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周恩來總理高瞻遠矚地提出“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並於1970年親自批准下達研制任務,我國風雲氣象衛星50年強國之路就此啟程。
這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茁壯成長的50年,是在追求卓越中劈波斬浪的50年,也是在接續奮斗中革故鼎新的50年。
半個世紀以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實現從無到有、從試驗型到業務型、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承載幾代氣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夢想與榮耀,見証無數人的殫精竭慮、百折不撓——17顆風雲衛星直抵浩瀚蒼穹,7顆在軌衛星鑄就全球綜合探測能力,輻射近百個行業,氣象衛星數據應用於現代化建設的方方面面。
今天,作為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和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大國重器風雲衛星已步入世界先進行列。中國氣象局正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為全球防災減災和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成長之路——
50年來,在黨的關懷下銳意進取、開枝散葉,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1969年初,距離農歷雞年還有1個月的時間,一場罕見的雨雪冰凍災害席卷半個中國,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從華東之濱到中南腹地,有線通信全部阻斷,黃河以南的鐵路交通中斷。
1月29日,周恩來總理緊急召集郵電、鐵道、氣象等部門研究應對。彼時,氣象監測資料缺乏、預報提前量有限,且關鍵信息常被西方國家“卡脖子”。周恩來總理高瞻遠矚、語氣堅定——“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
1970年2月16日,周恩來總理正式下達氣象衛星研制任務。以這一刻為起點,一場跨越式的追趕就此邁開步伐。
回首50年,在黨中央高度重視和深情關懷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一步步成長壯大,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氣象衛星發展之路。而細數每個成長階段,每至關鍵時刻,總有一種關懷,高位推動、領航發展﹔每到重大關頭,總有一種力量,舉旗定向、把舵全局——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不久,鄧小平同志在當時國民經濟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同意保留風雲一號極軌氣象衛星研制任務,並增加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研制計劃,激發了氣象和航天工作者干事創業的熱情。
1996年,江澤民同志指出,氣象事業發展水平的高低是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標志之一,要堅持為國民經濟各行各業服務的宗旨。氣象現代化以不倦姿態走上無止境的攀登之旅。
2002年以后,胡錦濤同志對風雲衛星發展和業務運行多次作出批示,要求依靠先進科學技術手段,提高氣象預報預測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全福祉作出更大貢獻。新世紀風雲衛星氣象事業發展目標更加明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中阿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和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等場合提出,風雲衛星和氣象遙感衛星技術要為上合組織各方、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國家服務,這為新時代風雲衛星氣象事業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寬的全球視野、更強的使命擔當實現更大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
半個世紀,斗轉星移。緊跟黨的領導,緊貼國家和人民的需要,站在歷史和現實的交匯點上回望非凡歷程,艱辛與坎坷、拼搏與汗水、光榮與夢想,交織成風雲衛星氣象事業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蒂瑞·塔拉斯對風雲衛星發展大為贊賞。
這是一顆常懷人民的初心:為了風雲衛星氣象事業的開篇序曲,氣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勇挑重擔。“除了學習和合作外,沒有別的出路。”多少技術難關,多少個拼搏的日日夜夜!孫家棟、曾慶存、許健民、陳桂林、李卿、匡定波、許熙、楊建華、錢建梅、徐建平……一代代科研人員,深藏功名、初心相通。
這是一組令人振奮的數據:風雲衛星資料成為中國自主研發的數值預報模式最主要的同化資料之一﹔在海洋、農業、生態環境等近100個領域,國內用戶超過2600家,覆蓋近百個行業,投入產出比超過1:40﹔風雲衛星家族正惠及全球115個國家和地區,2019年衛星數據共享服務總量5.4PB。
這是一幅銳意進取的圖景:從“連衛星軌道是什麼都不清楚”起步,發展成世界上唯一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氣象衛星的發展中國家﹔從最初的“一星一載荷”,到今天的“一星十一載荷”,創下了“國產衛星中應用最好、定量化水平最高、離百姓最近”這塊響當當的牌子。
奮斗之路——
50年來,於砥礪前行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凝聚起民族復興的磅礡偉力
半個世紀前的氣象預報員一定很難想象,今天的中國,960多萬平方公裡廣袤土地上空的任何一個區域雲的圖像,可以隨時隨地、想看就看——
在距離地球800千米和3.6萬千米的太空中,7顆風雲衛星俯瞰全球風雲﹔從北極圈到南極大陸,“6站1中心”對海量衛星數據進行接收、處理和分發﹔每5分鐘,就有一張中國區域雲圖生成……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風雲衛星奮斗之路,正是對此的生動詮釋。
白手起家之初,風雲衛星籌備組隻有5人,成立的氣象衛星311研究小組僅有十幾人,當時大家甚至連什麼是衛星軌道都搞不清楚。工業基礎與美國、歐洲相差甚遠。
50年的時光很長。今天,站在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辦公大樓面前,很難想象1970年那間叫做“311房”的小屋子裡,幾個人坐在從小學搬來的課桌椅上,從零開始研究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的情景。
50年又似乎很短。從最初的紙寫筆算,到手握星地一體化圖像導航與配准核心技術,雖然大家留下的故事和記憶並不一樣,但是風雲衛星發展研發過程中的磨難和奇跡,見証的都是同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
在百廢待興中奮起,於一窮二白中奮進,50年來風雲衛星氣象事業一路走來,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立誓“沖雲破霧”——在重重困難中,從以“兩彈一星”元勛、風雲一號工程總師任新民,風雲二號工程總師孫家棟為代表的航天工作者,以曾慶存院士、許健民院士為代表的氣象工作者,到無數默默無聞奮戰在一線的科技工作者,以“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在荒漠戈壁,在濕熱雨林,在深夜的計算機房,在衛星發射的最前線,團結奮戰、不計名利、百折不撓,終於取得重大突破,迎來的不僅是氣象衛星的穩定運行,更是為國家節省下上億元資金的超壽命運行。
走出“至暗時刻”——在偉大事業征途上,還有很多“婁山關”“臘子口”。當風雲一號A星、B星運行壽命未能達到目標,受到巨大質疑時,已到古稀之年的任新民親自到國家有關部門匯報工作,堅定要求支持“我們的這支氣象衛星隊伍”走下去﹔為了攻克風雲二號前兩顆衛星出現的問題,時任風雲二號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師許健民,副總師李希哲、張青山,與全體團隊成員一起,沒日沒夜,登上青藏高原開展“救星”試驗,於上萬次手寫運算中破解“定位”難題,不僅讓衛星“起死回生”,更使得“圖像上每一個點都變得很准確”。
迎來“碩果盈枝”——建成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復雜、功能最先進的氣象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實現了系統的業務化穩定可靠運行,運行成功率長期保持在99%以上﹔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實現上午和下午組網觀測,每天獲取4次全球觀測資料﹔風雲二號和四號靜止氣象衛星定點在赤道上空,可連續不間斷地對地球表面三分之一的固定區域進行分鐘級高頻次觀測﹔風雲衛星進入了定量應用的新階段,被國際氣象衛星界公認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五十載流下的汗水、淚水、苦水甚至血水,換來風雲衛星的卓爾不群、星光閃耀。
今天,兩次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國工業最高獎……這些最高級別獎項的取得,是榮譽,更是對全體氣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百折不撓奮斗精神的致敬和褒揚。
跨越之路——
50年來,於自主創新中實現星地統籌發展,惠及民生福祉
克服國外技術的封鎖瓶頸,我國氣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瞄准國際衛星氣象科技前沿,始終堅持自主創新、星地統籌發展,在防災減災、生態文明等領域成為保障民生安全的“千裡眼”“透視器”“定盤星”,惠及民生福祉,踏出鏗鏘足音。
“氣象衛星應如自來水般長期供應。”來自孫家棟的這個描繪,已從夢想照進現實——
從1988年到2018年,從山西太原到四川西昌,17次成功發射,實現自主科技創新和技術顛覆革新。
1988年風雲一號A星、1997年風雲二號A星相繼成功發射,我國正式告別完全依賴國外氣象衛星數據的歷史,實現了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從無到有的突破。
1999年風雲一號C星、2004年風雲二號C星成功發射,突破了長壽命穩定運行的技術瓶頸,具備了提供長期連續業務觀測資料的能力。
2008年風雲三號A星發射升空,極軌氣象衛星實現升級換代,搭載的載荷數量由風雲一號的1個增加至11個,技術指標與世界同期先進水平相當,我國氣象衛星技術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特別是2016年風雲四號A星成功發射,每15分鐘就能進行一次地球全圓盤觀測,每5分鐘就能完成一次中國區域觀測,依靠其獨一無二的大氣“CT機”,在全球率先實現靜止軌道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數據在數值天氣預報模式中的同化應用。
與風雲氣象衛星發展同步,地面應用系統亦匯聚合力激發澎湃力量——實現國內遙感衛星數據由南北兩極地面站和國內北京、廣州、烏魯木齊、佳木斯4個地面站接收並實時傳輸到數據處理中心,兩小時內即可獲取全球衛星觀測數據﹔實現星地一體化高時效測控,突破圖像導航與配准、輻射與光譜定標等多項核心技術,形成觀測預報互動的運行模式﹔發展高效的數據服務平台,利用風雲衛星直接廣播、CMACast、雲服務等多種數據共享渠道,為全球用戶提供數據定制化服務。
50年來,一項項指標、一個個數字的背后,靠的正是把從設備零件到應用平台各項技術都牢牢握在中國自己手中的技術自信。三軸穩定、大氣“CT機”、對月定標、“星地一體化”……這些走在時代最前沿的技術,浸透著技術人員對自主創新的堅守,凝聚著他們不懼闖關不畏難的勇氣。
50年關山飛渡,50年厚積薄發。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風雲氣象衛星,已經在天氣預報、氣候預測、災害監測、信息傳輸、科學研究等多個重要領域落地開花,有力支撐綜合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民用遙感衛星保護生命安全、賦能生產發展、促進生活富裕、守護生態良好的典范。
非凡之路——
50年來,在全球視野中服務“一帶一路”,彰顯國際擔當,擘畫光明未來
1979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世界氣象組織援助中國一套衛星接收和處理系統,第一期項目為圖像接收處理系統。40年后的2019年,中國氣象局及時向受熱帶氣旋“伊代”影響出現嚴重洪澇的莫桑比克等國家提供風雲衛星氣象服務。
“感謝中方及時對莫桑比克應對熱帶氣旋災害施予援手。”2019年4月,莫桑比克總統紐西在訪華期間對中方援助表示感謝。
“風雲衛星國際應用展現了中國對全球氣象能力建設的貢獻,彰顯了中國的全球擔當。”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佩蒂瑞·塔拉斯在向習近平主席發來的賀信中表示。
從使用者到貢獻者,從引進來到走出去,風雲衛星不斷向世界展示新姿態,得到國際社會的一致認可。
尤其是2018年,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國家航天局與中國氣象局決定將原定於定位在東經86.5度的風雲二號H星,西移至東經79度,彌補了全球氣象衛星對印度洋及中亞、西亞和非洲等“一帶一路”地區觀測的不足。
如今,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利用風雲氣象衛星和氣象遙感衛星技術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的鄭重承諾,風雲衛星成為服務“一帶一路”的中國名片。
疫情面前無孤島,病毒凶猛無國界。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期間,世界氣象組織將風雲氣象衛星監測產品列為幫助其他國家提升氣象災害監測能力的重要資源之一——從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山火到伊朗南部洪澇、從巴基斯坦沙漠蝗災到孟加拉灣氣旋風暴,風雲衛星災害遙感監測彰顯大國擔當。
近年來,中國氣象局通過建立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開通綠色數據通道、開發定制軟件和產品、援建直收站以及組織培訓等方式,持續為“一帶一路”沿線用戶提供定制化服務。
憑借先進的技術、穩定的業務運行可靠性和高質量的數據產品,風雲衛星與美國、歐洲的氣象衛星一起,成為全球對地觀測網中的主力軍,承擔全球對地球大氣、海洋和地表環境的全天候、立體、連續觀測的責任。
50年,與時代同行﹔50年,初心始終不改。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全球綜合觀測系統重要成員、空間及重大災害國際憲章機制值班衛星……風雲衛星國際競爭力日漸彰顯,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重任在肩。
……
今天,我們可以自信而豪邁地說:這盛世,如你所願!
走過萬水千山,仍需跋山涉水。沿著這條強國之路,廣大氣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將繼續發揚“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精神,以堅如磐石的信心、隻爭朝夕的勁頭、堅韌不拔的毅力,加快發展具有世界一流技術、一流性能、一流質量、一流效益的氣象衛星及應用系統,讓風雲衛星成為監測精密的標杆、預報精准的支柱、服務精細的示范,一步一個腳印地把風雲衛星氣象事業推向前進。
仰望天空,風雲衛星早已匯入璀璨星河,看著我們,看著中國,看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