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深圳市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主任王東——

用綠色低碳思維解決問題(自然之子·助力實現雙碳目標③)

本報記者  呂紹剛
2021年09月22日09:1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專家檔案

  王東,1967年出生於天津,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應對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主任,並擔任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深圳市碳排放權交易專家委員會委員等。

  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為戰略管理、區域經濟、低碳經濟等。他發表80余篇學術論文,出版多部著作,主持完成了一系列相關研究課題。

  

  金秋午后,西麗湖畔,剛剛告別暑假、迎來開學季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園,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應對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主任王東的辦公室,便在這座充滿活力的校園中。

  10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王東開始從事低碳經濟領域的相關研究。依托哈工大(深圳)的科教資源,他與團隊團結國內外科研力量,為深圳打造了應對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領域的高水平學術研究基地,並參與了深圳碳市場建設的政策設計工作。

  “事實証明,低碳發展能夠實現產業轉型,促進城市發展”

  今年54歲的王東,1992年來到深圳工作。近30年來,他的研究領域從早期的國際投資轉向如今的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

  2005年,王東來到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工作。

  2010年,在學術交流中,學者們產生了在深圳建設一座“世界級生態知識城”的想法。這就是深圳國際低碳城的由來。

  “當時,我們只是提出了一個學術課題,卻得到了深圳市和龍崗區的高度認可和大力支持,很快便進入論証階段。”王東說。

  道路兩旁的路燈,是頭頂小風扇、肩扛太陽能電池板的風光互補燈,依靠風力和太陽能照明,從而降低能耗﹔街道上裝有配套的充電設施,以滿足電動車的充電需求﹔廢棄的鋼材被做成了廣場和花園裡的各式雕塑……在深圳國際低碳城,處處體現著綠色低碳的理念。

  設計者們應用了綠色建筑、廢物回收、能源低碳等技術系統,對片區內既有建筑物及周邊環境進行改造。

  王東介紹,深圳國際低碳城本身是一個建成區,又相對比較偏遠,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比較滯后,“事實証明,低碳發展能夠實現產業轉型,促進城市發展。國際低碳城是深圳發展綠色轉型的鮮活案例,是國家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行動,更是國際認可的可復制低碳發展樣本。”

  “每個城市都要選擇一條適合自身的低碳發展之路”

  作為一名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領域的研究者,在深圳工作、生活已近30年的王東對這座城市從“深圳速度”向“深圳質量”的轉變,感受格外深刻。

  王東認為,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的不斷優化,是深圳過去10多年來在低碳發展方面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

  2013年6月啟動的深圳碳市場是全國首批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之一。王東曾帶領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的團隊,在市場機制設計、碳排放因子標准制定等方面參與了深圳碳市場的建設工作。

  作為我國7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省市之一,深圳於2012年推出了我國首部規范碳交易的地方性法規,率先在國內構建起了碳交易法律制度框架﹔在碳金融創新領域,深圳還探索了“碳債券”、私募“碳基金”等。“深圳的探索,為全國碳交易市場的建立提供了許多制度、經驗上的借鑒。”王東說。

  “如何實現‘碳中和’目標?各地還是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王東認為,“每個城市都要選擇一條適合自身的低碳發展之路。隨著時間的推移,未來,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創新領域,必將迎來巨大增長空間。還是要加大對新技術的探索力度,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過程中,為產業發展尋找更多的機會。”

  “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是一門新興學科,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撐”

  深圳市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成立於2017年,是由深圳市發改委和哈工大(深圳)合作共建的應對氣候變化決策智庫。

  “我們重點圍繞氣候變化、低碳經濟、公共政策、綠色城市、城市碳排放等領域開展研究,旨在為積極開展城市間、國際應對氣候變化交流合作,推動深圳及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重大戰略、低碳經濟轉型和產業發展作出貢獻。”王東介紹。

  2017年,哈工大(深圳)創新設立了應對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學科。王東和研究中心的團隊成員,將該學科作為人才培養體系的重點,以應對氣候變化經濟學、低碳技術經濟與產業經濟、能源經濟與金融、城市規劃與低碳發展等四大方向,積極推動學科建設,為政府、企業和科研機構輸送了大量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是一門新興學科,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撐。”王東介紹,該學科十分復雜,因此要特別注重對人才的學科交叉培養。

  “許多人認為進行經濟相關的研究需要管理學或者經濟學背景,但我們的研究生其實大部分是林業、能源、機械等專業背景的。比如研究低碳經濟需要和大數據緊密結合,我們就招了計算機專業背景的研究生。我們中心搜集了超過120萬條碳排放數據信息,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了碳排放信息數據庫。”王東說。

  “水利、能源、規劃、機電等專業都能與綠色低碳相結合。”王東表示,未來高校可以探索為不同專業開設應對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相關的選修課程,重要的是讓各種人才都學會用綠色低碳的思維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 人民日報 》( 2021年09月22日 14 版)
(責編:李楠樺、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