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遇:90后經濟學博士的環保情懷

2019年02月13日17:04  來源:中國網
 
原標題:王佳遇 90后經濟學博士的環保情懷

  從兒時熟讀中華文化典籍, 涵養“行孝、感恩、服務、奉獻、利他”的精神境界,本科的科考調查提出《警惕經濟林背后的“綠色沙漠”》,再到澳洲昆士蘭大學攻讀博士期間提出“能源高效利用技術改進的反彈效應”等學術觀點……

  作為一名經濟學博士,她一直關注祖國的生態環保。異國他鄉的求學經歷,更開闊了她的學術視野,先后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澳大利亞農業與資源經濟學會議、美國世界銀行、澳洲經濟學家會議等場合發表演講,在世界舞台上發出一位年輕的中國學者的環保聲音。

  她叫王佳遇,是畢業於世界名校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經濟學院的90后經濟學博士。她不僅在國際刊物及國際會議上發表近十篇高水平學術論文,由她撰寫的數千字的科考文章還登上了《科技日報》頭版。她也是國家獎學金獲得者、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一等獎獲得者、昆士蘭大學全額獎學金獲得者、博士演講比賽冠軍得主、更是一位環保的推動者、宣傳者、踐行者。

  畢業典禮上的“明星”

畢業典禮上,王佳遇走在旗手身后第一個入場

  昆士蘭大學是一所世界聞名的百年名校,清澈碧透的布裡斯班河繞過校園,碧藍如鏡的湖水、連片的草坪讓這所“沒有圍牆的大學”充滿了生機和詩意。

  澳洲時間2018年7月20日,正值金秋時節。這一天是昆士蘭大學特殊的日子,一年一度的畢業典禮正在會議禮堂舉行。一個個身穿學士、碩士、博士服的年輕人和他們的家長濟濟一堂。一張張年輕的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和對未來的渴望憧憬。

  畢業典禮開始,全體觀眾起立,掌聲歡迎所有參加本場畢業典禮的畢業生入場。走在旗手身后第一個、老師們前面的是一位黃皮膚的中國女孩兒,在滿是金發碧眼的西方面孔中格外引人注目。

  這位女孩就是王佳遇。這一年,她以優異成績畢業,也是這一次畢業典禮上昆士蘭大學唯一一位獲得博士學位的學生。

  在典禮上,王佳遇被安排全程與老師們一起在主席台就坐。昆士蘭大學校長第一個為她頒發了博士學位証書。為了見証她畢業的特殊時刻,她的導師、世界著名經濟學家John Quiggin教授和夫人專門出席了畢業典禮,昆士蘭大學經濟學院的全體老師也全部出席。

  作為經濟學專業排名前十的澳洲昆士蘭大學經濟學院,對學生的要求以嚴格著稱。為什麼這位來自遙遠中國的女孩能受到如此高規格的待遇?自然是源自她出色的科研能力和學術精神。

  事實上,王佳遇不僅僅是畢業典禮上的“明星”,在整個碩士和博士在讀期間,她的表現都同樣耀眼。

與導師、著名經濟學家John Quiggin教授及夫人合影

  博士期間,她曾經連續兩年擔任經濟學院人才招聘面試會評委。每年一度的經濟學院人才招聘面試會評委由院系領導、本院教授代表、青年教師代表、外院教授代表及學生代表組成,王佳遇是當時坐在評委席上的學生代表,也是唯一的一位學生代表。

  她擔任學校多元文化學社負責人。多元文化學社的成員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學科、不同種族,大家在這裡增進了解,促進各文化之間的相互交融。王佳遇通過自薦、選舉等一系列流程,當選為多元文化學社負責人,兩年多來組織了30多場活動,讓多元文化學社成為深受學生喜愛的熱門社團。

  她熱愛運動,長跑、網球、游泳樣樣行﹔還參加學校的話劇演出活動……

  地道的英語,積極陽光的性格,讓很多剛認識她的人以為她從小在西方長大。但是恰恰相反,王佳遇從小接受的是傳統的“中式教育”。她的啟蒙書籍是《弟子規》、《三字經》、《太上感應篇》、《道德經》、《了凡四訓》、《論語》、《孟子》、《庄子》……一路成長,她的性格中有著深深的儒家“士大夫精神”的烙印:一方面“修身養德”,通過學習提高自身道德的修養﹔另一方面,“以天下為己任”,對國家、社會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熟悉王佳遇的同學和老師說,她是難得的對東方和西方文化都頗為了解的人,而兩者在她的身上融合的和諧而完美。

  與導師、著名經濟學家、昆士蘭大學經濟學院院長Rodney Strachan 教授合影

  為地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獻計獻策

  王佳遇的研究方向是減少CO2排放和減緩全球氣候變化的經濟方針政策。

  攻讀碩博以來,課題研究和學校工作幾乎佔據了她全部時間,來澳洲幾年,她沒有逛過幾次街,穿的幾乎都是舊衣服。也沒有時間使用社交軟件,甚至連微信都沒有。

  她的博士論文《Light Vehicle Fuel Efficiency Standards And the Rebound Effect》,旨在解決澳大利亞提倡的輕型車輛的排放標准問題。澳大利亞政府計劃通過改善輕型車輛的燃油效率來應對氣候變化。通過制定輕型車排放標准,減少乘用車、運動型實用汽車和輕型商用車油耗和溫室氣體排放量。一方面,輕型車的消費者會通過直接購買能效更高的新車來回應這一強制性標准,從而減少汽油的使用。另一方面,高能效車輛的駕駛成本更低,也會對消費者帶來刺激效應。

  對於政策制定者來說,了解經濟情況以及消費者對政策的反應至關重要。而王佳遇的論文,通過研究經濟主體在應對燃油效率變化中的效用最大化問題和成本最小化問題,有助於從理論角度分析家庭和企業對燃油效率改善的響應。

  論文在豐富車輛燃油效率隨時間變化的模型方面,也做出了創新性的貢獻。並且通過在可計算的一般均衡框架下模擬正常和政策場景,對反彈效應的實証研究做出了貢獻,對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為了完善博士論文的創新性、實用性,2015 年 11月王佳遇到維多利亞大學進行游學,為期近一個月的學習中,她系統接受了CGE模型與應用等方面的培訓課程。王佳遇很快岀色地完成了學習任務,並獲得了資格証書。

  為了博士論文中GTAP模型與應用的精准性,王佳遇2016年8月再次赴美游學,此行獲得了昆士蘭大學“國際游學獎學金”支持。她在美國普渡大學參加了為期近一個月的GTAP模型與應用培訓班,集中學習GTAP全球貿易分析模型的原理和應用。GTAP模型是由美國普渡大學教授Thomas W.Hertel所領導的全球貿易分析計劃(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GTAP)發展出來的,目前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貿易政策的分析。學習過程中,該模型的創始人Thomas W. Hertel教授曾親自授課。參加學習的二十多個學員來自世界各地,都是經濟學領域的行家裡手,王佳遇是學員裡最年輕的一個。GTAP全球貿易分析模型結構復雜、 公式變量繁多、數據龐大,且涉及多國、多部門分析,在短期時間掌握和應用模型及其軟件的難度很大。王佳遇通過非凡的努力,克服種種困難,岀色地完成了學習任務,獲得了GTAP資格証書。

  2016年10月,她應邀到堪培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參加經濟學數理統計方法方面的培訓。學校為她提供了辦公室並配置了完善的辦公設備。在游學期間她到澳大利亞汽車工業署調研,汽車工業署的兩位高級資深專家接待了這位來自東部名校的博士研究生,他們對王佳遇的研究方向與構想非常支持。為什麼會這樣慷慨相助,將大量珍貴的數據資料免費提供給王佳遇用於進一步研究?除了因為王佳遇的導師John Quiggin教授在學術界的貢獻與影響力外,也因為她的研究,讓他們與這種致力於研究減少CO2排放和減緩全球氣候變化的經濟方針政策的科學精神產生了共鳴。

  在這樣嚴謹的學術態度下,王佳遇的博士論文不僅對豐富車輛燃油效率隨時間變化的模型做出了創新性貢獻,並且論文的部分內容還被昆士蘭科技大學(QUT)採用,當作考試題。

  王佳遇還在最權威的學術雜志之一《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上發表了《The Rebound Effect of the Australian Proposed Light Vehicle Fuel Efficiency Standards》和《Unscrambling the Toll Road Egg》兩篇高水平的學術論文。

  做學術研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耐得住寂寞,嚴謹的科研精神必不可少,而心懷天下的情懷更是初心與動力。如何節能環保降低CO2的排放量,保護全球空氣環境,這是當今世界的共同關注。好的政策需要好的基礎研究來提供科學可靠的支持,在王佳遇看來,“能夠為一個國家乃至整個地球的長久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獻計獻策,是一位學者應有的職責與使命”。

  活躍在國際學術舞台的中國學者

  1991年出生的王佳遇今年剛滿27歲。她出生於一個中醫世家。父親是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著名中醫專家王富龍教授,母親張明明也是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博士、中醫專家。對王佳遇來說,跟隨父母的足跡繼續學醫,似乎是一條順理成章的路。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條“坦途”。但是王佳遇從小熱愛大自然,對植物有著濃厚的興趣。她喜歡觀察各種各樣的樹木花草,“大自然裡面的每一片葉子都有自己獨特的紋路,每一朵花的形態都不盡相同。”考大學時,她遵循內心的聲音,毅然選擇了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梁希實驗班)。

  “北京林業大學建校60多年來,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高素質人才,聚集了很多國內最優秀的專家、教授、研究者,有這樣的老師帶領,4年的學習生涯,讓我終身受用。”大學四年,王佳遇成績優異,年年都是梁希實驗班第一、梁希獎學金獲得者,還曾經獲得國家獎學金。她不但學習刻苦,還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陽光、積極的態度貫穿了她的大學生涯。

  2014 年1月,王佳遇以全額獎學金的優異成績被澳洲昆士蘭大學經濟學院錄取,攻讀碩士學位,而后又被保送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雖然科研工作繁忙,但王佳遇並不是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宅女”。赴澳洲留學以來,她一直沒有停止對於“能源環境保護”問題的關注。她先后成為“澳大利亞經濟學協會會員”、“澳大利亞農業與資源經濟學協會會員”、“Toastmaster國際演講俱樂部會員”。留學期間,她活躍在各個國際學術會議,發出一個年輕的中國學者的環保倡議。

獲得博士三分鐘學術演講比賽冠軍

  昆士蘭大學的博士三分鐘學術演講比賽從2008年開始已經連續舉辦了10屆,這不僅可以檢驗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也是展示博士生表達和溝通能力的比賽,要求學生在3分鐘內用全英文以平實、通俗的語言向非專業人士闡述自己的科研內容。2015年6月18日的演講比賽上,王佳遇帶來了題為《Energy Efficiency Dilemma: Analyzing the Rebound Effect》的演講,向人們通俗地闡釋節能技術和反彈效應的理論,以及節能環保降低CO2的排放量,保護全球空氣環境,倡導人們對生活用車、用水、用電的節約再利用。她以流利的英語、生動的講述打動全場博士生和評委,最終獲得了本年度的第一名,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個中國留學生獲得此項演講比賽第一名。熱愛演講的她還是Toastmaster Club的會員,並曾榮獲International Toastmaster Club“觀眾最喜愛的演講者”稱號。

  在很多西方人心目中,中國留學生大多是害羞而內向的,讀書刻苦,但不熱衷社團活動和學校公共事務。王佳遇卻讓她的老師和同學們一掃對於中國留學生的這種刻板印象。她熱情、自信,勇於發表自己的觀點,活躍在各種學術活動中。

  2015年7月,在澳洲經濟學家會議上,她發表了主題為《 Mandated Energy Efficiency Policy Revisited: Mechanical Effect versus Rebound Effect 》的主題演講。

  2016年7月,王佳遇應邀參加了在美國首都華盛頓世界銀行舉辦的第19屆全球經濟分析年會,作為會上最年輕的經濟學家,她發表了主題為《 Do Light Vehicle Emissions Standards Promote Environmental Goals For Australia?》的學術報告。

  2016年7月28日王佳遇受邀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做了主題為《Complex Effects of Energy Efficiency Improvements on Energy Consumption》的學術報告, 並與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和博士生們互動交流,場面熱烈。對其他學者提出的問題,王佳遇一一進行了現場解答,受到教授和博士生們的肯定和好評。

  2017年2月,在澳大利亞農業與資源經濟學會議上,王佳遇發表了題目為《 Modelling the Australian Proposed Light Vehicle Emissions Standards in a CGE Framework 》的報告。

在麻省理工學院做專題報告

  在這些學術大咖雲集的國際會議上,年輕的王佳遇激情而不失理性,自信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讓許多人對這個來自中國的女孩刮目相看。

  通過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活動,王佳遇的視野更加開闊,也逐漸認識到在國際舞台發聲的必要性。在她看來,“生命的意義決不應僅限於追求個人的成功,應當做一個從容寬廣、眼光長遠、心懷天下的人,希望自己的研究、呼吁和倡議為世界帶來積極的推動”。

  腳踏實地做真學問

  熟悉王佳遇的人都知道,在學術研究之外,她也是低碳環保生活的踐行者。

  晚上用遙控器關掉電視后,要把電視電源也關掉﹔洗臉、洗腳用過的水,儲存起來沖洗廁所﹔平時的生活垃圾嚴格按照標准進行分類處理﹔長達252頁的博士論文,為了不浪費資源,她從沒有打印過一份,隻有電子版,所有的寫作、校對、修改都是在電腦上完成。

  在北京林業大學讀書期間,王佳遇就開始對於“生態環保”身體力行的實踐。當同學們在旅行、聚會、打游戲、追劇時,她卻一次次深入山區,進入人跡罕至的林區,到農村調研……這也源自這個年輕人的學術抱負,她深知好的研究成果絕不是隻在電腦前就能做出來,而一定要經過嚴肅的科學考証,帶著泥土芬芳的論文才更有價值,更接地氣。出於對於環保的熱愛,她相信“腳踏實地才能做出真學問”,而作為青年研究者,無論是體力還是精力,都應該走在最前面。

應邀在美國參加第85屆Toastermater國際演講大會

  她先后多次到福建三明市進行調研。福建省三明市是全國全省重點林區、全國林改策源地。三明是全國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示范區,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林業新型經營組織建設、林業金融改革等方面,都走在全國前列。

  王佳遇先后到了三明市的3個縣、13個村進行了調研,並走訪了市林業局、縣林業局、林業站、國有林場、自然保護區等相關林業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她還深入農村,採訪了六十多位村干部、兩百多位村民……

  在農村一家家走訪時,由於那裡的村民習慣抽煙、飲酒,有的農戶家裡被煙霧繚繞,她一邊訪問,一邊咳嗽不止。但是為了完成調研,她還是堅持了下來。

  雖然還是本科生,但她對學術研究的嚴謹認真一點也不含糊。為了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利益相關者進行滿意度評價,首要任務是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王佳遇首先在檢索國內外有關滿意度研究文獻的基礎上找到了滿意度及利益相關者滿意度的相關指標,然后通過預調研,補充完善所列指標,通過文獻回顧和訪談,去除重復、表述不明確及難於獲取的指標,經過這一過程共獲得指標26項。再由6名著名的生態學、管理學及經濟學專家組成3個評估組對各項指標進行篩選,剔除16項指標,保留20項指標。並引入模糊數學的理論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利益相關者滿意度進行評價。最終寫出了上萬字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利益相關者滿意度評價研究——以福建省三明市為例》,發表在2013年第7期《林業經濟》雜志上,並被多位學者引用。

  2011年,她作為項目負責人開展了“京北郊林區山野菜的馴化與推廣”研究。她組織實地調研、考察,最終撰寫近萬字的調研報告。在調研中發現京郊有數十種山野菜,並詳細闡述了每種山野菜的特征、特性、生長發育要求的環境條件、詳細的栽培技術以及山野菜的食療保健知識。特別是對山野菜“蒲公英”有深入研究,蒲公英別名黃花地丁、婆婆丁,可生吃、炒食、做湯,是藥食兼用的植物。可以補充體內的維生素和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這個項目也被批准列為北京林業大學2011年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SRTP)項目。

  登上《科技日報》頭版的大學生作者

  大學四年,王佳遇的調研足跡遍布了許多山區。在調研中她發現,北方一些林區的油鬆遭到了破壞,經過仔細考察她發現,這些油鬆的遭遇與農民種板栗有關。

  “遠看是綠油油的森林,走近卻發現地面如同沙漠,樹下沒有綠草,路旁的植物已經枯萎,同時還伴有刺鼻的化學藥品的氣味”。這就是一些地區山區森林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由於板栗價格升高,賣得俏,村民陸陸續續把自家的幾畝林地種上了板栗樹。為了增產增收,農民使用“百草枯”除草劑把地面的雜草全部清除,甚至連灌木也一同被“消滅”。農民腰包鼓了,生態環境受破壞了。板栗經濟林經營的背后隱藏著深刻的環境危機。

  她發現,山坡上原有的大量油鬆,都遭到人為破壞,如樹干被剝皮,樹干被挖開,樹枝被截斷,有的樹干甚至被鐵絲緊緊捆住。過不了多久,這些油鬆就死了,再過不了多久,農民就可以明目張膽地把油鬆砍下山燒火,然后在原來的地方種上板栗。雖然沒有親眼看到農民的破壞行為,但很明顯,油鬆身上這些不正常的“傷痕”絕非自然形成,一定是人為破壞的。

  有理由推測,這些被害死的油鬆,是因為它們不僅對農民來說沒有什麼經濟價值,甚至妨礙了農民獲得更大的經濟收入。她用“暗殺”來形容這樣的行為,在心痛之余,也有一個林業專業大學生的專業分析。她說,板栗林下寸草不生,生態功能受到極大破壞。大雨過后,板栗樹下出現深深的水流侵蝕溝,加速了水土流失。另外,純林形成的是一種單層結構,在功能上有所不足。比如,林地營養空間利用不夠充分,養分消耗過於單一,某些營養元素缺乏,生物產量不高,生態效益較差,容易發生病虫害,氣溫較高時,還容易發生火災,而混交林則不然。混交林中的陽性樹種和陰性樹種形成的復層結構,能充分利用光能,對土壤中的水分和養分利用也是有效的。混交林所形成的復雜林分結構,有利於改善林地小氣候(光、熱、水、氣等),使樹木生長的環境條件得到較大的改善,復雜的枯落物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調節水分,提高土壤肥力……

  一次次踩著泥土的調研,一次次與油鬆的“親密接觸”。她頂著嚴寒酷暑堅持下來。回憶起這份五年前的調研報告,王佳遇說,做為一名90后大學生,我學的是林業經濟專業,更需要在生態環保方面有所擔當。所以看到油鬆和土地受到破壞,就是想把這件事情反映到有關部門,重視起來。至於我個人的想法很單純,保護樹木和生態環境,人人有責。

  她將自己的調查情況寫成一封長信,寄給了科技日報社。

  這封大學生的來信登上了《科技日報》頭版。在頭版突出位置刊登一個學生的鄉村調查,並加上編者按,這在科技日報的歷史還是首次。編輯評價道:行文雖略帶學生腔兒,但字裡行間充滿了她對農民增收的“喜”,和對生態遭到破壞的“憂”。她用所學的科學知識,想急切地告訴人們,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警惕經濟林背后的“綠色沙漠”。

  熟悉《弟子規》的“詩書”博士

  從小,王佳遇就是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不僅成績優異,還擔任學生干部,曾被評為北京市“三好學生”。她愛好文藝,鋼琴、手風琴、圓號、馬林巴、小軍鼓、定音鼓、架子鼓等樂器樣樣精通,大學時是學校管樂團的主力,在書法繪畫方面也頗有天賦,曾榮獲北京市第十屆學生藝術節藝術作品比賽一等獎、北京市第十屆學生藝術節個人項目小軍鼓比賽一等獎。

  她出生於中醫世家,國學底蘊深厚,從小父母就給她讀傳統文化典籍,他們希望借助傳統文化的強大力量,讓孩子從小明白做人的道理,養成優秀的品德。

  在這樣的教育下,王佳遇從小就懂得“行孝、感恩、服務、奉獻、利他”的重要。在高三時,學習異常繁忙的時候,王佳遇堅持每天用一個多小時給同學補習功課。一直到高考前最緊張的時候也沒有停止。而就在高考前幾天,恰巧也是媽媽博士論文答辯前期,為了讓媽媽更好地准備答辯,她還堅持每天給媽媽做飯。這樣的成竹在胸也得益於平時的積累,高考分數出來,王佳遇取得了數學146分、英語140分、語文128分的好成績。

  在獲得澳洲昆士蘭大學全額獎學金即將赴澳留學前夕,她給爸爸寫了一封信,作為給爸爸的生日禮物。她在信中寫道:“今天是您的生日,您的孩子祝您生日快樂,健康長壽!”

  “回望二十三年的成長旅程,哪一步不是由您的心血鋪就而成的?萬語千言難盡孩兒感恩之心。父親之為人、處世、修身等方面實為吾之榜樣。為了病人,您早出晚歸,瑟瑟寒風哪能擋住您急病人之所急的熱心,漫漫黑夜擋不住您憂國憂民的思慮。於是,溫暖與愛走到了病人的心田,歡樂飛入病人的家庭。皺紋爬上了您的眉頭,白發洒落在您的兩鬢。爸爸,您辛苦了!……孩兒會在以后慢慢懂事,做一個合格的中國人!”

  有善心、有愛心是她的底色。大學期間,成績優異的她一直是獎學金的獲得者。20歲的她用自己辛勤努力贏得的8000元國家獎學金和積攢的400元生活費,捐助了4名貧困大學生。

  收到捐助的學生所在的學校工作人員找到她之后,向她表達感謝,她說:“大學費用高,用錢的地方多,我的能力有限,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就是想幫幫他們。”

  2017年,父親到澳洲探望王佳遇。一天下著大雨,在校園裡,王佳遇看到學校的一位環衛工人艱難地搬著垃圾桶,毫不猶豫地跑上去幫忙,幫這位工人搬走20多個垃圾桶。

  看到女兒被大雨淋得透濕,父親雖然心疼,但是也感到欣慰,他說,“孩子成績好固然讓我們高興,但她這種樂於幫助別人的精神更加讓我們驕傲”。

  王佳遇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碩士、博士一直都是學校裡的一位完美的“學霸”。在成長過程中,也得到了多位關心她的師長的鼓勵和幫助。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院士為她題詞勉勵“寧靜致遠”,航天英雄楊利偉為她題詞勉勵“學業有成”,西北工業大學校長汪勁鬆為她題詞勉勵“祝王佳遇小朋友天天快樂,永遠幸福,學業有成,心想事成”……

  或許是因為從小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讓她對經濟學“經世濟民”的責任有著更深入的理解,她耐得住寂寞,甘心坐學術研究的“冷板凳”﹔而作為一個90后,她又充滿年輕人的夢想與激情,胸懷世界和未來,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世界更美好。這種沉穩與熱情的交織形成了這位年輕學者的獨特底色。

  從踏上環保經濟學的學術道路開始,她一路踏實前行,既感受到治學探索的艱辛,也收獲了學術帶來的快樂。如今,已經博士畢業的王佳遇沒有停止她的腳步。她繼續關注經濟環保和能源問題,希望更多的人聽見自己的聲音。“每個人都有能力去影響別人,就像將石頭投入水中,會泛起一圈又一圈更大的漣漪,擴散出去影響更多人。”

(責編:朱傳戈、賀迎春)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