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冀多部門密切合作 張承地區百萬畝水源保護林完成

為保密雲一盆水 京冀共清小流域 

2020年02月26日09:06  來源:北青網
 

北京與河北山相依、水相連,北京兩個最重要的地表水源地——密雲水庫、官廳水庫,上游集水區全在河北省境內。習近平總書記在三地生態保護的聯防聯控方面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明確要求省市聯動共同保護好密雲水庫。六年來,京冀為共同守護好密雲水庫的上游環境摸索出一條新路,成為區域生態協同發展的生動注腳。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截至2019年年底,京冀兩地百萬畝生態水源保護林已基本建成,北京市累計向河北省撥付5億元生態保護補償金,推動密雲水庫上游水環境治理。

2016年,京津冀三省市人民政府共同簽署《共同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林業生態率先突破框架協議》,開啟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率先突破的園林篇章。北青報記者從市園林綠化局獲悉,北京重點從“一南、一北、一環、多廊”四個方面突破,構建區域生態格局。截至2019年年底,百萬畝生態水源保護林已基本建成,“通過建設生態水源保護林,使密雲水庫上游集水區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改善,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得到了有效遏制,初步形成護衛京冀水源的綠色生態帶。”

生態水源保護林全部分布在河北張承地區。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造林過程中,北京市提供資金、人員及技術支持,包括每年投資1億元支持林地建設,同時派出技術員指導當地護林員使用生根粉、保水劑、種植袋等節水抗旱技術,解決當地風沙大、樹木不易活等問題。

上述負責人表示,下一步京冀兩地將共同開展林木養護。造林工程還提供了綠色就業崗位,促進當地農民就業增收。根據2017年出台的《京冀對口幫扶和扶貧協作規劃》,北京市對河北張承保地區的16個縣區實施對口幫扶機制,京冀生態水源保護林建設合作項目就覆蓋了其中的七個縣區。據統計,造林工程每年吸納2000余名當地農民綠崗就業,人均增收超過5000元。

京冀兩地生態環境、水務部門開啟了“協同保水”新模式,為生態協同發展探索出一條新路。2018年11月,京冀兩省市政府共同簽訂《密雲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養區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兩地生態環境部門按月組織聯合監測,開展“斷面考核”。北京市根據入境水質水量,進行生態補償,用於支持上游張承地區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

北京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市安排1.98億元支持張承地區600平方公裡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2019年已全部完成。“相對於大河流域,小流域就像大樹的旁枝和末梢,如果上游的溝溝汊汊不治理,下游再怎麼治理效果也將大打折扣。”據介紹,京津冀協同發展進程中,率先在張承地區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構筑“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三道防線。到2019年年底,基本實現密雲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范圍內,延慶、懷柔、密雲三區180條小流域達到“生態清潔小流域”標准﹔張承地區五縣流域內的“生態清潔小流域”建成率進一步提升。據統計,2018和2019年度,北京市累計撥付5億元生態保護補償金,推動密雲水庫上游系統開展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

亮點

“統一行動”為PM2.5“削峰”

2019年1月中旬,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了一次重污染過程。據國家大氣污染防治公關聯合中心發布,PM2.5日均濃度最高值出現在河北保定市,空氣質量指數連續“爆表”5小時,北京也達到重度污染水平。為應對污染,京津冀及周邊城市及時發布預警信息,聯合啟動應急減排措施,起到了較好的削峰作用,PM2.5濃度平均下降5%至10%。

統一標准、統一規劃、統一立法……過去六年,京津冀越來越多的“統一行動”,促進了區域間聯防聯控,協同治理大氣污染。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6年是一個關鍵時間節點,京津冀率先統一了空氣重污染應急預警分級標准,修訂了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隨后,京津冀及周邊七省區市重污染預警會商平台便搭建完成,實現統一監測,開展空氣質量實時聯合視頻會商。由於統一了預警分級標准,三地可同步啟動相應級別的應急減排措施,從而進一步加強聯合應對,減緩區域空氣污染積累程度。

2018年,北京會同周邊各省區組織開展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深化大氣污染控制中長期規劃》編制完成,謀劃區域大氣污染防治任務和措施,實現了區域“統一規劃”。

2020年,京津冀向著區域“統一立法”邁出了關鍵一步。今年1月,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人民代表大會上,分別審議通過了三地協同出台的《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定於5月1日統一施行。此次立法實現了“五個一致”的創新,即條例名稱、主要框架、立法目的、適用范圍及區域協同。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城建環保辦主任郝志蘭介紹,對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等移動源排放的污染治理,是京津冀協同治理大氣污染的一項重要內容,三地制定相對統一的規范,有利於推動實現生態環境協同治理。

京津風沙源治理讓農民致富

2000年3月到4月,八次強沙塵暴和四次揚沙天氣,橫掃包括京津冀在內的15個省市自治區……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隨之啟動,這也是《共同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林業生態率先突破框架協議》中的一項重點工程。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正在實施,2020年計劃完成困難地造林1萬畝、封山育林40.1萬畝、人工種草1.6萬畝……隨著治沙工程的持續推進,截至2019年年底,北京五大風沙危害區得到徹底治理。

防沙治沙工程不僅把風沙擋起來,還讓農民富起來,帶動出一批生態旅游精品。例如,鎮羅營鎮是平谷區最北邊的一個鎮,這幾年慕名而來的城裡人絡繹不絕,結合紅肖梨、山楂、板栗等經濟林,村民們發展起了民俗旅游和休閑採摘,一些農戶還在林下種上了豬苓等高附加值的林下經濟產品。河北省承德市則圍繞林業、草地等建設項目,加快建設果品基地,培育肉牛、奶牛和肉羊產業,同時大力發展果品、食用菌和設施蔬菜等產業,調整經濟結構,為地區農民增收。

三地聯動執法 交界地區無死角

2019年,房山區生態環境局在檢查中發現,韓龍石料廠屬於“散亂污”企業,應予取締。但是該廠地處京冀兩地交界處,而廠房位於河北省行政區域內,因此應交由河北省開展執法,房山區生態環境部門將這一情況上報至北京市生態環境局。隨后,北京市生態環境部門聯系河北省生態環境廳溝通情況。兩地生態環境部門組織京冀交界處的生態環境局及鄉鎮政府召開聯席會議、開展實地檢查。最終,河北省相關部門依法對其進行了取締,並拆除了廠房和生產設備。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15年開始,京津冀三地生態環境部門建立了“京津冀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機制”,明確定期會商、聯動執法、信息共享等工作制度。截至目前,京津冀已多次針對區域內電力、鋼鐵、冶金、焦化、水泥等行業高架源,冬季供暖燃煤鍋爐、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源,以及應急減排措施進行聯動檢查。

2019年,還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京津冀交界地區生態環境執法聯動工作的通知》,推動聯動執法下沉,進一步加強交界地區聯動執法力度。2019年,北京市房山區與河北涿州市、保定市,大興區與廊坊市,懷柔區、密雲區與承德市、豐寧縣,延慶區與赤城縣,通州區與三河市均組織了聯動執法行動,有效打擊了交界地區的環境違法問題。

對話

千余小微監測站 組成空氣監測網

對話人: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高級工程師孫峰

北青報:2016年開始的京津冀及周邊區域空氣重污染預警聯合會商,對改善區域空氣質量發揮了什麼作用?

孫峰:在遇到極端不利氣象條件時,京津冀及周邊七省區市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開展預警會商,分析各地未來7至10天的空氣污染趨勢,形成預報結論。若遇重污染過程,會根據空氣重污染應急的規定給出啟動預警的建議,並提出針對性的防控建議。從2016年至今,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已經形成聯合會商的固定工作機制,這一機制使得空氣污染“削峰降速”,在其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北青報:為實現聯合預警會商機制,北京做了哪些貢獻?

孫峰:北京在預報預警領域起步早,有一定的技術積累。這些先進經驗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開展聯合會商奠定了基礎。2013年前后各地開始建設預報預警業務體系時,北京已經形成了多手段綜合技術支撐體系,包括診斷分析技術、動態統計預報技術、污染案例分析技術、數值模擬及預報技術等,在全國都是領先的。可以說,北京為京津冀區域空氣質量整體預報水平的提高做了貢獻。

北青報:過去六年來,京津冀地區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特別是北京,PM2.5年均濃度降幅最大。作為環保工作者,您是否感覺工作壓力減輕了?

孫峰:沒有,反而覺得擔子更重了。2019年與2014年相比,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下降了51%。特別是2019年5月至9月,PM2.5平均濃度基本與國家標准(35微克/立方米)相當,8月月均濃度創下有監測以來的歷史最低值,這說明北京和整個區域的減排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隨著空氣質量的持續改善,公眾的期望值在提高,進一步改善空氣質量的難度也在加大,這就要求我們預報得更精細、治理得更精准。為此,北京市除35個空氣質量監測站點外,近年來還搭建了由1000余個小微監測站組成的高密度監測網絡,把全市劃分成1000余個網格,覆蓋所有街道、鄉鎮。這樣一來,空氣質量考核評價由16區下沉到330多個街道、鄉鎮,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開展防控措施。

 

(責編:孟哲、王靜)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