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師范大學附屬朝陽實驗小學是北京市級科技示范學校,多年來持續開展科技教育活動。很多學生在參加了機器人、單片機等科技活動后,提出疑問:電子產品廢棄后如何處置,它們是不是和生活垃圾一樣處理呢?帶著這樣的疑問,同學們開展了“垃圾的回收與利用”研究性學習活動。
金蟬北校區三年級學生日前來到位於通州區馬駒橋鎮的華新綠源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探尋電子垃圾的去向。
華新綠源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對電子垃圾進行回收的環保公司,是全國第一批向公眾開放的環保設施單位。同學們先后參觀了電子廢棄物科普陳列室、環境教育展示廳和情景式參觀走廊。
在電子產品處理生產線上,同學們看到工作人員動作嫻熟、配合默契,拆解后的一袋袋紐扣電池、塑料組件、金屬組件、電路板及導線,擺放有序,分類收集。
在廢舊冰箱處理生產線上,冰箱壓縮機裡的氟利昂被率先取出並密封儲存。箱體隨后被送入密閉負壓破碎分選系統,不到10秒鐘就變成了碎塊,再經過磁選等工序,分離出鐵、銅、鋁、塑料和泡棉這5種產物。一台50公斤重的冰箱經過處理后可拆解下36公斤的可回收利用物。
同學們了解到,北京每年報廢的電視、電腦、空調、洗衣機、冰箱這五大類家電約500萬台,而華新綠源每年能處理大約150萬台。這150萬台廢舊電器經過正規處理之后,能產生3萬多噸可再生資源。
這次參觀既打通了學校與環保設施之間的最后一道“壁壘”,把課堂直接搬到了處理車間,使學生零距離接觸電子垃圾處理的每個環節,也打破了書本知識與生活實踐之間的隔閡,讓學生親眼看到電子垃圾的數量之大、種類之多、處理之艱辛。
師生們在參觀后紛紛表示,今天看到的和之前想象的完全不同,隻有正規化處理才能做到無毒無害的銷毀和資源再利用,今后要從自身做起,帶動家人和朋友,在生活中踐行簡約適度的理念,節約資源、降低污染,同時將廢棄不用的電器和電子產品交給正規處理企業。
另據了解,目前,北京市共有18家環保設施和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單位,到2020年預計將達到50家左右。(通訊員葛洋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