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億年前突眼隱翅虫已演化出超強下唇捕食能力

2019年02月25日08:35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1億年前突眼隱翅虫已演化出超強下唇捕食能力

  繼從緬甸琥珀揭示甲虫形態演化停滯和生物地理重要信息之后,研究人員又通過對兩枚約1億年前的緬甸琥珀進行研究,發現了兩種突眼隱翅虫化石極其罕見地保存了高度特化的捕食器官,從而揭示了這類昆虫捕食行為的早期演化,對理解現代突眼隱翅虫亞科內各個屬的系統關系和捕食行為的起源具有重要意義。相關成果已在線發表於著名生物學期刊《當代生物學》上。

  鞘翅目隱翅虫科是昆虫中多樣性最高的一個龐雜類群。目前人們對某些隱翅虫特殊行為的演化史知之甚少。突眼隱翅虫屬具有極其獨特的由下唇特化而來的可伸縮的捕食器官,具有長距離、高速度及瞬間固定獵物的能力,能夠捕捉迅速逃跑的跳虫等獵物,其效率遠遠超過普通的上顎捕食方式。

  近幾年,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蔡晨陽副研究員和黃迪穎研究員與美國孟菲斯大學和上海師范大學等合作,系統地收集了大量緬甸琥珀昆虫化石,並從百余枚突眼隱翅虫化石中發現兩枚保存有特化捕食器官的琥珀標本。其中一枚保存了3個同種的個體,它們都是細長嘉年華突眼隱翅虫,且有一個個體的捕食器官部分露出於頭部之外,下唇末端肉墊呈橢圓體,類似於大部分現代突眼隱翅虫的類型﹔另一枚標本被鑒定為嘉年華突眼隱翅虫屬的一個未定種,由於昆虫保存的原因,其捕食器官稍與頭部分離。

  這是突眼隱翅虫特殊捕食行為的最早化石記錄,証明了在白堊紀中期它們已經演化出高度特化的捕食行為,與現生類型相似,其捕食對象很可能是包括跳虫在內的小型獵物。這一發現支持了通過分子支序系統學研究確立的束毛隱翅虫屬可能是一類特殊的突眼隱翅虫屬成員的假說。(趙漢斌)

(責編:朱傳戈、賀迎春)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