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字彎上看黃河

2020年10月16日15:08  來源:科技日報
 

大河蜿蜒至北疆,出寧夏,入內蒙古。

在這裡,浩浩黃河沿賀蘭山麓向北而行,與東西綿延千裡的陰山山脈碰撞、向東,畫出一個遒勁的“一”字,最后遇到呂梁山脈,轉而向南,在大河“致北”繪就出一個壯闊的“幾”字形彎。

金秋九月,“黃河萬裡行”採訪團再次啟程,來到中國北疆——內蒙古自治區,感受黃河與草原融榮共生的遼闊與壯麗。

河套平原是位於黃河“幾”字彎上的一片扇形沖積平原,因水而生,依河而興。黃河之於河套地區的意義,也許隻有生活在這裡的人才能體會。內蒙古水利廳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都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是在內蒙古人眼裡,黃河不僅僅是母親河,更是內蒙古人民的生命之河。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從地圖上看,河套平原處在內蒙古高原干旱少雨的荒漠地帶,自然條件並非最優,但這裡卻得到黃河眷顧。廣袤的地域、充足的陽光,黃河改道帶來的肥沃土壤,四通八達的灌溉水系,一同成就了“八百裡河套米糧川”。 說起黃河與內蒙古,河套平原是繞不開的永恆話題﹔講起河套平原,就不能不提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

進入內蒙古,採訪第一站選在了“萬裡黃河第一閘”——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這裡是河套平原千萬畝灌區的活水源頭,是我國早期建設的重點水利樞紐工程之一。

從內蒙古烏海市出發,大約一個小時車程,我們就來到了位於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境內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滾滾奔騰的黃河水通過攔河閘流向下游,岸邊“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巨大橫幅下,游人紛紛駐足拍照,靜享秋日時光。樞紐前的廣場上,三棱形制的工程建設紀念碑高聳,“前進中的河套灌區”“興水安邦、造福人民”的話語鐫刻其上。作為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的一部分,一座蒙古包造型的建筑物十分具有地域特色,登上頂層,樞紐全貌豁然明了。在此,全長309米的攔河閘將滾滾北去的黃河水“一分為二”,形成一個巨大的“Y”字形。

黃河流經這裡,之所以能夠灌溉豐饒的河套平原,主要靠東西長180多千米長的河套總干渠。通過三盛公分水閘,將一部分黃河水引進總干渠,流入沃野千裡的平原地帶。當地人就把這條總干渠稱作“二黃河”。

史料記載,河套灌區引黃灌溉始於秦漢,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最古老的大型灌區之一。隨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過去在引黃口門處沒有控制性工程,黃河水引多引少無法控制,天旱時往往無法引水,水大時又無法控制進水量,極易造成灌區因澇成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中央對河套灌區的引黃灌溉體系建設非常重視,在引黃口門處建立節制控制性工程就被提上議事日程,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應運而生。作為我國早期建設的重點水利樞紐工程之一,工程始於1959年,1961年建成,從而完全結束了河套灌區“天旱引水難、水大流滿灘”的歷史,保障了河套平原的連年豐饒。2019年,工程與河套灌區整個灌溉體系一同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如今,每年近50億立方米的黃河水,通過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進入河套灌區,滋養著近千萬畝的土地,成為亞洲控制灌溉面積最大的引水工程。從更大意義上說,樞紐的建設,促進了鄂爾多斯高原地區和烏蘭布和沙漠生態環境的改善和農林牧業的全面發展,在澆灌出瓜果飄香和林茂糧豐的同時,也澆灌出了地區的和諧與繁榮。

如果說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是黃河進入河套平原的入口,那烏梁素海就是黃河水“回到”黃河的出口,這裡每年要接納河套灌區90%以上的農業灌溉退水。

烏梁素海,仰慕已久,未曾得見。內蒙古採訪的第二站,我們來到烏梁素海。

烏梁素海不是海,初見卻依舊感到大海般的寬廣與遼闊。作為黃河改道形成的河跡湖,烏梁素海附近早年長滿了楊樹,而烏梁素在蒙語中的意思即為“楊樹湖”。烏梁素海是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區極為少見的大型草原湖泊、中國八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地球同一緯度最大的濕地。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裡還是歐亞大陸鳥類遷徙的主要通道,現在每年有包括疣鼻天鵝在內的數百萬隻候鳥在此棲息、繁衍。

進入烏梁素海主景區,清波蕩漾的水面上兩隻巨大的世界瀕危物種疣鼻天鵝雕塑交頸而立,耳鬢厮磨,湖面蘆葦叢生,景觀木船隨風蕩漾,旅游小艇載著天南海北的游客迅速劃過湖面,激起漣漪,驚起鷗鳥,倏然間隱入蘆葦蕩中。

曾經的烏梁素海卻是另一番模樣。

同行的司機趙小五師傅家就住在烏梁素海邊上,他告訴我們,大約30年前烏梁素海環境開始惡化,2010年前后,大部分水面已被黃藻覆蓋,瘋長的蘆葦佔據了50%的湖面,水體富營養化加劇,水裡的魚蝦幾乎絕跡,周邊空氣更是刺鼻的惡臭。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加快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態綜合治理,對症下藥,切實抓好落實。

在河套灌區排水事業管理局工作人員的陪同下,我們登上一艘小艇,進入烏梁素海,密密匝匝的蘆葦叢中不時閃現出一條條水道。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在烏梁素海綜合整治中,開挖水道有利於水域的通水、通風、通航,從而有效提高蘆葦區和明水區的水體交換程度,改善水質。

乘舟前行,秋陽正好。河灌總局供水處水調中心的邢武軍告訴記者,烏梁素海生態好轉,黃河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黃河凌汛水、灌溉間隙水對烏梁素海進行生態補水,是加快水體轉換的有效措施,從2015年開始,生態補水量逐年增加,2019年達到6.15億立方米,今年已經完成4.90億立方米的生態補水,水量趨於穩定,烏梁素海的水質也開始好轉。“從黃河向烏梁素海進行生態補水只是救急。烏梁素海的生態治理還是需要從長計議,各方綜合施策、科學治理。”邢武軍說。

“我們小時候,這裡不僅水質好,魚類資源也很豐富,有鯉魚、鯽魚、鰱魚、草魚等20余種,那時的漁民,從湖裡舀一盆水就能煮魚。”這是趙小五記憶中的烏梁素海,也是我們期待中的“塞外明珠”應有的樣子。

到那時,早已沒有“味道”的烏梁素海,將更加璀璨奪目,有味道!

離開烏梁素海,採訪組沿河而行,一路向東,過頭道溝、托克托,順河勢轉而向南,在黃河上游、中游分界點河口鎮稍作停留,直達山西、內蒙古交接的老牛灣。

黃河與長城在此握手。立足河岸,極目遠眺。此地已然別有韻味,峽谷兩岸,壁立萬仞,河道中碧波萬頃,河岸上長城聳立、村落裡古跡遍布。(記者 喬地)

黃河由此劈波斬浪,開山前行,穿越晉陝!

(責編:余璐、李昉)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