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黃河源頭美麗風景。
青海省作為黃河的發源地,境內干流總長度1694公裡,流域面積15.23萬平方公裡,涵蓋省內30個縣(區),每年向黃河下游輸送264.3億立方米的源頭活水,佔黃河流域水資源總量的49%,惠及整個黃河流域。
卡學是青海省玉樹州曲麻萊縣麻多鄉扎加村的牧民,也是黃河源頭的一位生態管護員,長年巡護在黃河岸邊。他說,黃河就在我的身邊流過,黃河就像是我們的母親,我親眼看著黃河源頭的生態環境一天天好起來。
順著卡學指引的方位,記者來到黃河源頭。黃河發源於青海境內巴顏喀拉山山麓,保護好黃河源頭的生態環境,成為青海義不容辭的使命和擔當。
萬名生態管護員奔波在三江源
黃河發源於青海境內巴顏克拉山北麓,在青海流經曲麻萊、瑪多、甘德等16個縣域,不僅養育了勤勞的各族人民,也哺育出新時代的生態管護員。
黃河上游曾一度沙化加劇,泥沙流失嚴重,造成黃河泥沙含量大、河水混濁。種植植被、增加草量、修復生態是當務之急。為讓草原減輕負擔,得以休養生息,青海採取減畜移民政策。三江源國家公園區域內,每戶產生至少一名生態管護員,從而為黃河源頭生態保護增添了力量。
記者來到果洛州瑪多縣,見到今年31歲的牧民索索。他身穿“生態管護員”字樣的黃馬甲,正在河邊巡邏,手裡提著黑色垃圾袋,邊走邊撿拾河道旁垃圾。“我2012年正式成為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生態管護員。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當地群眾的環境意識也逐漸提高了。”索索說道。
清潔河道,是黃河沿線生態管護員平時的一項重要工作。生態管護員們出門會帶上垃圾袋,每天回村時便“滿載而歸”。索索說:“這幾年國家投資修建了垃圾回收點。按照就近便利的原則,將垃圾投放到垃圾回收點,再由鄉鎮政府定期安排垃圾轉運車,將垃圾送往縣城垃圾處理廠進行無害化處理。各村也經常組織群眾撿拾河道垃圾,並分類處理回收,淨化河道環境。”
生態管護員每天都會隨身帶上干糧,餓了就拿出來墊一口,然后繼續巡護。經常徒步30多裡路,午飯隻能在路上吃。
索南仁青是曲麻萊縣的牧民,成為黃河源頭的生態管護員后,他肩負起區域內日常巡護、垃圾清理、輔助監督執法、生態監測等職責,一年四季忙個不停。有時候腳腫得連靴子都脫不下來,但從來沒有一句怨言。
辛勤的付出換來豐碩的回報。大家欣喜地發現,通過近幾年的保護,家鄉的草更綠了,水更清了。隨著植被增加,黃河裡的泥沙也少了。
青海省三江源國家管理局副局長田俊量說,現在三江源一萬多名管護員發揮出巨大作用,有力保護了黃河源頭的生態環境。
實施綜合治理,干流出省水質保持Ⅱ類以上
記者在瑪多縣看到,黃河源頭“姊妹湖”扎陵湖和鄂陵湖碧波蕩漾。
據瑪多縣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省、州、縣累計投入資金已超過1億元。經過集中連片式恢復治理,共治理砂石料場棄坑450處、3000多畝,回填土方150多萬立方米,種植牧草20萬畝,治理河道5處,並對9個湖泊實施了良好湖泊工程治理。經過整治后的草場牧草長勢良好,曾經的“傷疤”被抹平,重現海子如星、綠草如茵的河源美景。
除了實施良好湖泊工程治理,青海還注重污水處理。“天下黃河貴德清”,黃河在貴德真的越來越清。記者在貴德縣看到,尾水處理濕地正在建設中,卵石排列整齊有序,能讓尾水得到良好過濾,人工種植的蘆葦、香蒲隨風擺動。工程竣工后,污水處理廠的尾水進行淨化再處理后,排入黃河。
貴德縣生態環境局副局長余德清告訴記者,全縣著力實施“淨水工程”,採取合理攔蓄、疏導、防護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打造“全天候清清黃河”。此外,建設“護濕工程”,陸續投資1.8億元,建成了貴德黃河清國家級濕地公園。大力推行“河長制”,實現了全縣19河1水域責任區域全覆蓋,構建黃河岸線生態保護帶。
位於黃河上游的海東市化隆縣是黃河上游的農業區之一。化隆縣生態環境局局長韓平在採訪中告訴記者,生活垃圾的收集、轉運、處置和生活污水的收集處理,成了全縣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關注的焦點。全縣下大力氣整治沿河餐飲飯館、河道採砂等影響黃河水質的隱患。記者看到,昔日採砂場如今種上了杏樹、榆樹和雲杉苗,大部分樹苗已經成活。
在現場巡查的青海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干部王雅貞告訴記者,現在全省扎實開展污染防治八場標志性戰役,系統推進水生態保護、水資源管理和水污染防治,強化城鄉人口聚居區的水污染控制,加強面源污染治理。還在黃河源頭區域實施重點流域干支流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良好湖庫生態保護、污水集中處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等工程,保住了黃河源頭的水質。近年來,黃河干流出省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Ⅱ類以上。
盯緊每一條大小支流
整治好黃河的每一條大小支流,也是青海的重要任務。
記者在黃河一級支流湟水流域白沈溝看到,通過開展一系列河道治理工程,以往淤泥擁堵渠道、周邊群眾傾倒垃圾的現象不復存在。
沈家村村民沈存邦說,自從河道整修后,村裡環境有了明顯改善,老百姓環境意識明顯提高。
塘川河是黃河一級支流湟水河的支流。多年前,因為生活污水和企業污水的排放,原本清澈的湟水河變得臭氣熏天。如今,通過數年治理,塘川河又恢復了往日的清澈。
塘川河兩岸400米范圍內被劃定為禁養區,對32家畜禽養殖場進行了搬遷。現在,塘川河水蜿蜒流淌,河水中央的小渚上小鳥雀躍,河邊小水窪裡蝌蚪游來游去。塘川河兩岸,綠樹成蔭。剛修建好的步道,成了百姓鍛煉的場所。
對這樣的成果,兩岸百姓贊不絕口。塘川鎮大庄村村民王統發說,治理后的塘川河,成了大家休閑好去處,環境一點都不比城裡公園差。
同時,瑪沁縣境內的拉加河、同德縣境內的尕甘河、循化縣境內清水河等支流,都在治理之中。隻有小河水質變好,才能保住大河水質。
除了治理好支流,支流周圍的水土保持也非常重要。民和縣在黃河岸邊堅持山、水、林、草、景、田、園、路、村、鎮“十位一體”綜合治理,山川披綠,滿目翠色。
在場的青海省水利廳水文水資源管理處干部楊輝說:“‘十三五’以來,青海在黃河流域水利方面投入170多億元,黃河干流防洪工程全面建成,2016年-2019年完成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00余平方公裡。”
水環境治理,永遠在路上。黃河源頭,華夏兒女正在用智慧和雙手描繪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