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院士課題組和伊朗克爾曼沙希德貝赫什提大學合作,成功揭示了伊朗家犬在馴化過程中積累的變異組。
目前,世界上有400多種性情不同、形態各異的品種犬。盡管這些家犬群體之間差異巨大,但是它們卻有一個共同的祖先——灰狼。
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國棟介紹,歷史上,北非地區、兩河流域及附近一大片肥美的“新月沃土”,曾是現有記錄的大多數動植物的馴化地,有研究表明,這個地區的品種犬和灰狼共享了很高比例的單倍型數量。所謂單倍型,就是若干個決定同一性狀的緊密連鎖的基因構成的基因型。這就意味著,這個地區的品種犬,與灰狼的種群親緣關系更為接近。
為了進一步研究家犬馴化過程的遺傳基礎,研究團隊對來自“新月沃土”東部伊朗的3隻狼和3隻犬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共鑒定到大約1200萬個單核苷酸突變位點(SNPs),在灰狼中鑒定了1000萬個單核苷酸突變位點,家犬中鑒定了近780萬個單核苷酸突變位點。
此外,他們還鑒定了350萬個基因短片段插入缺失,其中在灰狼中鑒定了310萬個,家犬中鑒定了220萬個。同時,在伊朗的6個樣品中,還發現了10571個拷貝數變異區段共154.65兆,約佔家犬基因組的6.41%。
進一步的分析表明,灰狼比家犬在含子區域和基因間區積累了更高比例的突變,但是在編碼區和一端的非翻譯區則相反。二者的結構變異,富集在嗅覺和免疫系統。這一研究揭示了與灰狼相比,家犬在編碼區積累了更多的有害突變。本研究也首次解析了伊朗家犬和灰狼的變異圖譜,進一步闡釋了家犬馴化的遺傳基礎。
此項研究成果以“伊朗本土犬與狼的全基因組測序揭示了犬馴化過程中積累的變異”為題,發表在《BMC基因組學》雜志上。(趙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