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干淨了 日子紅火了

2019年02月22日08:32  來源:中國環境報
 
原標題:村子干淨了 日子紅火了

楊店鄉張圍孜村資源分揀中心分揀員范金龍與妻子李永芳拉來各種瓶子、廢紙箱等廢品,能回收再利用的垃圾可以折算成積分,在愛心超市兌換學習用具、生活用品。

息縣張圍孜村小學在生態文明日,由老師、學生和當地村支兩委聯動,在所在村開展環保日活動,把生態文明和人居環境教育引入課堂。

路口鄉彎柳樹村秉承保護大地母親和為社會貢獻優質食品的初心,大力發展酵素農業,用酵素改良土壤,改善被化肥農藥嚴重污染的土地,用心為消費者生產沒有化肥農藥除草劑的安全食品,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業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垃圾分類是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的有效途徑,開展垃圾分類減量工作,與群眾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形成全民承諾踐行的村規民約﹔實施包保責任制,干部包片、黨員包聯盟戶、公益崗位包組,並通過網格化管理,有效明責追責,兌現獎懲。

息縣持續提升農村飲水安全保障水平,在實現99個貧困村戶戶通自來水的基礎上,實施94個非貧困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和116個非貧困村新建項目,今年可實現全縣348個農業村(社區)通自來水全覆蓋。

息縣小茴店鎮張老庄村,41歲的張子亮回鄉投資110萬元建設了服裝加工廠,帶動了本地村民20多人就業。息縣通過政策獎補、金融支持,建成“多彩田園”示范工程263個,99個貧困村均建有一個以上的“多彩田園”產業扶貧基地。

息縣通過制定鄉村垃圾分類方案、“生態文明示范村”垃圾分類工作考評體系,以及生態文明公約、公益崗位人員管理辦法、職責履行考評制度,開展積分兌換、構建聯盟體守護生態等,形成一套長效機制。

1月4日星期五,是河南省息縣的“生態文明日”,楊店鄉張圍孜村中心小學2年級的王寧杰 ,在學校參加完垃圾兌換活動,他拿著兌換的450分,興沖沖地跑到愛心商店准備兌換一個心儀的皮球,沒想到的是,工作人員告知皮球需要750分才能兌換,這讓王寧杰有些沮喪,這可是他花了近一個星期的時間利用放學時間在村裡撿拾垃圾的成果。廢舊瓶子、易拉罐和塑料袋整整裝了一大袋。目前,村裡的垃圾越來越少了。

息縣位於中原腹地南側,全縣共有貧困村99個,其中3個深度貧困村,是河南省扶貧開發重點縣。“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既是重大政治責任,也是全縣跨越發展、后發趕超的歷史機遇,更是廣大黨員干部凝神聚力、干事創業的強大動力。” 息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余金霞說。息縣始終堅持將扶貧攻堅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有機結合。

在楊店鄉張圍孜村資源分揀中心,幾位村民正騎著電動三輪車,自發拉來各種瓶子、舊衣服、廢紙箱等廢品。“能回收再利用的垃圾可以折算成積分,在一旁的愛心超市就能兌換學習用具、洗衣粉、衛生紙等生活用品。”分揀員范金龍介紹道。在資源分揀中心,可回收利用的廢品,由分揀員變賣,所得歸自己﹔有污染的垃圾,由縣、鄉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息縣人口大鎮小茴店鎮自開展垃圾分類減量工作以來,每村每年隻需7800元,即可推動農村垃圾處理設施正常運轉。全縣364個行政村,按照這一標准,不到300萬元就解決了農村垃圾治理的大問題。在實施垃圾分類的示范村,群眾自發用鮮垃圾制作酵素用於施肥、除害、除草,一切從土裡來還到土裡去,省了買化肥農藥除草劑的錢,提升了單位產出效益,綠了生態、美了村庄,一舉多得。

息縣路口鄉彎柳樹村遠古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春玲承包300畝蝦稻共養田,放眼望去,綠油油一片,水稻明顯要比周邊的長勢好很多。她指著稻田說:“這塊田裡,沒有上任何化肥,沒有打一點農藥,這說明,土地的自我排毒能力還是很強的。”

王春玲用酵素改良土壤,涵養土地,三年養出顆粒狀,鳥類、虫子、微生物豐富的自然土壤。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業生態環境良性循環。“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良好的生態環境,又成為招商引資和農民發家致富的法寶,周末鄉村游、暑期夏令營、農家客房等產業應運而生,讓這片希望的田野更具活力。目前,已有8家企業成功進駐彎柳樹村,以農促旅、以旅興業的農村農業項目不斷推進,村民收入持續增加,美麗鄉村實現了向美麗經濟的完美轉型。

在村容村貌提升的同時,一家一戶的衛生條件也在改善。日前,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等8部門聯合部署推動農村“廁所革命”,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突出短板。根據息縣農村垃圾分類減量工作實施方案,預計到2020年實現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到90%,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人均垃圾產生量降低60%,原生混合垃圾“零填埋”。垃圾分類在河南息縣農村正成為新時尚,在當地黨委和政府的主導下,息縣通過試點探索,較好地解決了農村垃圾分類難、處理難、處置成本控制難、群眾參與難等問題。昔日“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場景一去不回,美麗鄉村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責編:施麟、賀迎春)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