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響新時代治水強音 讓黃河造福人民

人民網記者 余璐

2020年09月18日09:19  來源:人民網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乃千秋大計。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促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進入新時代,九曲黃河奔騰出新浪潮,奏響了新時代的治水強音。

在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一周年之際,人民網記者奔赴黃河流域沿線城市實地採訪,喜看黃河流域的發展變遷。

“智慧水文”結碩果 保障黃河長治久安

黃河寧,天下平。

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世界上治理難度最大、水害嚴重的河流之一。不羈的黃河從“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到實現了歲歲安瀾,離不開黃河水文測報能力的穩步提升。

沿著黃河5464千米漫長蜿蜒的岸線行進,能直觀感受到黃河水文人守護母親河的使命擔當。數十年來,幾代黃河水文人用腳步、車輪、青春和信念測量著黃河一水一沙。

時代在發展,技術在進步。如何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變革水文測報模式,走出一條信息化、智慧化、現代化之路,成為黃河水文人亟需解決的一道難題。2016年,黃河水文現代化建設的帷幕被拉開。

丁家溝水文站的測報員乘坐電動吊廂進行採樣作業。人民網記者 余璐攝

位於陝西北部的黃河水利委員會丁家溝水文站是黃河重要報汛站,黃河一級支流無定河的控制站。

“從前,水文測量吊廂都是人工拉扯升降,如今變成了電動自動升降纜道吊箱,大大解放了勞動力。做一次水文測報從以前的一個多小時縮短到了隻要半小時。”丁家溝水文站站長惠豐向人民網記者介紹道,2019年9月,投資200多萬元的水文鋼測橋正式投運。它承載了雷達自記水位計、RTU雨量自動報汛器、微波流速儀、RG-30雷達測速儀、同位素測沙儀、風力風向氣溫氣象6要素等新型水文測報設備,讓水文站能夠在第一時間提供准確的水情信息,充分發揮水文情報預報在江河防汛中的尖兵和耳目作用。

聊起今年8月5日陝西省綏德縣無定河段發生入汛以來的第4場洪水,惠豐說,“我們用新型水文測報設備,連續3天持續監測,向各級防汛部門發送100余份准確的報汛信息,及時為地方政府防洪搶險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保障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在距離丁家溝水文站300公裡外的陝西榆林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水文測控中心,技術員王文亞通過“中游水文信息綜合平台”實時查看著晉陝蒙三省(區)45個水文站的水情信息,“以前沒有這個平台,水情數據需要等站上發電報之后才能上傳,收集數據量少還費時費力,現在已經實現數據自動傳輸上報了。”

“除了對水位、雨量、含沙量的在線監測平台,我們還研發了水文纜道自動測控系統,可隨時遠程操控幾百公裡外的鉛魚纜道進行水流和水位監測,一方面,實現了遠程自動化測驗,另一方面確保了測量人員的安全。”榆林市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局長蘇念良說。

對此,惠豐感觸頗深。“黃河中游測區洪水暴漲暴落,傳統的人工吊箱採樣存在較大安全隱患,遭遇惡劣天氣,水文測報員不慎落水的情況時有發生,非接觸式監測是‘智慧水文’帶來的最大變化,有了這些先進而實用的儀器助力,我們迎戰洪水時更加從容。”

遠程監測轄區內各水文站的水文數據,實現“有人看管,無人值守”的新型測驗管理模式,僅是智慧水文現代化建設的一個縮影。

“如今,全河水文一個視頻監控系統、一張圖信息系統投入運用,初步形成了‘大平台、大數據、大系統’的格局,水文業務與互聯網信息化成果深度融合。‘智慧水文’既為確保黃河安瀾提供重要技術支撐,更為保持經濟民生建設的高質量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黃河水利委員會水文局局長谷源澤對人民網記者如是說。

水土保持大治理 荒山荒溝由“黃”變“綠”

黃河流域是我國生態脆弱區分布最廣、脆弱生態類型最多、生態脆弱性表現最明顯的流域之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量大面廣,是黃河流域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區域,其水土流失面積21.01萬平方公裡,佔區域土地總面積的36.56%。

流失的泥沙,讓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長期滯后——中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有5個涉及黃河流域。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扎實推進水土保持工作,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陝西神延煤業集團神木西灣露天煤礦。人民網記者 余璐攝

在毛烏素沙漠的東南緣,陝西神延煤業集團神木西灣露天煤礦1.5平方公裡的作業區內,250台不同類型的車輛同時作業,一邊採煤、一邊復墾,場面蔚為壯觀。

“每開採1噸煤,我們為國家上繳10元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基金,支持生態環境修復工作。”談起綠色開採,陝西神延煤炭有限責任公司計劃發展部經理董利明侃侃而談,過去這裡都是沙地,寸草不生,我們通過復墾綜合整治改良土壤,栽種植被既可以提升土地綜合利用價值,也可以減少當地水土流失。截至目前,已累計投入生態環境治理資金1.64億元,復墾治理面積超過300公頃。

在露天礦的外排土場,一片片金燦燦的油菜花映入記者眼帘。“今年,公司在外排土場實施了道路防護林網、植物框架護坡、截排水溝等工程,並配套實施節水灌溉系統,初步形成了生態環境微氣候,同時進行油菜花、小雜糧、經果林等試點種植,探索‘礦山生態修復+國家儲備林’建設模式,還惠於民。”董利明介紹說。

水土流失,破壞容易治理難——形成1厘米土壤需120年到400年,而流失1厘米表土常常隻需1年。保持水土,科學治理尤為重要。

站在陝西省綏德縣辛店溝水土保持示范園,黃河水利委員會綏德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總工程師黨維勤向人民網記者感嘆道,“這裡曾經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經過科學治理,試驗區的韭園溝等5條小流域不僅不再向黃河輸送泥沙,而且變成了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的示范區。”

成立於1952年的綏德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經過近70年的發展,在水土流失規律和水土保持效益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了“從峁頂到溝底,層層設防、節節攔蓄”的晉陝蒙丘陵溝壑區第一套“三道防線”理論。幾十年來,科研成果廣泛應用於生產實踐,黃土高原已建成5.9萬多座淤地壩,推動了黃土高原地區水土保持和生態建設發展,有利支撐了區域生態經濟高質量發展。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長蒲朝勇對人民網記者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水利部會同相關部門安排資金210多億元,在黃河中游區域實施了小流域綜合治理、坡耕地專項整治、塬面保護、病險淤地壩除險加固等水土保持工程,使貧瘠的黃土地實現了由‘黃’到‘綠’的轉變。黃土高原年均減少入黃泥沙4.35億噸。2020年,水利部又安排水土保持中央資金28.8億元,治理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5209平方公裡。”

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促流域高質量發展

水資源短缺是黃河流域的突出矛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堅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一年來,沿黃各地區大力推動農業、工業、城鎮領域節水,探索節水新思路,黃河流域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不斷提升。

黃河流域以其佔全國2%的徑流量,養育了全國12%的人口,灌溉了全國15%的耕地,創造了約14%的國內生產總值。

深處祖國西北內陸的寧夏,三面被騰格裡、烏蘭布和與毛烏素三大沙漠所包圍,是全國水資源最為匱乏的省區之一,也是沿黃唯一全境屬於黃河流域的省區。在這裡,近90%的水資源來自黃河,59%的耕地、77.7%的人口靠黃河水。

水是制約寧夏發展的最大瓶頸。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寧夏堅持節水為重,嚴格落實水資源最大剛性約束,走出了一條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的樣板之路。

吳忠市利通區現代化生態灌區農民們正在採摘蔬菜。人民網記者 余璐攝

天下黃河富寧夏,在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譽的寧夏吳忠,記者望見的是遠遠近近的綠色農田。

“滴灌設施真是寶,節能、省水、省肥,每畝淨利潤在1000元以上。”吳忠市利通區現代化生態灌區種植大戶劉海峰這樣評價高效節水灌溉項目。2018年,劉海峰投資100萬元,承包700畝地,經營起了高效蔬菜種植基地。

滴灌對蔬菜根部精准水肥灌溉,減少了病虫害,提高了作物品質。劉海峰笑著說,“過去漫灌施肥要40多人忙活,如今政府給我們裝上了滴灌設施,一個管理員就可以遠程控制灌溉,大大節省人力成本,現在一年收入有200多萬元。”

這一切,得益於寧夏在全國率先開展的水權有償轉換和水權交易。

黃河水少,寧夏每年40億立方米的用水指標層層分解到省市縣(區),分多少水就用多少水,倒逼各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一頭,工業企業缺水,制約發展﹔另一頭,農業節水缺錢,用水方式粗放。2004年,在寧夏實施的水權轉換試點,不僅解決了工業發展用水指標短缺問題,而且拓展了農業節水改造工程投資渠道,使工業發展反哺農業振興。

“2018年10月,利通區將節約的1480萬立方米農業用水以3.82億元的價格交易給寶豐能源集團。政府將水權交易資金反哺到農業現代化建設中。”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利廳廳長白耀華介紹說,目前寧夏已建立3個水權交易中心,實現交易208筆。2004年以來,累計完成水權轉化資金20億元左右,轉換黃河水量近2億立方米。

水權交易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盤活了水資源存量和配置格局,以有限的水資源保障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如今,利通區等4縣(區)相繼開展現代化生態灌區試點建設,初步形成了“投、建、管、服”一體化的灌區建管新模式,累計安裝自動化量測水設施2395台套,控制灌溉面積273萬畝,實現了農業用水由粗放用水轉向精細化管理。

“一年來,我們嚴格落實黃河流域的用水總量和強度控制,嚴格水資源論証和取水許可審批管理,確保黃河水得到有效利用。”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水資源管理與調度局副局長程艷紅介紹說,黃河流域內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持續下降,2019年,黃河流域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為55.4立方米。

正值“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謀劃之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即將出爐。“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習近平總書記發出了新時代大江大河的“治水強音”。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讓我們萬眾一心,接續奮斗,讓黃河成為滋養萬代的幸福河。

(責編:余璐、李昉)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