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疆:風從“兩海”來

——內蒙古烏梁素海、岱海生態嬗變記

2020年10月12日09:34  來源:黃河網
 

烏梁素海煥新生 羅躍忠 攝

它們有太多相似之處。

同處祖國北疆,同有“塞外明珠”之譽,同樣遭遇過嚴重的生命之殤,同樣受到中南海的深切關懷,同樣連接在黃河母親的肌體上,如今又同樣走上美麗重生之路。

它們就是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的烏梁素海和岱海。

9月8日,在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講話一周年的前10天,記者來到北疆,用心聆聽風從“兩海”吹來的故事。

收割水草 秦素娟 攝

上下同欲保衛“明珠”

快艇分開水面,向烏梁素海濕地治理及水道疏浚工程疾速前進。

烏梁素海和岱海不是海,而是兩處湖泊,分別處於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和烏蘭察布市涼城縣。其中,烏梁素海是我國“三屏兩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帶”的關口,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地球同一緯度最大的濕地,歐亞大陸鳥類遷徙的主要通道。烏梁素海漁廠二分場職工孫培業說:“我1984年參加工作,那時候進海根本不帶水,渴了捧起海水就喝。”岱海是國家重要濕地,京津冀地區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康熙曾看中這塊風水寶地,在此興建了“涼城”行宮,並為岱海題名“天池”。

然而,隨著歲月變遷,兩顆“明珠”深陷生態之痛,水質均為劣Ⅴ類。到2012年、2016年,烏梁素海和岱海面積分別萎縮為60年前的25%和30%多。

“兩海”牽動中南海。在2018年、2019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對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生態治理作出重要指示,叮囑要把內蒙古建設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守護好祖國北疆亮麗的風景線。

東風涌動春潮。內蒙古堅定扛起生態建設政治責任,統籌謀劃治理目標、路徑、項目、投資等,採取“點源、面源、內源治理+生態補水”和“兩節、兩補、兩恢復”手段,在兩個戰場打響“明珠”保衛戰,步步為營,節節推進。

快艇行駛中,記者不時看到運載水草的船隻。河套灌區管理總局辦公室綜合調研科科長梁勇說,水道疏浚之前要先清除表層水草,以免影響絞吸船施工,水道疏浚是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簡稱烏梁素海試點工程),也是內源治理的內容之一。

烏梁素海試點工程於2019年4月啟動。該工程在全國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競爭性評審中,以第一名獲得國家批復,被納入國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可見內蒙古各級用心、用力之深。那這次試點與之前的治理有何聯系?

巴彥淖爾市副市長劉志勇說:“通過近年來的治理,我們深刻認識到,烏梁素海污染問題在水裡,成因在岸上。實施試點工程,就是要調整治理思路,把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作為生命共同體,由單純‘治湖泊’向系統‘治流域’轉變,統籌推進全要素、全流域、全地域綜合治理。”

“為確保各項治理扎實落地,市委、市政府還通過機構改革理順烏梁素海管理體制,成立院士專家工作站、綜合治理領導小組、試點工程實施指揮部等組織機構,出台‘1+13’實施意見和配套辦法,強化實績考核等,集中兵力,強勢推進。”今年4月剛成立的烏梁素海生態保護中心副主任包巍說。該中心由市政府直接管轄。

記者到達疏浚現場已近12時,正午的強光照射在絞吸船甲板上,熱浪襲人。絞吸的泥漿經管道送往湖內堆場后,加藥實現泥水分離,清水排出,剩下的泥堆積成島,再通過綠化,為鳥類棲息和旅游提供場所。烏梁素海試點工程一分部項目經理成禎說:“這次要疏浚21條水道,工程量510萬立方米,我們24小時施工,力爭10月底前完成任務。”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據了解,《烏梁素海綜合治理規劃(修編)》涉及項目五大類34項,目前已完成13項,年底將全部告竣。烏梁素海試點工程七大類35個項目全部開工,現已完成工程計劃的68%,也計劃年底完成。

經過治理,烏梁素海流域上游烏蘭布和沙漠累計防沙治沙7.25萬公頃﹔流域內城鎮污水(點源)處理廠全部達到國家一級A排放標准﹔河套灌區(面源)2019年化肥、農藥、用水分別減量7219噸、66.6萬噸、1.5億立方米,地膜回收率達80%﹔湖區(內源)通過生態補水、濕地淨化、蘆葦收割等,促進了水質改善﹔湖泊周邊烏拉山和烏拉特草原修復取得階段成果,建立了長效機制,並特別指出“決不再走先破壞、后治理的老路”。

岱海戰場也攻堅克難、舉兵而進。

烏蘭察布市與11個旗(縣、市、區)簽訂“軍令狀”,打響農業節水、工業節水、生態補水、河道疏浚、生態恢復、水質恢復六大戰役,制定《烏蘭察布市岱海黃旗海保護條例》,讓岱海保護治理長出“牙齒”。

今年以來,該市還推動岱海治理工作向“四控、三處理”為主的岱海流域一體化綜合治理轉變,嚴格控水、控肥、控藥、控膜,加強畜禽糞污、城鄉垃圾、城鄉污水處理,從“一湖之治”拓展為“流域之治”。

據內蒙古水利廳河湖處提供的資料:《岱海水生態保護規劃(修編)》共設置項目24項,2019年完成15項,剩余9項正加速推進。經過治理,岱海流域農業年節約地下水約2415萬立方米﹔岱海電廠年停取湖水959萬立方米、節約地下水160萬立方米﹔入湖河道疏浚后,正常年份可增加地表徑流量300萬立方米左右﹔湖濱治理面積達110余萬平方米﹔周邊垃圾處理場和農村環境綜合治理一期工程均已完工。

黃河援手救助“兩海”

9月2日,河南鄭州,內蒙古與黃委再商水事,其中包括烏梁素海和岱海生態補水。

作為流域管理機構,黃委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指示,提高站位、著眼全局,帶著感情和責任,強化凌情、水情研究,精心調度每一立方米黃河水。

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李秉榮說,多年來,黃委十分關心和重視內蒙古水利改革發展,特別是在烏梁素海和岱海綜合治理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和幫助。

記者從黃委水調局了解到,在近年補水的基礎上,2018年,黃委會同內蒙古制訂了《烏梁素海綜合治理和2018年應急生態補水聯合行動方案》,當年向烏梁素海補水5.94億立方米。2019年,抓住黃河來水偏豐的有利時機,相機向烏梁素海補水6.15億立方米。按烏梁素海年正常蓄水量4億立方米計算,這兩年的補水量相當於把烏梁素海水體置換了3次。

“在當前面源污染治理需要長期堅持才能見效、點源治理污染排放量有限、內源治理目前沒有更好的方法借鑒的情況下,為維持烏梁素海現有水面和水鹽平衡,今年仍需實施應急生態補水6億立方米。”《內蒙古自治區2020年烏梁素海生態補水實施方案》中如是說。

今年凌汛期向烏梁素海生態補水自2月16日開始,當時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吃勁”的時期。黃委水調局的同志說,為落實好補水工作,黃委進一步扛穩政治責任,加強凌情分析、研判,牢牢把握補水時機,至3月22日共分凌補水2億立方米,比原計劃多0.2億立方米。

“拯救烏梁素海,生態補水很關鍵,效果也最明顯。”河套灌區排水事業管理局局長張浩文說,向烏梁素海生態補水有三大作用:一是防止沼澤化。烏梁素海年蒸發量4.03億立方米,相當於烏梁素海年蓄水量,如果沒有生態補水,專家預測,10年到20年內烏梁素海就會消失。二是保持水鹽平衡。烏梁素海承接了河套灌區90%以上的尾水,年入湖鹽分達150萬噸,如果沒有生態補水進行溶鹽稀鹼,烏梁素海就會鹽漬化,成為咸水湖。三是改善水質。烏梁素海以前流動性很差,生態補水后加快了水循環,流水才能不腐。

大河滔滔,深情拳拳。截至目前,今年已向烏梁素海生態補水4.9億立方米﹔2018年以來,累計補水16.99億立方米。黃河,用自己奔流的生命為烏梁素海的生命加力、起搏!

如果說黃河流域內的烏梁素海是通過“臍帶”從母親河身上獲取生命給養,那麼流域外的岱海,則是通過“輸血”得到母親河的生命救助。

2020年5月16日是載入岱海史冊的日子。這天,岱海生態應急補水工程開工建設,“九曲黃河潤岱海”之夢邁出現實步伐。

烏蘭察布市委有關負責人說,岱海屬封閉型內陸湖,“內治”隻能治表,如果沒有充足的外源補給,岱海很快面臨干涸的危險,唯有對岱海進行生態應急補水,才能從根本上拯救岱海。

在施工現場,征地協調、雙古城隧洞建設等正緊張進行。黃河設計院岱海生態應急補水工程EPC(工程總承包)項目部項目副經理王耀軍介紹,該工程自黃河干流托克托縣頭道拐與清水河縣喇嘛灣之間左岸取水,輸水線路長130余千米,年最大補水量4466萬立方米。為促進工程早日實施、見效,該院自我加壓,將可研從32個月縮短至19個月,預計主體工程10月初開工、明年年底完成。

“工程完工后,按照黃委統一調度,在豐水年份實施跨流域調水,可遏制岱海急劇萎縮局面,使湖面恢復到50平方千米至70平方千米。”黃河設計院生態院副院長高小濤說。

黃河救助“兩海”的故事,縱向上在延伸,橫向上也在拓展。

生態補水后的水文、水質情況怎樣?水生生物有何變化?持續補水的生態效果如何評估……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江河治理試驗中心主任曹永濤說,針對上述問題,從2019年起,他們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題、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等項目,對烏梁素海、岱海開展持續監測評估研究,目前研究團隊已完成7次野外調查監測。通過對監測數據的分析和理論研究,已初步揭示寒旱區典型湖泊水生態環境演變機理、污染淨化機制,提出“兩海”生態修復技術和措施,並正在運用河湖健康評價、河湖生態價值評價等理論與方法,綜合評估生態補水的效果。

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江恩慧說:“通過科學研究,摸清‘兩海’水生生物物種的習性,突破面源和內源污染治理關鍵技術,綜合施策,系統治理,是我們在‘兩海’治理保護中應盡的職責。下一步,我們還要深入探索內陸湖保護治理的體制機制問題,集成生態保護系統治理的全鏈條、全方位、可持續的戰略配置和策略布局,為烏梁素海、岱海以及廣大寒旱生態脆弱區生態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烏梁素海鷗鳥翔集 韓哈斯 攝

美好未來向水而生

秋日高空下的烏梁素海,波平如鏡,蘆葦流翠,畫舫點點﹔遠處,輕雲與萬鷗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資料顯示:實施生態補水以來,烏梁素海水域面積保持在293平方千米,近5年平均蓄水量達4.2億立方米,打破了10年至20年就將消失的預測。

在烏梁素海監測採樣現場,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王司陽博士說:“通過對周邊走訪調查和實際監測,烏梁素海水質感觀變化明顯,水體惡臭和異味得到較大程度改善,棲息鳥類的物種和數量明顯增多,水生生物耐污物種比例顯著降低,水體環境質量明顯改觀。”

抵達烏梁素海向黃河排水的總出口——烏毛計泄水閘時,記者特意在閘下打了一瓶水。與礦泉水對比,其顏色稍渾,幾無異味。河套灌區排水事業管理局五所所長王剛笑著說:“前段時間我也打了一瓶,因為看起來差別不大,有個同志還拿起來喝了兩口。”

我們的“感觀”得到權威部門驗証。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生態環境監測站站長井瑾告訴記者,近兩年,烏梁素海水質有所好轉。從烏梁素海國考斷面水質監測結果看,2018年、2019年該斷面水質分別為Ⅳ類和Ⅲ類,2020年前7個月平均水質也為Ⅲ類。井瑾還告訴記者,由於該斷面布設於烏梁素海湖心,且處於生態補水的通道上,水體流動性較好,監測結果偏好,湖區其他區域水質一般在Ⅳ類、V類,烏梁素海水質總體為V類。

水質好不好,魚鳥先知道。據統計,目前,烏梁素海湖區共有魚類22種,鳥類264種600多萬隻,其中國家一、二類保護鳥類45種。

對於岱海的變化,湖區附近的吉吉扣營自然村感受最為明顯。村民說:“岱海變大了,多年不見的鳥也來了。”

根據涼城縣政府辦資料:水量上,2005年至2015年,岱海水量和湖面年均減少2942萬立方米、2.6平方千米,2016年至2019年放緩到年均減少1171萬立方米、0.54平方千米﹔2019年周邊地下水位較2017年上漲58.86厘米。水質上,截至2020年5月,岱海化學需氧量、總氮、氟化物仍超Ⅴ類標准,但呈下降趨勢,高錳酸鹽指數、總磷、生化需氧量在Ⅴ類標准限值內,氨氮等其他指標均在Ⅲ類限值內。生態上,岱海流域內植被覆蓋率由2015年的68%增加到2020年的75%﹔鳥類由2015年的68種增加到2020年的91種,其他動物數量也在逐年增加。

“兩海”生態持續向好,美麗經濟一路同行。

實行面源治理后,巴彥淖爾市以“天賦河套”品牌為引領,推動烏梁素海全流域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動優質農畜產品進入高端市場。授權的12家企業53款產品實現溢價25%以上,系列產品成功進入人民大會堂、京西賓館、中央黨校、北海艦隊。

近兩年,當地建起菌包廠、新能源廠、葦帘廠,並與扶貧工作結合,利用烏梁素海的蘆葦生產黑木耳、顆粒燃料、溫室大棚卷帘等,實現蘆葦加工轉化與扶貧工作雙贏。菌包廠為烏梁素海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下屬企業,廠長徐金山說:“農戶從我們這兒購買1個菌包,產出的干菌銷售后可獲利4元,我們今年已銷售菌包15萬多包,貧困戶優先。貧困戶建大棚,我們廠還補助一半資金。”

依托生態美景,烏梁素海旅游觀光、水上娛樂以及生態攝影展、濕地候鳥展覽館等也吸引著遠近游客絡繹而來。

在岱海旁,趙家村也端起旅游“金飯碗”,從經營民宿到水果採摘,再到休閑游、養生游……邁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現代化新農村。去年,村民楊素娟家的農家院收入達20多萬元﹔今年,該農家院被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評為“五星級農家院”,成為涼城縣“巾幗脫貧農業示范基地”。

採訪中記者還了解到,巴彥淖爾市目前正研究推行烏梁素海“漁民上岸”政策。問及群眾的意見,孫培業和同事孟建軍說:“大家很支持,願意上岸。我們要在這兒工作、生活一輩子,希望烏梁素海越來越好。”

政策是風向,理念是風向,民心也是風向。

行進在北疆遼闊的大地上,記者深深感到有風從“兩海”吹來。這風裡,有黨中央深切關懷、地方各級不懈努力、流域管理機構傾力支持,體現著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這風裡,有理念轉變、生態向好、經濟發展,展示著中國政府的生態智慧﹔這風裡,有由衷喜悅、深深警醒、美好期待,指引著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正確道路。

(責編:余璐、李昉)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