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一高一低”水庫調度思路,小浪底水庫今年共排沙出庫3.3億噸,下游河槽過流能力達到5020立方米每秒,實現下游河床不抬高目標,成功防御今年黃河6次編號洪水,黃河連續74年歲歲安瀾,有力保障了廣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著眼國家糧食安全大局,統籌做好“戰疫情”與“搶春灌”工作,完成黃河干流供水253億立方米、春灌供水124億立方米,有力保障了沿黃九省(自治區)夏糧豐收和復工達產。
●首次開展全河生態調度,今年共向烏梁素海補水4.9億立方米,向庫布其沙漠補水6347萬立方米,向河口三角洲生態補水1.55億立方米,河口三角洲水面面積增加45.35平方公裡,流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通過渠村、位山、潘庄等多線路實施引黃入冀補澱供水11.88億立方米,為歷年同期最多,全力支持雄安新區建設和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
●黃河流域完成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4.4萬平方千米,建成淤地壩5.88萬座,平均每年攔減入黃泥沙4.35億噸。黃土高原近一半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初步治理,林草植被覆蓋率普遍增加了10到30個百分點,黃土高原主色調由“黃”變“綠”。近20年來,河水泥沙含量大幅下降。
●全面推進流域內農業工業節水,2019年流域內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0.562,畝均灌溉用水量為319立方米,節水水平優於全國平均水平﹔2019年流域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21.6立方米,比2018年下降了1.4%,約為全國平均值的二分之一。
●按照全國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部署,黃河流域共清理整治“四亂”問題9336個。黃委與河南省檢察院共同發起並開展“攜手清四亂 保護母親河”專項行動,打造全國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升級版,創建了全國首個流域性河湖管理和司法保護銜接平台,依法清理整治流域“四亂”問題8467個,一大批老大難問題得以解決,“強監管”力度持續加大。
2019年9月18日,必將載入人民治黃的史冊!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事關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問題,為新時代加強黃河治理保護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
一年來,黃河安瀾如故,奔流入海,流域生態環境持續好轉。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煥發了新的生機活力,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正在從美好願景變成現實!
山東東營河海交匯之處,黃河入海流。黃河水利委員會供圖。
響應偉大號召,辦好千秋大計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克拉山北麓,流經9個省(自治區)在山東省東營市入渤海,全長5464公裡,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歷史上也有“多淤、多決、多徙”之害。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黃以來,黃河終結了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歷史,連續70多年歲歲安瀾。然而,黃河仍然存在洪水風險大、流域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保障形勢嚴峻、發展質量有待提高等方面問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黃河曾經連年出現斷流景象,1997年黃河斷流達226天。治黃工作任重道遠!
曾在黃土高原帶領社員群眾打過淤地壩的習近平總書記,知黃河,懂黃河,對黃河治理工作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多次視察黃河。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黃河河南段后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指出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系不協調是黃河復雜難治的症結所在,發出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號召,提出了“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戰略要求,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2020年1月3日、8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在主持召開中央重要工作會議時對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安排部署,為黃河治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工作方向。
任務艱巨,使命神聖!一年來,水利部把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迅速成立了以鄂竟平部長為組長的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不斷增強貫徹落實的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
水量統一調度恢復黃河濕地生機。
一年來,水利部積極推進黃河立法進程,圍繞防洪保安全、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先進水文化等建設“幸福河”五項任務目標,精心開展頂層設計,積參與國家發展改革委主持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編制工作,加快編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水安全保障專項規劃,領導黃河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黃委”)充分發揮流域管理職能,會同沿黃九省(自治區)堅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努力把保護黃河這項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辦好!
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指引下,“幸福河”建設如火如荼,人民治黃事業開啟了新的篇章!
科學施策,保黃河歲歲安瀾
黃河堤防,素有“銅頭鐵尾豆腐腰”之說。目前,黃河下游河床己經普遍高出大堤背河地面3-5米,險段在7米以上,“懸河”形勢嚴峻,被形容為“豆腐腰”,防洪風險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盡管黃河多年沒出大的問題,但黃河水害隱患還像一把利劍懸在頭上,絲毫不能放鬆警惕。”黃河仍然是世界上泥沙最多、治理最難的一條大河。保障黃河安瀾,始終是黃河治理工作的第一要務。
面對嚴峻的黃河防汛形勢,水利部及早行動,及時會商部署,組織黃委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響認真做好備汛工作,密切開展水文監測預報,根據水情及時啟動應急響應,科學編制黃河防汛預案,嚴防“灰犀牛”和“黑天鵝”事件,為打贏今年防汛攻堅戰贏得了主動權。
2020年6月,黃河搶險隊員在勞動號子聲中,合力手硪打樁。
今年入汛以來,黃河流域降雨總體偏多,黃河干流先后出現6場編號洪水,支流洮河、伊洛河、渭河、汾河、大汶河均出現較大洪水過程,為多年少見。其中,黃河上游來水176.34億立方米,較多年均值偏多60%,中游潼關站出現6300立方米每秒洪峰流量,為1998年以來該站最大洪水。黃河防汛形勢嚴峻。
黃委水旱災害防御局副處長任偉介紹:“為確保黃河防洪安全,黃委今年開展了全方位大尺度干流骨干水庫聯合調度”。今年以來,黃委運用“一高一低”水庫調度思路,上游調度龍羊峽、劉家峽水庫維持水庫高水位運行,攔洪削峰。中游調度小浪底水庫低水位運用,確保防洪安全,減少洪水漫灘幾率,兼顧水庫、河道減淤。小浪底水庫今年共排沙出庫3.3億噸,下游河槽過流能力達到5020立方米每秒,為下游防汛安全和減少灘區漫灘爭取了主動。黃河小浪底水庫3年排沙超過13億噸,稀缺水沙調節庫容得以有效延續。
堤防是黃河防汛的重要保障。經過多年的建設,從河南到山東,黃河兩岸長達上千公裡的標准化堤防如蜿蜒的城牆般厚實堅固,臨水面按河勢分布的眾多險工、控導工程嚴陣以待,兩旁綠樹掩映、亭台錯落、景色宜人,成為名副其實的防洪保障線、搶險交通線和生態景觀線,為黃河安瀾打下了堅實基礎。
黃河干支流上數以百計的大小水文站是防汛工作的“耳目”與“尖兵”,經過信息化建設,許多水文站已經實現自動化測報。有百年歷史的黃河濼口水文站已經能對黃河水位、流速、流量等數據進行自動化測報,正向著“智慧水利”方向邁進,為上下游防汛工作提供了大量詳實的數據,在打贏黃河防汛攻堅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每年的凌汛,是保障黃河安瀾要面臨的一項重大風險。
今年凌汛期間,黃委全面監測凌情變化,嚴格落實各項防凌措施。開河期,通過優化調度骨干水庫和應急分洪區,確保了開河期間凌情平穩,沒有發生凌汛災害,並利用分凌水向烏梁素海生態補水2億立方米,化害為利,有效改善了烏梁素海生態環境。
面對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黃委著眼國家糧食安全大局,統籌做好“戰疫情”與“搶春灌”工作,強化實時調度和精細調度,兼顧防凌和水量調度,實現防凌調度和水資源調度無縫銜接,完成黃河干流供水253億立方米、春灌供水124億立方米,為保障流域夏糧豐收和復工達產做出重要貢獻。
黃河灘區內至今仍生活著上百萬的群眾,給防汛增加了很大的風險。通過今年的“一高一低”水庫調度,黃河下游河槽過流能力達到5020立方米每秒,進一步降低河水漫灘風險。在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李庄新區,已有2萬多名灘區移民住進了城市化的小區住宅樓,周邊生活設施齊全,移民家門口就可就業。建國初期的“土改”干部、今年86歲的老黨員靳秀榮激動地說:“黨給群眾辦了好事,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河南、山東兩省都在逐步推進灘區群眾搬遷安置工作。黃河安瀾面臨的一項重大風險正逐步得到化解。
在水利部的正確領導下,黃委和沿黃九省(自治區)水利部門主動作為,科學施策,成功防御今年6次編號洪水,實現了人民治黃連續74年歲歲安瀾。
強化剛性約束,促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黃河以佔全國的2%水資源,養育了全國12%的人口,灌溉了15%的耕地,承擔了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務。黃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率已經超過80%,早已不堪重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有多少湯泡多少饃”,要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
面對缺水現狀,水利部和沿黃水利部門進一步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堅決落實“節水優先”“以水而定”要求,統籌生活、生產、生態用水需求,全面推進流域內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山東省利津縣刁口河流路生態補水,圖為黃河與刁口河崔庄節制閘連接處。
今年以來,黃委印發了《黃委落實<國家節水行動方案>任務分工方案》,指導督促流域省(自治區)出台節水行動省級實施方案,積極推進各項節水工作。先后對內蒙古、陝西、甘肅、青海、寧夏5省(自治區)95個縣域開展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年度復核。黃委節約保護局負責人介紹:“對陝西、青海、寧夏、新疆4省(自治區)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用水定額制定與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嚴格用水定額執行,切實發揮了用水定額促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剛性約束和導向作用”。
“天下黃河富寧夏”,黃河流經寧夏397公裡,是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寧夏自治區在出台《寧夏節約用水條例》《寧夏水資源管理條例》等制度的同時,因地制宜推廣滴灌、噴灌、管灌、穴播點灌、水稻控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寧夏水利廳廳長白耀華介紹:“計入國家‘87’分水方案分配的黃河取水量40億立方米,寧夏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僅603立方米,是全國水資源最為匱乏的省區之一,必須加強節水。”
寧夏還積極探索開展水權有償轉換和水權交易,共批復了近2億立方米、125個黃河水權轉換項目。寧夏吳忠市利通區將節約的1480萬立方米農業水權跨區域、跨行業交易給工業企業,獲益3.82億元。通過盤活水市場,優化高效配置有限的水資源,實現了農戶、企業、政府、產業間的多贏。農民從節水中嘗到了“甜頭”,也為水利部門推動形成投、建、管、服一體化的現代化生態灌區建設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水資源短缺是甘肅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近年來,甘肅省綜合實施了一系列推動節水工作落地生根的“組合拳”,逐步完善節水標准體系,不斷增強節水管理能力。據統計,通過大力節水,甘肅年用水總量由最高的123億立方米下降至當前的112億立方米,萬元GDP用水量較2010年下降了60%,為緩解全省缺水狀況、改善區域生態環境作出了貢獻,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等重大戰略的實施發揮了積極作用。
寧夏、甘肅是黃河流域節水的縮影。在沿黃九省(自治區)水利部門的大力推動下,2019年黃河流域內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0.562,畝均灌溉用水量為319立方米,節水水平優於全國平均水平﹔2019年流域內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21.6立方米,比2018年下降了1.4%,約為全國平均值的二分之一。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進一步提升。
黃委在抓好水資源節約的同時,還密切關注山西省風陵渡工業污水直排等流域內突發水污染事件,及時與生態環境部門溝通、協調,做到應急處置不斷檔、不缺位。
系統治理,持續改善流域生態環境
“九曲黃河萬裡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保障黃河長久安瀾,必須緊緊抓住水沙關系調節這個‘牛鼻子’”。黃土高原地區貢獻了黃河約90%的泥沙。開展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黃河的必由之路。
多年來,黃土高原各地因地制宜建設淤地壩,退耕還林還草,綜合治理小流域,減少人為水土流失,取得了明顯成效。在陝北榆神礦區三期規劃區,小保當礦業公司將水土保持責任落實到各施工單位,劃分責任區域,嚴禁超范圍施工,累計完成水土保持投資超1.1億元,努力打造“綠色礦山”,將水土流失風險降到最低。
黃委水土保持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河流域完成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4.4萬平方千米,建成淤地壩5.88萬座,建設基本農田550萬公頃,平均每年攔減入黃泥沙4.35億噸。黃土高原近一半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初步治理,林草植被覆蓋率普遍增加了10到30個百分點,黃土高原主色調由“黃”變“綠”。近20年來,河水泥沙含量大幅下降,黃河水變“清”趨勢明顯。
黃河今年首次開展了全河生態調度,今年共向烏梁素海補水4.9億立方米,累計向庫布其沙漠補水6347萬立方米,向烏蘭布和地區補水7944萬立方米,向河口三角洲生態補水1.55億立方米,入海水量69.70億立方米,下游河道水面面積增加248.5平方公裡,流域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河口三角洲水面面積增加45.35平方公裡,有效遏制了海水倒灌破壞濕地生態系統的趨勢,減緩了土壤鹽鹼化及次生鹽漬化進程,生物多樣性有效恢復,黃河鱽魚消失20年后今年再現黃河口。
實施生態補水后的白洋澱蘆綠荷紅。
今年,黃河還通過渠村、位山、潘庄等線路實施引黃入冀補澱,累計供水11.88億立方米,為歷年同期最多,全力支持雄安新區建設和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工作。
位於濟南市的槐蔭黃河河務局設立了濟南市黃河環境資源巡回法庭,當地法官將定期入駐河務局審判涉黃河違法違規案件,進一步強化了河務部門水行政執法與司法審判工作的協作,增強了對涉黃河違法違規行為的震懾力。
得益於最高人民檢察院、水利部2018年攜手開展的“清四亂 保護母親河”專項行動,黃河流域一批亂佔、亂採、亂堆、亂建等“四亂”問題得到整治。按照全國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部署,黃河流域共清理整治“四亂”問題9336個。
黃委與河南省檢察院共同打造全國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升級版,創建了全國首個流域性河湖管理和司法保護銜接平台,依法清理整治流域“四亂”問題8467個,“強監管”力度持續加大。
弘揚治黃文化,造福兩岸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黃河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在長期的黃河治理實踐中形成了豐富的治黃文化。
水利部將“先進水文化”作為建設“幸福河”的重要任務目標,組織黃委和沿黃省(自治區)水利部門大力宣傳展示黃河流域長期治水實踐形成的燦爛文化,深入挖掘水文化內涵及其時代價值,講好治水故事。精心制訂了《“講好黃河故事”工作方案》,將蘭考東壩頭、武陟一局文化展館、東平黃河東銀鐵路文化展館、鄒平梯子壩黃河文化主題園等4個場點作為首批治黃工程與黃河文化融合示范點啟動建設。
黃河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習近平總書記來參觀后博物館日接待游客比過去增長了10倍,大家對母親河的關注度更高了,興趣更濃了。
黃河口濕地風光。
通過標准化堤防建設,黃河大堤已經成了當地的“生態景觀線”,一處堤防就是一道綠色屏障、一個天然氧吧和一個良好的休閑場所。如今,黃河流域共有國家水情教育基地、水利風景區、引黃古灌區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公園等水文化場所260個,在宣傳展示治黃文化的同時,給當地群眾提供了良好的休閑娛樂場所。
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的東壩頭是黃河“九曲十八彎”的最后一個大彎,屬於典型的“豆腐腰地段”。清朝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東壩頭附近的銅瓦廂決口改道,向北流奪大清河入渤海,形成沿襲至今的黃河新河道。毛澤東主席曾於1952年和1958年兩次到東壩頭視察黃河。如今,這裡的東壩頭黃河文化公眾開放區內綠樹成蔭,亭台樓閣與黃河文化雕塑交相輝映,當地群眾、游客可以在學習治黃歷史文化的同時休閑娛樂。
清朝光緒十年(1884年),為了保護當時的齊東縣縣城,當地百姓修建了直插黃河河心的梯子壩,雖然縣城最終還是毀於黃河水患,此處工程卻得以保留。如今,位於山東省濱州市鄒平市的梯子壩險工已經成了有“黃河險工第一壩”之稱的重要治黃歷史遺跡。當地工作人員介紹,節假日時這裡經常游人如織,人們在這裡了解潘季馴、靳輔等歷史名人的治黃事跡,學習治黃歷史文化,欣賞黃河美景。
9月的黃河三角洲,秋風颯爽,黃河以浩蕩之勢在這裡奔流入海。周邊濕地廣闊,水鳥飛翔,游人絡繹不絕。保護區工作人員表示:“現在還不是旺季,等到蘆花飛雪、候鳥遷徙的時候,這裡每日游客人數能超過10萬”。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號召,響徹雲霄!水利部會同沿黃九省(自治區)既謀劃長遠,又干在當下,堅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不斷凝聚建設“幸福河”的磅礡之力。
人民治黃事業,必將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續寫輝煌!
(作者:水利部宣傳教育中心 劉義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