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我國空氣質量預報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2020年06月02日11:28  來源:人民網
 

生態環境部例行發布會現場。人民網記者 余璐攝。

人民網北京6月2日電(記者 余璐)2日上午,生態環境部舉行例行發布會,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在會上表示,生態環境監測管理和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全國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點覆蓋全部地級及以上城市及部分區縣,國家環境空氣質量預報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區域和省級基本具備7 ~ 10天空氣質量預報能力,准確率達到80%以上。

柏仇勇介紹,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十三五”期間陸續出台了關於監測網絡建設、監測垂改、提高數據質量等三個文件,基本形成了生態環境監測管理和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取得了積極進展。

一是基礎能力明顯提高。全國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點達5000余個,覆蓋全部地級及以上城市及部分區縣﹔全國地表水監測斷面總數達1.1萬個,覆蓋全國十大流域﹔布設全國土壤監測點位8萬余個,基本覆蓋全國所有區縣和土壤類型。

二是運轉效能明顯提高。按照“誰考核、誰監測”的原則,國家全面上收空氣和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事權,2050個地表水監測斷面全面推行採測分離模式,1436個國控氣站和1881個國控水站均由國家統一委托運維,從體制機制上有效保証了監測與評價的獨立、客觀、公正。加快培育和規范監測市場,鼓勵社會檢測機構參與環境質量監測工作。全社會已形成由3500余家機構、約30萬從業人員所組成的生態環境監測機構人才隊伍。

三是數據質量明顯提高。堅持“保真”與“打假”兩手抓,形成覆蓋氣、水、土、固體廢物、生態遙感等多個領域的監測類標准1200余項,基本滿足質量標准、排放標准和管控標准的監測需求,構建了“國家、區域、機構”三級質控體系並有效運轉,嚴厲打擊監測違法行為,確保監測活動有章可循。

四是支撐能力明顯提高。圍繞七大標志性戰役和四項專項行動,初步建成“國家、區域、省級、城市”四級空氣質量預報體系和聯合會商機制,國家環境空氣質量預報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區域和省級基本具備7 ~ 10天空氣質量預報能力,准確率達到80%以上,為重污染天氣應對和重大活動環境質量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撐。

五是服務水平明顯提高。堅持“監測為民、監測利民、監測親民”,以城鄉空氣、飲用水源、農用地土壤、環境噪聲等為重點,扎實開展民生監測,每年發布《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實時公開空氣、地表水自動監測數據,及時發布全國及重點區域空氣質量預報,支持多種渠道便捷查詢,為公眾提供健康指引和出行參考。老百姓從“盼溫飽、求生存”,到“盼環保、求生態”,從“出門看天氣”,到“出門看空氣”。

“當前,生態環境監測工作仍面臨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尚未形成、對污染防治攻堅戰精細化支撐不夠、法規標准有待完善、數據質量仍需提高、保障力度依然不足等問題。”柏仇勇談到,“十四五”期間將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監測責任體系,鞏固政府主導、部門協同、企業履責、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的“大格局”﹔二是建立健全監測網絡體系,完善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一張網”﹔三是建立健全監測質量監督體系,實現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嚴守數據質量“生命線”﹔四是建立健全評價應用體系,強化綜合分析、追因溯源、預測預報、成效評估的全鏈條核心支撐﹔五是建立健全綜合保障體系,筑牢生態環境管理“頂梁柱”基石。

(責編:余璐、李昉)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