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工業園區綠色轉型的思路和建議

2019年05月15日08:34  來源:中國環境報
 
原標題:江蘇工業園區綠色轉型的思路和建議

目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於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同時,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綠色發展成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作為實現工業發展的主要載體,工業園區的綠色轉型迫在眉睫。

近年來,我國工業園區在產業發展、清潔生產、生態環境保護、科技進步等方面取得長足進展,但在綠色轉型方面依然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區域差異較大,生態模式塑造和推廣仍需加強﹔園區整體規劃和頂層設計有待提升﹔園區自身體制機制需進一步健全等。

與其他省份相比,江蘇省工業園區的建設與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工業園區綠色轉型發展具備良好的基礎且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同時,江蘇省作為長江經濟帶上產業、城鎮和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區,其工業園區綠色轉型發展也面臨著重大壓力與挑戰。如何把江蘇工業以及工業園區規模優勢轉變為高質量發展優勢,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江蘇省工業園區綠色轉型發展現狀及問題

為全面分析研究江蘇省工業園區綠色轉型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筆者所在研究團隊從經濟發展、能源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園區管理、就業與社會保障5類指標,對江蘇工業園區綠色轉型發展情況開展了評估。

考慮到江蘇省不同地理位置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盡相同,筆者所在研究團隊選擇了位於蘇南地區的蘇州工業園區、蘇中地區的泰興經濟開發區和蘇北地區的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展典型工業園區綠色轉型評估。通過對江蘇省3個典型工業園區綠色轉型的測算和各級指標的研究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結論。

一是園區綠色轉型整體呈上升趨勢,生態環境保護貢獻率較高。從3個園區綠色轉型綜合指數結果看,三者均表現出上升態勢,特別是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泰興經濟開發區上升趨勢更為明顯。分領域來看,生態環境保護指數普遍佔比較高,且上升趨勢顯著,是工業園區綠色轉型取得突出進展的核心領域。

二是各園區在綠色轉型方面優勢不同,不足之處仍需引起關注。蘇州工業園區綠色轉型程度較高,優勢明顯但需要注重全面發展。蘇州工業園區在新興產業佔比、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等方面依舊存在問題,要進一步關注這些領域,實現園區全面的可持續發展。泰興經濟開發區綠色轉型態勢較好,但短板依舊突出,特別是在主要污染物排放、園區綠化程度、能源結構調整、科技創新等方面。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綠色轉型穩中有升,但同樣優勢與劣勢並存。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在綠色轉型包容性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但在科學技術、創新發展以及能源結構調整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三是不同級別、不同類型、不同區域的工業園區綠色轉型進展情況總體上存在差異,園區綠色轉型不平衡不充分,且以化工產業為主的園區為問題較為集中的重點園區。國家級工業園區在綠色轉型進程上要略快於省級工業園區。蘇南地區的蘇州工業園區具有較強的經濟基礎和產業結構基礎,科技創新能力強,因此綠色轉型程度要優於蘇中和蘇北地區兩個工業園區。但蘇北地區的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近年來產業結構調整顯著,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程度較好,在包容性上也具有一定優勢,綠色轉型穩步推進。此外,從泰興經濟開發區的評估結果中可以看出,以化工產業為主的園區問題較為集中,特別是能源結構方面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仍是制約其綠色轉型的重要因素,對化工園區的綠色轉型問題需要特別進行關注。

江蘇省工業園區綠色轉型指導建議

從評估結果來看,江蘇省工業園區正處於發展的轉型期,面臨著既要保証經濟穩定發展,又要滿足生態、低碳、循環等綠色發展的雙重要求。為了助力江蘇省工業園區提高綠色制造能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能力建設,順利跨越轉型期,筆者提出江蘇省工業園區綠色轉型的思路和建議。

第一,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加強園區規劃布局。

設立園區綠色轉型組織機構,制定相關責任清單與考核機制。建議成立省級工業園區綠色轉型發展委員會,在省委辦公室下設工業園區綠色轉型委員會辦公室,負責各項工業園區轉型相關工作。江蘇省各市市委、市直部門、園區管委會則在綠色發展委員會的領導下開展綠色轉型推進工作。省級綠色發展委員會可負責組織編制針對各市市委、市直部門、園區管委會各級的分層責任清單,根據清單任務進行年度考核,並將考核結果納入領導干部目標考核體系。

明確園區發展定位,規劃基礎設施建設,搭建轉型發展平台。根據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生態環境質量情況,可制定工業園區綠色轉型發展規劃。工業園區管理機構根據省級綠色轉型發展規劃,編著符合區域發展特征的綠色轉型規劃細則。對於新建園區,需要進行科學分析論証,明確各地塊的空間環境及景觀控制要求,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對於已建成園區的調整,根據已有園區總體規劃,制定專項調整規劃,提前做好園區土地拆遷騰退等工作。國家級、省級和規模較大的地市級工業園區,可形成“1+4”的園區轉型發展平台建設,以園區為1個載體,構建基礎平台、中介平台、創新平台和轉化平台4個平台。其他類型工業園區可根據實際發展情況,選擇重點平台進行優先布局建設。

第二,制定合理的產業政策,加強能源資源利用。

明確產業轉型途徑,提高工業行業准入門檻,優化提升化工園區管理水平。通過成本效益分析和園區自身發展進程,鼓勵園區培育具有節能環保、高性能、高附加值的優質綠色產品,將新工藝、新技術、新流程、新設備應用於傳統產品生產過程中。根據制定的園區產業調整進度實施表,嚴格審核產業類型,引進的產業要符合園區的發展規劃。建議實行工業園區綠色准入,有償使用環境資源,執行強制性污染排放標准和污染收費制度等應堅持“綠色招商”“生態招商”“補鏈招商”。要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堅持產品高端化、生產集約化、產業綠色化,加快傳統化工行業向精細化工與化工新材料方向轉型。

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推廣清潔能源使用。可定期對園內企業進行調查評估,及時對嚴重虧損、轉產無望、難以維持的企業進行篩選,並通過有償收購其不動產的辦法盤活用地。建議將可再生能源佔比指標納入江蘇省工業園區考核體系。推廣分布式發展,促進能源的就地轉化和消納。加快可再生能源和常規能源智能融合發展,發揮多能互補和協同供應,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高效供給。園區可通過削減重點耗煤企業用煤、關停改造燃煤設施、加強煤炭的超低排放的技術發展與應用、發展清潔能源等方式,有效降低煤炭消費總量,增強清潔能源使用佔比。

第三,加強園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加大清潔生產改造實施力度。結合工信部重點工業行業清潔生產技術推行方案,實施以源頭替代、過程削減為主的清潔生產改造,擴大實施覆蓋面,由重點工業行業向全行業推行。在排污許可証管理中,實施基於清潔生產水平差異的排污許可精細化管理,防控工業行業對大氣、水、土壤環境的污染。

合理構筑園區循環經濟產業鏈。搭建循環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台,從產品鏈和廢物鏈兩個方向出發,引進補鏈項目,完善生態工業鏈和工業共生網絡,形成企業間互利共生及區域層面的物質循環,形成資源和廢棄物循環利用。可在園區信息平台發布固體廢物產生、供需和流向信息,促進園區企業間副產品和廢棄物的交換利用。

加強園區生態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建議以多規合一為統領,與園區總體發展規劃布局相適應,合理建設園區生態環保基礎設施,並注重補齊短板,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園區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其中,園區污水收集與處理、固體廢物處置、環境風險防范和事故應急等設施要與園區同步規劃、同時建設,與園區企業同步運行,並採取在線監控。

加強生態環境治理與督查整改力度。依據中央、國家和省的污染防治安排部署治理工業園區生態環境,同時進一步落實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意見整改。規范危險廢物運輸管理,有條件的園區應建設相配套的固體廢物,特別是危險廢物處置場所。園區產生的“三廢”應當事先無害化處理,鼓勵工業污染源治理第三方運營,引入“環保管家”理念,向園區提供監測、監理、污染治理等一體化環保服務和解決方案。增加督查頻率,加強整改力度,市縣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成立園區生態環境分支機構,獨立於園區管委會,定期開展督查。

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提高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各主體的環保價值觀,特別是政府和企業需充分意識到其保護園區環境的責任與義務,積極投入到園區生態環境保護的建設中。可以對省市縣相關部門、相關企業領導干部,特別是沿江市縣開展專題培訓,並通過媒體宣傳、教育培訓、集中執法檢查等方式貫徹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

第四,強化信息公開,完善園區環境風險防控體系建設。

要加強園區產業發展、環境保護等信息的公開透明,接受政府、社會公眾及企業對工業園區各項數據和管理的監督。園區管委會可考慮創建工業園區綠色轉型專欄,定期發布各項推進和管理工作信息。同時,鼓勵企業制定年度環境績效與社會責任報告,並在園區平台進行公開。切實增強工業園區、企業突發環境事件的應對能力,提升園區環境應急管理水平。鼓勵園區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建設智慧園區管控服務平台,對園區重點企業檔案的電子化、歸一化綜合管理,實施“一企一檔”,基於污染源的全生命周期的變化,實現對所有與污染源相關信息的查詢、統計和分析。

第五,加強園區社會保障和管理能力建設。

可建立勞動檢查網格化管理機制,強化分類管理,重點對小微企業開展排查、走訪、宣傳、調解等工作,全面提升園區勞動關系和諧水平。建立靈活的人才管理、服務、培育機制,構建園區人才服務網絡,並打通各園區人才服務網絡,加強人才的流動。設立園區綠色轉型專項資金,用於主導產業培育、技術改造創新、節能降耗、中小企業扶持等方面的補助和獎勵,激活企業發展動能。

(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課題組)

(責編:施麟、王靜)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