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禁漁隻為“年年有魚”

孟然

2020年01月20日09:12  來源:新京報
 
原標題:長江禁漁隻為“年年有魚”

  “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別”——新年伊始,長江白鱘滅絕的消息霸屏,它們以決絕的背影,在社會和網絡上泛起了最后一陣漣漪。在漫長的1.5億年歷史中,長江白鱘帶著自白堊紀而來的“復古外形”,歷經風浪,卻無緣跨入2020。從此,再無“伯牙鼓琴,鱏魚(指白鱘)出聽”。

  挽歌不隻為白鱘而唱,鰣魚、中華鱘,長江鱘等也已處在滅絕的邊緣。長江曾是世界上水生生物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曾有水生生物4300多種,其中魚類424種,特有魚類180余種。但如今,長江的生物資源正面臨巨大危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降為“無魚”等級。

  以前我們常一廂情願地認為,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可以解決環境矛盾。但事實是,這種技術樂觀主義屢屢碰壁,一個現實是,直到白鱘滅絕,我們都沒研究清楚它的繁殖方式。越來越多的生態危機提示我們:人類不是生態金字塔的頂尖,而只是生態系統閉環當中的普通一員。我們只是擁有權力,卻也不自覺地“濫權”﹔我們本應敬畏邊界,卻時常挑戰紅線。

  從這個角度來講,長江流域從今年起要實施的“十年禁漁”,既體現了管理者的決心和定力,同時也是客觀背景使然。長江太累了,一道道漁網掏空了它的“家底”,一聲聲巨輪的轟鳴驚擾著它的安眠﹔更不用說,還有非法排污、電魚者的長期破壞。

  如今,禁漁令之下,長江終於迎來一個稍長的“產假”,得以休養生息、恢復元氣。而對於上岸的漁民來說,這也意味著生產生活方式的重大轉變。當然,面臨身份轉換的不僅是漁民,當地政府也要從漁民管理者轉向服務提供者。漁船回收、退捕補助、安置住房、就業幫扶,對漁民的安置是一個系統工程,完成好這項任務,既是保障民生的題中之意,也影響著禁漁工作能否持久落實。

  如果說,十年禁漁是針對長江“病症”開出的一劑處方,那為長江立法,則是從源頭上為長江開發立規矩、為長江保護“賦權”。

  2019年12月23日,長江保護法草案接受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的審議,並於當年12月28日公開征求意見。草案提出建立長江流域統籌協調機制下的分部門管理體制,或能讓長期以來的多頭管理、九龍治水不再重演。

  很遺憾,長江白鱘沒能等到十年禁漁與保護法,但它的鄰裡、近親、同類,迫切需要良法與善治的照拂。期待在“共抓大保護”的共識和“不搞大開發”的定力之下,長江生態環境能夠迎來拐點,再度碧波水清、“年年有魚”。

 

(責編:孟哲、初梓瑞)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