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防洪提升防汛救災硬實力 筑牢防汛生命線

人民網記者 余璐

2020年07月24日14:32  來源:人民網
 

7月23日上午7時45分,騰出防洪庫容,確保安全度汛,湖北丹江口大壩今年首次開啟深孔閘門泄洪﹔

7月20日8時,國家防總啟用蒙窪蓄洪區分洪,科學防控防洪降低下游河道水位,有效減輕王家壩上下游干流堤防的防守壓力﹔

7月17日10時長江三峽水庫迎來今年2號洪水,水利部運用23座水庫約130億立方米庫容攔洪錯峰﹔

7月17日7時,太湖發生流域性大洪水,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於8時立即啟動水旱災害防御Ⅰ級應急響應﹔

.......

一次次科學統籌,一次次科學調度,一次次科學管控,用科技縛洪魔,我國防汛救災硬實力得到大步提升。

高新技術使我國洪水預報精度提高了5%

七、八月份是我國防汛關鍵期,也是台風暴雨多發期,江河洪水呈現多發頻發趨勢。連日來,我國336條河流發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其中115條河流超保証水位,38條超歷史水位。一組組數字背后,是嚴峻的形勢,更是科學縝密的應對。

水情預測預報是水害災害防御的參謀和耳目,水利工程的科學調度要靠准確的水情預測預報來支撐。

“近兩年,我國洪水預報精度平均提高了5%,南方從原來的85%提升到現在的90%,北方預報准確率達70%。”水利部水文水資源監測預報中心副主任劉志雨對人民網記者說。

劉志雨談到,時間就是生命,贏得一分時間,就可以挽救更多生命。洪水的來臨在縮短預報時間方面,得益於一些新技術手段的應用升級了業務系統,包括洪水作業預報平台、移動會商平台等,提高了洪水預報效率。現在水利部收齊全國12萬個報汛站的雨情和水庫水情信息僅需10-15分鐘,一次洪水作業預報也僅需要幾十分鐘。此外,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近年來在中小河流預警預報上得到應用,提升了我國洪水預報的能力。

隨著防汛進入“七下八上”階段,從中央氣象台會商室發出的每一份預報、預警,都影響著防汛抗洪工作的部署。

“現在很多人在抗洪一線戰斗。我們盡量提供更准確的信息,降低他們面臨的氣象風險,成為他們堅強的后盾。”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陳濤談到,如今我們的觀測手段、數值預報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預報的精細化水平在不斷提升。

據了解,現在我國天氣預報的晴雨預報准確率達到88%,致災性比較強的暴雨預報准確率已與世界強國處於同一水平。

精細調度水工程 強化堤防巡查防守

我國全年雨量的80%集中在6至8月,由於東西部地勢高差,各支流匯聚而下,每年汛期洪水災害在所難免。水工程聯合調度就成為了水利部門的防洪“大招”。

“我們已建成了比較完備的水利防洪工程體系。”中國水科院減災中心洪水管理與影響評價研究部主任李娜談到,我國通過建設河道、堤防、水庫和蓄滯洪區組成的防洪工程體系,長江流域的防洪能力已有了大幅的提升。

7月2日10時,“長江2020年第1號洪水”在長江上游形成,三峽水庫科學調度連“踩”5次“剎車”,有效避免了城陵磯站超保証水位。7月17日10時,“長江2020年第2號洪水”再次襲來,水利部統籌上下游防洪形勢,安排運用23座水庫約130億立方米庫容攔洪錯峰。

2020年2號洪峰通過三峽水庫時三峽大壩泄洪。水利部供圖。

“通過三峽及上中游水庫群的聯合調度,我們有效地降低了下游水位。雖然強降雨集中,支流來水量大,但是通過這些水庫聯合調度,我們確保了長江干流各個控制性站點水位不超過保証水位,水庫群聯合調度效益顯著。”水利部水旱災害防御司副司長王章立向人民網記者介紹說。

強化水旱災害防御行業監管是科學管控的重要抓手。 近日,水利部採用“不打招呼、隨機抽查”的方式進入遼寧、山西、內蒙古等地,進行督導暗訪,督促地方在北方地區強降雨過程中,做好小水庫安全度汛、山洪災害防御和防汛值班值守等工作。

記者了解到,目前,水利部已對3540座大中型水庫線上監視調度運行情況,持續開展小型水庫安全度汛“四不兩直”暗訪督查,全年計劃暗訪6500座,已暗訪2800多座,督促有關地區把各項防御工作措施落實到位。

信息化加持 抗洪搶險裝上“智慧大腦”

堤防是防汛的第一道防線。傳統的巡堤查險主要是靠人力,為有效提高堤防巡查除險效率,江西水利部門用上了“智慧水利防汛會診”系統,200余名專家使用系統巡堤查險600余次,發現險情1600余處,視頻會診10余場次,為抗洪搶險裝上“智慧大腦”。

在江西省鄱陽湖,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利用海洋一號C衛星、海洋一號D衛星以及高分三號衛星,組網對鄱陽湖地區受災情況進行連續跟蹤監測。

“自6月17日至今,海洋衛星中心共處理數據圖像40多景,並及時制作專題產品發送給應急管理部、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等相關單位,為災情的快速評估和災后重建提供數據支撐。”自然資源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江西,險情發生后,通過無人船、無協作目標全站儀、ADCP測流等技術開展應急監測﹔在湖北,構建的天地空三維一體的立體監測網提升了災害性天氣監測能力,水陸兩用多功能挖泥船可自己“走入”“走出”水面進行搶險作業﹔在安徽,排澇履帶式機器人替代人類在急難險重地帶進行防汛搶險任務,有效提高防汛搶險工作的安全性﹔在湖南,一次及時的北斗高精度地災監測預警預警,讓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33位村民成功避險滑坡災害.....

水陸兩棲車。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供圖。

從水陸兩棲車到防汛移動衛星指揮平台,從水上救援機器人到“龍吸水”移動排水車,中國的綜合防洪能力也早已今非昔比。

應急管理部最新發布的一組數據顯示:入汛以來全國洪澇災害受災人口、死亡失蹤人數、倒塌房屋數量和直接經濟損失,與近5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了9%、51%、70%和13%。受災指標數據下降的背后,離不開近年來我國防汛救災裝備的進步、能力的提升。

加大水利工程建設 牢牢筑起 “銅牆鐵壁”

興水利,除水患,惠民生。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重大水利工程建設。

“全面提高災害防御能力,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把重大工程建設、重要基礎設施補短板、城市內澇治理、加強防災備災體系和能力建設等納入‘十四五’規劃中統籌考慮。“在7月17日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上,為推進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指明方向。

“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了2020年至2022年重點推進150項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隨著這150項重大水利工程的建成,我國將可新增防洪庫容90億立方米。”水利部副部長葉建春表示,重大水利工程是保障國家水安全的重要基礎設施。今年以來,重大水利工程已經開工22項。下一步,水利部將繼續細化相關措施,爭取讓重大水利工程多開工、早開工,盡早發揮工程效益。

治水工作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不能一蹴而就。防洪工程再完備,防洪工作也必須真抓實干,千裡之堤還能潰於蟻穴。當前,長江、淮河等流域,洞庭湖、鄱陽湖、太湖等湖泊處於超警戒水位,重慶、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等地發生嚴重洪澇災害,防汛形勢仍十分嚴峻,隻有採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切實做好監測預警、堤庫排查、應急處置、受災群眾安置等各項工作,全力搶險救援,才能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筑牢防汛生命線。

(責編:余璐、李昉)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