封得嚴嚴實實,紗窗網線密如紗布﹔房內恆溫恆濕,每層鐵架上碼放著整齊的透明塑料盒﹔盒裡的新鮮椰葉下面,有星星點點的黑色小虫正在蠕動。
塑料盒正是“秘密武器”姬小蜂和嚙小蜂的誕生地。工人從野外採集甲虫放置盒中,待甲虫繁殖出幼虫或蛹,再引蜂入盒。個頭比芝麻還小一圈的黑色小蜂們,把卵產在盒裡的甲虫蛹內。小蜂幼虫得以吸食蛹內營養而成長。
待到小蜂破蛹而出前幾天,已經干癟的甲虫蛹則通過物流發送到全島各地椰農手中。椰農挂起放飛器,放入虫蛹。幾天后,小蜂破蛹而出,奔赴戰場,見虫殺敵,打響防治椰心葉甲虫、保衛椰子樹的“阻擊戰”。
小甲虫“啃”掉億元產值,椰子樹“白了頭”
一種細長體型的甲虫,個頭葵花瓜子般大,能帶來多大危害?海南椰農的答案是:災情嚴重時,每戶椰農損失近一半的椰子產量。
小甲虫名叫椰心葉甲虫(椰心葉甲),不是原住“島民”,而是搭順風船來的“外來戶”。椰心葉甲虫原產於印度尼西亞與巴布亞新幾內亞。2002年,椰心葉甲虫災情首先在海口、三亞暴發,隨后幾年迅速擴散到全島各市縣。小甲虫所到之處,椰樹、檳榔樹受災嚴重。
“路邊椰樹一棵接著一棵像是白了頭,樹尖白茫茫的,白葉旁邊圍著焦黃的枯葉。”老海口市民黃忠生回憶起當時海口街道兩邊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覺得椰子樹都快要死了”。椰樹是海南的象征,既是城市景觀樹,也是農村的經濟作物。遍布海島的椰樹,成了入侵甲虫的天然食堂。
椰心葉甲虫,虫如其名,以椰樹樹心新生的嫩葉為食。甲虫挑食,專啃嫩葉,成群結隊的甲虫啃完一棵椰樹的嫩葉之后,會飛往下一棵椰樹繼續啃食。嫩葉被啃淨,老葉枯落后,椰樹成了“禿子”,失去椰葉進行光合作用,隻能慢慢死去。據本地椰農講,原本椰樹能有20至30年產椰壽命,而災情暴發時,嫩椰樹隻能活一年,老椰樹最多活不過兩年。
“海南本土不存在有效天敵,甲虫自身繁殖能力特別強。”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環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彭正強對小甲虫的習性非常了解。自災情暴發以來,彭正強帶領的團隊一直從事椰心葉甲虫的防治研究工作。
據彭正強介紹,椰心葉甲虫平均壽命4個月左右,在海南一年能繁殖4至5代,世代重疊。每隻雌虫每次可產卵100多粒,單次飛行達180多米,“海南氣候溫暖濕潤,甲虫幾乎全年都可以繁殖生長,極易成災”。
災情暴發后,據海南省農業林業部門統計,海南省內染虫棕櫚科植物累計達300萬株以上,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億元。
引入外來寄生蜂滅虫,防治成本從每棵樹40元降至1元
小甲虫吃得歡,成了椰樹的大災難。虫災暴發,海南省農林部門與科研專家按照“先救樹,后研究,邊研究,邊應用”的策略,著手對椰心葉甲虫防控進行全方位研究。
最初,為了先救樹,城市農林部門採用應急防治方式,組織人力使用機械和工具,逐個將感染的椰葉枝蔓砍伐、鏟割,並使用農藥逐樹噴洒。椰葉上虫量少時,人工應急防治有一定成效,但虫災泛濫后,除虫效果變差。特別是在地廣樹多的農村地區,逐樹處理需要大量人力,防治力量難以覆蓋。
正當人工防控陷入停滯時,有兩種小蜂引起了專家的注意。“2003年,我們團隊查閱國外資料發現,在已暴發過甲虫災害的越南、印尼等地,有引進自然天敵防控的成功案例。”彭正強對比中外案例發現,越南等地自然環境與海南類似,引進甲虫天敵或許是可行辦法,“當時不確定能否有效防治甲虫,前期需要對兩種天敵小蜂進行觀察和研究”。
兩種小蜂個頭比蚊子還小,體長隻有黑芝麻1/3大,分別叫做姬小蜂和嚙小蜂。小蜂繁育后代時,喜歡用椰心葉甲虫的幼虫和蛹做“窩”,專門把蜂卵產在裡面,直至生長到成虫羽化飛出。被小蜂“盯上”的甲虫幼虫和蛹,基本等於宣告死亡,再也長不成成年甲虫。
2004年,經過一年多實驗室觀察與野外論証,基本確定兩種寄生類小蜂適合海南生態環境,並能有效控制椰心葉甲虫暴發。“隻寄生椰心葉甲虫,人畜無害。”彭正強團隊作出謹慎的環境報告后,開始引進姬小蜂和嚙小蜂,並嘗試人工繁育。
自2005年起,海南開始大規模野外釋放姬小蜂和嚙小蜂。截至2014年底,海南全島人工繁殖和野外釋放姬小蜂和嚙小蜂54億隻,從根本上控制了椰心葉甲虫疫情。目前,海南全島共有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環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椰子研究所,海南省林業科學研究所、儋州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檢疫站等4個小蜂人工繁育基地,日生產能力達到姬小蜂150萬頭、嚙小蜂50萬頭。
每年地方農林部門與種植戶從基地採購小蜂幼虫后,先估測當地椰林虫害數量,再按照10︰1的蜂虫比例向椰林、檳榔林放飛小蜂。“小蜂效果好,不用再擔心椰子減產。”海南文昌東郊村村民符史亨說,東郊椰林是海南知名椰子產地,用蜂防治甲虫,經濟劃算,深受村民歡迎。
據彭正強測算,與人工挨棵樹噴藥水、挂藥包防治甲虫相比,使用天敵小蜂防治甲虫,防治成本能從每棵椰樹40元降至1元。“在農村林木茂密地區,經過半年內4至6次放蜂后,小蜂形成種群,可以自然繁殖,能長期抑制虫災暴發。”彭正強介紹,他們團隊研發的放蜂器盛放著小蜂幼虫,待幼虫羽化破殼后,自然飛出放蜂器,“放飛數量和范圍都可控制,操作簡單,城市和鄉村都可使用”。
從源頭防控抓起,保護本地生態,提高“抵抗力”
神不知鬼不覺地秘密潛入,悄悄安家后放肆生長,逐漸演變成災害后威脅本土物種——這是外來生物入侵的常規套路。椰心葉甲虫在海南雖被控制住,但給海南經濟與生態帶來的隱患卻長期存在。
盡管兩種小蜂作為天敵對椰心葉甲虫有所控制,但並不會徹底“趕跑”甲虫。
在野外,甲虫是小蜂后代的繁殖空間,小蜂與甲虫形成了食物鏈依存,隻能控制虫災暴發。甲虫作為入侵生物,勢必會擠佔海南本土物種的生存空間。專家認為,外來生物入侵防控,必須從入島源頭防控抓起。
“海南作為島嶼省份,四周環海,看似獨處一隅,但實際上漫長的海岸線上很難設立關卡。”海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有關負責人說,隨著經濟發展,由於人員物流商貿等交流往來頻繁和其他原因,外來入侵物種對海南的威脅在不斷加大,表現為入侵頻次加快、入侵種類多、危害重等特點。
除了本身易受外來物種入侵,海南還容易成為外來有害生物的“中轉站”。因為處於熱帶地區,環境高溫高濕,非常適宜一些外來動植物的生長。“落戶”海南的入侵物種,又會通過林木、種子、農產品、商貿等途徑“中轉”到其他省份,擴大入侵面積,造成多個區域受害。
以椰心葉甲虫為例,何時何地入境海南島,仍沒有定論。專家推測,可能是伴隨棕櫚科木材和植被運輸輸入。目前,不但海南發現有椰心葉甲虫,廣東、廣西和福建等地,均出現該甲虫疫情。彭正強團隊與華南農業大學、海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檢疫站、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等單位正積極總結兩種天敵小蜂的防控經驗,向其他地區推廣防治辦法。
“天敵防控椰心葉甲虫是目前最環保有效的方法,但各地使用之前,還需要慎之又慎。”彭正強解釋說,“外來天敵也是外來生物。引入外來生物是否會對當地生物產生不利影響,必須做十分細致的試驗和觀察。”起初,還有一種寄生蜂類天敵作為備選方案也進入彭正強團隊的試驗范圍,但因會對本島其他本土甲虫造成危害而被放棄引入。
此外,海南生物防控專家認為,外來入侵生物的擴張和本地生態環境受破壞程度亦有關系,外來入侵動植物的瘋狂生長也會挑選環境,選擇一處本地動植物“抵抗力”弱的地方下手。
“比如,在海南島上一些林木植被完好的環境中,外來入侵植物少有大面積瘋長﹔相反,在一些被人砍伐樹木的林地或是撂荒田地裡,很容易找到外來入侵植物的身影。”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環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入侵生物與雜草研究室副研究員黃喬喬舉例說,在陵水縣隆廣鎮石關村亞后嶺,原有的森林灌木植被被砍掉,造成入侵植物薇甘菊大肆繁殖。
外來入侵物種造成的危害,不僅是外貿、引種等帶來的后果,也是生態環境對人類破壞行為的警告和懲罰。所以,保護本地生態,提高生態環境的“抵抗力”,是防范外來入侵物種的有效策略之一。
《人民日報》( 2019年01月28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