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宜居已成為中山的一張名片。圖為岐江河石岐段。 南方日報記者 葉志文 攝
中山的早晨,市民在城區的公園散步,綠樹成蔭空氣清新。南方日報記者 王雲 攝
坐擁800畝紅樹林的翠亨國家濕地公園,將在今年下半年組織驗收。公園為營建具有恢復濕地功能特征的紅樹林群落,需要通過水閘水泵設置限入區人工調控水位,嚴格控制河口濕地水質,模擬潮漲潮落,達到紅樹林生長的換氣需求。
今年2月底,中山市生態環境局啟動為期半年的“前山河行動”,力爭從源頭降低污染物排放,改善前山河水質。3月20日晚,市生態環境局對前山河流域企業進行夜間突擊檢查,重點檢查企業夜間污染防治設施運行情況。
堅持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相促進,建設美麗中山。今年中山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把生態保護放在優先位置,打好碧水、藍天、淨土三大戰役,讓百姓對環境質量改善的獲得感越來越強。
A大氣防治
年內增設200個大氣微觀站
位於中山一路的華發廣場項目正在緊張建設中。與以往印象中的建筑工地不同,這裡並沒有漫天的揚塵。道路不僅全部實施了硬底化,施工工地上還安裝了空氣質量、噪音檢測儀。去年,中山全面部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通過將全市劃為禁燃區、出台《中山市揚塵污染防治辦法》及《中山市建筑工地揚塵污染防治技術指南(試行)》、開展“小散亂污”專項治理等措施,持續提升空氣環境質量。
筆者從中山市生態環境局獲悉,去年中山空氣質量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在全國169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13位。今年春節期間,中山禁燃煙花,2月全市空氣質量達標率為100%。今年《中山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強工業污染、移動源污染防治,推進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加強建筑工地揚塵防控管理,降低污染物排放。
“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市民的期盼,更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中山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杜敏表示,當前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生態文明持久戰正處於關鍵時期,還將繼續努力。從今年起,中山正式劃定第一階段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區域。
據悉,包括火炬開發區、翠亨新區、石岐區、東區、西區、南區、五桂山、南朗鎮、港口鎮、沙溪鎮、大涌鎮在內的11個鎮區,被劃為全天候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的區域(低排放控制區)。
包括挖掘機、推土機、裝載機等在內的不達標非道路移動機械,將不能在低排放控制區內使用。今年1月1日至3月30日為宣傳教育期,對違反規定的,由相關部門進行勸阻。從4月1日起,對違反規定在禁用區域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的,相關部門將依照法律法規進行處罰。
據中山市機動車排氣污染監督管理所工作人員介紹,在第一階段實施過程中形成行之有效的協調機制、管理措施后,計劃根據全市重點區域環境空氣質量改善情況,在第二階段擴大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區域的實施范圍至全市域。
在嚴控污染源的同時,加強大氣環境監測也很重要。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科相關負責人單啟怡介紹,繼去年建成大氣網格化監管系統“1.0”后,今年還將進一步完成第二期200個環境空氣微觀監測站的建設,提升天氣預警管控能力及響應速度,預計在今年上半年投入運行。大氣網格化監管系統升級為“2.0”版本,將有助於實現網格化監管全市覆蓋,消滅監測盲區。
大氣網格化監管系統運營方負責人聞永紅透露,該系統將與中山市生態環境局目前已有的大氣監測系統銜接,實現數據互通、信息融合,並通過可視化表達方式,集成污染源分布圖、環境質量實時圖、污染趨勢變化圖、網格員分布圖等,有助於精確找到污染來源。
高科技手段為環境執法工作提供有力支撐。未來可通過“中山空氣”APP,實時查詢各個監控點空氣質量。網格員現場發現環境污染異常狀況,可立即拍照、錄音、錄像反饋上傳系統,為下一步執法提供依據。
B 水環境治理
“前山河行動”開啟“夜間模式”
3月20日晚,為震懾利用夜色掩護超標排放污染環境的不法企業,中山市生態環境局對前山河流域企業進行夜間突擊檢查,重點檢查企業夜間污染防治設施運行情況。一問題企業被立案查處。
當晚8時14分,沿著木材的裁板聲,前山河流域專項執法行動第三組來到坦洲鎮一家私工藝廠的切割車間,隻見車間內灰蒙蒙一片,能見度很低。工人們戴著口罩正對木板進行切割,工序所產生的木屑粉塵未使用配套的袋式除塵設備收集,直接通過排風扇向外排放。現場可以看到,地板、牆面、窗戶以及車間外的空地都布滿了木屑。執法人員當即責令停止污染環境的違法行為,並要求其停工停產進行整改。
隨后,執法人員還發現這家家私工藝廠擴建了樹脂生產項目,但其未重新報批擴建項目環評文件,需配套的環境保護設施也未經驗收合格就投入生產。現場檢查發現,其清洗樹脂產生的廢水還存在滲漏現象。
執法人員用PH試紙對廢水進行酸鹼測試,發現廢水呈強鹼性,於是立即進行調查取証后,當場責令其停工。“先消除環境污染隱患,下一步將依法依規對該廠未批先建、未驗先投的環境違法行為進行立案查處。”前山河流域專項執法行動第三組組長馬俊宇說。
“前山河行動”開啟“夜間模式”,彰顯了中山加強水環境治理的決心。據中山市生態環境局統計,截至3月20日,前山河流域專項執法行動已出動406人次,共檢查企業102家,發現環境問題76個,對其中17個涉嫌環境違法行為提出立案建議。
既要加強污染源頭治理,也要重視水質監測工作。據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山市擬投資4億建設水質自動監測平台,去年基本確定259個自動站點選址,今年已完成公開招標。水質自動監測平台建成后,將實現中山全市流域內全天候的實時、即時自動監測。
筆者了解到,去年廣東省城市水環境質量及變化排名情況中,中山市水環境綜合指數名次同比上升3位,水環境質量呈逐步好轉趨勢。磨刀門水道、小欖水道、雞鴉水道、橫門水道等中山市主要河道去年保持Ⅱ類水質標准,水質為優。
今年中山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把水污染治理放在重中之重位置,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堅決打好碧水攻堅戰。今年中山將繼續堅持系統治水理念,加快水質自動監測平台建設,全面推進15個流域水環境治理工程項目開工建設,抓好中心組團157條河涌325公裡黑臭水體整治﹔堅持岸上截污、河底清淤、接通水體相結合,加快推進黑臭水體綜合整治。
C 營造綠色空間
推進三塊“國字號”金字招牌建設
濕地對於城市發展的重要性十分顯著。近年來,許多地區通過設立城市濕地公園等形式,實施城鎮濕地資源全面保護,在維護生態平衡的同時,也可以滿足市民休閑休憩和科普教育需求。今年中山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營造更多綠色空間,建設高品質國家森林城市,推進翠亨國家濕地公園、中山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塊“國字號”金字招牌建設。
翠亨國家濕地公園位於橫門水道的咸淡水交匯處,規劃面積625.6公頃,其中濕地面積395.44公頃。日前,根據媒體報道稱,翠亨國家濕地公園將在今年下半年組織驗收。目前,公園土建部分已經基本完成,園路建設和綠化已完成90%,剩下植被草皮的鋪裝,預計下半年全部完成。
中山市林業主管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扎實推進三個“國字號”金字招牌建設,加強保護全市面積大、范圍集中、生態區位重要的森林、濕地等資源,進一步提升優化森林、濕地生態質量,為中山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生態保障。
據悉,中山正在依托市內森林、濕地資源分布特點,因地制宜開展森林公園建設,著力開展沙溪鳳凰山、坦洲鐵爐山、神灣丫髻山等森林公園建設﹔構建濕地保護體系,高標准推進坦洲金斗灣、南朗崖口、神灣竹排等一批省市級生態濕地公園建設,以及積極開展濕地保護小區建設,全面系統保護濕地資源。
在綠化美化方面,中山正努力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中山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加強村居水環境和生活垃圾治理,推進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大力整治臟亂差現象﹔加強鄉村生態保護與修復,推進鄉村綠化美化﹔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推進鄉村旅游公路建設,創建一批美麗宜居村和特色精品村。
中山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李小建表示,將按照干淨整潔村、美麗宜居村和特色精品村三個梯度層次,全面建設“業興、村美、人和、民富”的美麗鄉村﹔依托省級新農村連片示范建設工程及美麗宜居鄉村示范點,連線連片推進鄉村旅游﹔推進鄉村旅游公路建設,選取重要交通干線、南粵古驛道、沿河臨海區域,規劃建設若干精品鄉村旅游線路、美麗田園綜合體和農業公園。
據了解,到2022年,中山力爭創建190個以上美麗宜居村(社區),打造24個特色精品村,形成一批示范帶動強、村庄規劃建設有序、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完善、基本公共服務覆蓋、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美麗鄉村。到2027年,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部達到美麗宜居村以上標准。
2018年治理成效
1.推進15個流域水環境治理,整治內河涌98公裡。
2.高污染燃料禁燃區擴展至全市域,建成100個大氣網格微觀站。
3.空氣質量達標率為85.5%,空氣質量改善幅度排全省第一。
4.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不斷強化,農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達73.5%。
5.生態環保設施不斷完善,中心和北部組團垃圾處理基地擴容工程持續推進,3家生活污水處理廠完成提標改造。
6.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2019年治理目標
1.抓好中心組團157條河涌325公裡黑臭水體整治。
2.增設200個大氣微觀站,提升天氣預警管控能力及響應速度。
3.加快鳳凰山、鐵爐山、丫髻山等森林公園建設,推進金斗灣、崖口、竹排等省市級生態濕地公園建設,推進金鐘湖公園群等城市公園建設。推進四個組團兒童公園建設。
4.加快推進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建設,創新建設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
5.積極發展綠色交通,大力推進使用新能源公交車,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焦點
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助力執法工作
3月23日周六,陰雨綿綿,對阜沙鎮環保分局的執法人員來說,這天仍是需要進行企業突擊檢查的工作日。據阜沙鎮環保分局副局長方亮彤介紹,阜沙鎮環保分局共有10名工作人員,執法范圍覆蓋阜沙鎮內數百家企業。為了提高執法行動的效率,他們的執法行動常常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在休息日、凌晨或下雨天等時間段,可能會有些企業放鬆管理,出現偷排或其他環境事件,因此需要在這些時間段對他們的處理設施與廢水、廢氣排放情況進行檢查。”方亮彤說。
在執法工作中,方亮彤與同事們會將執法重點放在重污染行業上,重點檢查有無通過暗管、明管、滲坑偷排廢水的行為,與處理設施不正常運行等偷排廢氣的行為。為了更好取証,阜沙環保分局的工作人員還使用無人機、橡皮艇、無標簽車輛等綜合手段對企業開展環保檢查。
“如果在檢查行動中發現問題,如廢氣處理設施故障、不正常運行等情況,我們會第一時間按相關法規進行查封,現場取証、錄像固定証據、進行筆錄等工作,即時對違法行為進行查處,不作拖延。”
去年,在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下,中山全市環境監察出動執法人員5.7萬人次,現場監督檢查企業2.5萬家次,下達責改通知書2042份,實施查封扣押企業149家,實施限產、停產企業14間。在打擊環境犯罪方面,全市立案處罰1155宗,罰沒金額1.0651億元,處罰金額較2017年度增長了49.1%。
經過環境執法人員的長期奮戰,嚴重的環境違法行為得到了懲處與遏制。今年,方亮彤與同事們將工作重點放在了鞏固工作成果、查缺補漏之上。“我們還將堅持服務與執法並舉,幫助企業進一步做好達標排放工作。”方亮彤說。
生態環境局大氣污染防治科的陳子林同樣是生態環境保護戰線的一名基層工作者。去年,他和同事們為改善空氣質量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推進揮發性有機物(VOCs)綜合整治、移動源污染防治、建設大氣環境網格化監管系統等。“隨著國家和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的工作量也在一直增加,但令人欣慰的是,我們的努力也得到了回報。”
隨著生態環境局的組建完成,職能進一步向監管、督促、落實環境保護工作方面轉變,未來陳子林希望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能向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推進。“近幾年的環保工作持續加碼,基層工作人員,特別是鎮區一線執法人員,工作壓力和工作量都在持續的加大加重。如果沒有智能化、信息化的輔助手段,這些工作將難以高質量地完成。另外,我們也希望國家層面可以出台一些更加細致的措施、標准和指南,讓我們在制定政策和日常執法的時候,可以有更加明確的方向和依據。”
■觀察
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提高群眾獲得感與幸福感
“雲際斜暉挂樹腰,登瀛門外望蘭橈。”這句出自明嘉靖《香山縣志》中的詩描寫的景色,便是古時知名的“香山八景”之一:岐江晚渡。
中山水系發達,河網縱橫,素有嶺南水鄉之稱。改革開放后,隨著產業的快速發展、人口的急劇增長,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和農業污染點源大量增加,河涌水質受到了考驗,出現了一些問題,市民對加強水環境綜合治理的訴求和願望非常強烈。
今年中山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把水污染治理放在重中之重位置”,顯示了治水決心。中山市水環境治理工作由生態環境局、住建局、水務局等多個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協同推進,如生態環境局負責河涌自動監測平台的建設工作,住建局負責中心組團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水務局負責河長制工作等。隨著機構改革的不斷深入,各職能部門將進一步明晰全責,加強統籌聯動,通過多方協作加快推進水污染治理工作。
在大氣治理方面,中山在去年的工作中取得較大進展,空氣質量得到較為明顯的改善,監測數據穩中向好。不過,相比指標的進步,讓中山市民對空氣質量直觀感受產生質的改變,更加符合生態宜居的理念。
《中山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中山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要穩定在90%以上,PM2.5控制在32微克/立方米以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去年中山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5.48%,離目標仍有一定差距,2019年還需要在工業能源清潔化、工業污染防治和移動源污染防治方面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根據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與普華永道聯合發布的《機遇之城2019》報告,中山在“可持續發展與自然環境”這一指標上,在38個評估城市中排名第5,可見在生態環境方面,中山本身是具有較好的底子。
不可否認的是,由於發展歷史較長,中山市產業布局偏散,中低端產業仍佔較大比例,生態環境工作仍任重道遠。如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隨著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深化,散亂污企業關停並轉,長期發展中積累起來的一些周期性、結構性風險矛盾可能集中釋放,規劃銜接、用地布局、環境基礎設置都有待進一步完善。
中山市生態環境系統2019年度工作會議上提出,堅決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生態文明建設持久戰,不折不扣抓好環保督察整改落實,協同推動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讓群眾享有更多環境改善的獲得感、幸福感。這種獲得感、幸福感的獲取,來自於城市生態面貌的根本性改觀,也是建設“美麗中山”的應有之義。(記者 廖瀚 郭冬冬 通訊員 肖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