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2月18日電(記者施錢貴)土地用來種玉米、土豆等農作物,這是貴州石漠化山區很多村民祖祖輩輩的傳統。水土流失加劇,土壤越來越貧瘠,盡管辛勤勞作,老百姓還是不富裕。
貴州石漠化山區農業結構都比較單一。“老百姓要通過種玉米致富幾乎是不可能的。”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敬南鎮黨委書記劉鵬說。
石漠化,成為制約這些石漠化山區發展的瓶頸,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勢在必行。
敬南鎮屬於石漠化集中連片地區,有不少耕地在山上,土層薄、土壤貧瘠。在敬南鎮攏岸村,石漠化尤其嚴重,為了找到符合當地實際的產業,鎮政府多次派人外出考察。經過反復論証,攏岸村選擇了種植皇竹草。2018年,全村的皇竹草種植面積達3000畝,村裡的種植養殖合作社很快也建了起來。“種草養牛”,成為攏岸村村民增收的一條新路子。
“我們這裡一直有種植板栗的傳統,但是量不大,最近幾年才大力發展這個產業。”由於看好家鄉的板栗產業,外出闖蕩多年的黃巢回到位於貴州省望謨縣平洞街道辦洛朗村的老家,准備大干一場。黃巢高中畢業后,曾在外做過西餐、花式調酒、咖啡等工作,婚后又和岳父做起了板栗生意。“最近幾年板栗的價格穩定上漲,我比較看好這個行業。”他說。
據平洞街道辦人大工委主任蒙興龍介紹,近年來,望謨縣大力發展板栗產業,僅平洞街道就有板栗近5萬畝。當地以脫貧攻堅為契機發展基礎設施,產業路、通村路、通組路等陸續修通,為產業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解決板栗的銷路問題,望謨縣還發展起了板栗深加工,僅其中一家食品企業每年就能消耗板栗3000多噸。
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羅甸縣新中盛火龍果基地,隨著山勢起伏,舉目四望全部是火龍果。在路邊擺攤賣火龍果的林少雄來自廣東,他在基地裡承包了80畝火龍果。“公司建好以后,承包人自己請工人管理,收獲的火龍果自己銷售。”他說,火龍果需要精細化管理,用工需求量大,便於周邊老百姓就近務工。
牧草、板栗、火龍果、芒果、澳洲堅果……近年來,貴州石漠化山區不斷探索發展新思路,以期實現發展經濟和改善生態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