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

人民網記者 余璐

2020年06月03日10:01  來源:人民網
 

非洲大蝸牛、美國白蛾、德國小蠊、牛蛙、福壽螺、小龍蝦......近年來,這些外來入侵物種漸漸進入大眾視野。6月2日,生態環境部發布《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我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

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6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結果表明,215種外來入侵物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48種外來入侵物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有高等植物3.6萬多種,排名全球第三,其中裸子植物種類數排名全球第一。脊椎動物7300余種佔世界脊椎動物總種數的11%,其中哺乳動物673種,居世界首位。已記錄海洋生物2800多種,約佔全球海洋已記錄物種數的11%。我國有栽培作物1339種,其野生近緣種達1930個,是水稻、大豆等重要農作物的起源地。家養動物品種576個,是世界上家養動物品種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但是,隨著外來入侵物種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積極防治外來物種入侵是加強生物多樣性管理、保障生物安全的重要任務之一。

外來入侵物種馬鈴薯甲虫。生態環境部供圖。

外來入侵物種(alien invasive species)是指從自然分布區通過有意或無意的人類活動而被引入、在當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態系統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給當地的生態系統或景觀造成明顯的損害或影響的物種。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迅速發展,頻繁的國際貿易和國際旅行等活動成為外來入侵生物傳播和擴散的驅動力之一,外來物種入侵的數量和種類在全球范圍內呈現急劇增長的趨勢,入侵物種不僅危及入侵地的物種生存,還會破壞生態環境。

森林消失、生物環境破壞、草場退化、沙漠擴展、沙塵暴頻發、水體污染……這都與破壞生態系統穩定的外來生物入侵息息相關。

外來入侵物種克氏原螯蝦(小龍蝦)和豚草。生態環境部供圖。

專家表示,外來生物入侵與自然發生的偶爾遷徙不同,它打破了長期自然形成的穩定關系,沒有天敵的制約,就意味著入侵的外來生物能迅速成長為具有單一優勢的“霸王群落”,成功入侵的外來物種,常常直接或間接地降低被入侵地的生物多樣性,破壞食物網和生態鏈,使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損害,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極為不利。

切實保護生物多樣性,就必須防止外來物種入侵。提高應對生物多樣性新威脅和新挑戰的能力,刻不容緩。

近年來,生態環境部組織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開展重要區域、重點物種和遺傳資源的調查與評估工作,掌握我國生物多樣性基本國情,識別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薄弱環節,確保國家生態安全。

2010年,生態環境部牽頭制定《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已聯合中國科學院發布了四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並開展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物種調查。農業農村部成立外來生物入侵突發事件應急指揮部,制定40余種重大入侵物種應急防控預案和處置技術清單。國家林草局積極推進《森林病虫害防治條例》修訂進程,依法防治外來林業有害生物。海關總署加強外來有害生物的檢驗檢疫工作。

“解決好外來生物入侵這一威脅人類環境和生態安全的難題,需要全球各國力量共同參與聯合攻關。”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吳孔明表示,外來生物入侵逐漸成為全球最關注的環境問題之一。國際同行應及時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在入侵生物基礎研究、相關法律法規制度完善、國家級外來入侵物種防控監管體系建立、重大新發入侵物種的早期治理滅除等方面持續發力,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生物安全。

(責編:余璐、李昉)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