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江西贛州著力探索生態補償機制

清清東江水 潤澤大灣區

本報記者  鄭少忠  朱  磊
2021年12月19日05: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今年10月,“江西省贛州鄉村振興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已列入亞洲開發銀行貸款規劃2022年正選項目,用於支持贛州9個縣(區)實施鄉村振興環境綜合治理,項目估算總投資約30.19億元。

  江西贛州東江源區的霧雨、清泉、小溪等,從尋烏、安遠等地出發,經定南出江西,一路乘著惠風、伴著花香,向南、向南,匯聚到清澈的東江,行抵東莞、深圳、香港,潤澤大灣區土地,造福大灣區群眾。

  日前,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向江西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和廣東省環境監測中心下達了2020年東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水質監測結果。經評價,尋烏水興寧電站和定南水廟咀裡斷面2020年各月水質均達到Ⅲ類標准。

  2016年10月,江西、廣東兩省簽訂《東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協議》,正式開始實施東江流域生態補償試點工作。按照協議,兩省各出資1億元,設立東江流域水環境橫向補償資金,目標是以3年為期,使東江流域出境斷面水質年均值達到Ⅲ類標准。中央財政根據考核目標完成情況,確定獎勵資金。

  “從完善包括‘河湖林長制’在內的監管體系,到成立山水林田湖辦統一指揮﹔從農村污水處理,到廢棄礦山改造﹔從退漁禁捕,到整體生態修復,我們堅持以高標准推動東江源區保護。”贛州市發改委總經濟師廖少亭說。

  適逢冬雨,尋烏縣文峰鄉上甲村村民謝立新從容地打傘出門,“過去下雨,滿地都是泥,我還得翻山繞過柯樹塘,才能到村頭。現在哼幾首小曲,人就到村委會了。”

  柯樹塘曾是村裡的稀土礦區,當年因無序開採而土壤酸化,成了一片“荒漠”。一下雨,流失的水土伴著礦渣廢水下泄,嚴重影響下游水質。

  2017年,柯樹塘治理啟動:坑坑窪窪的地面變得規整起來,板結的土壤混合外地運來的紅壤,改良成為富含有機質的沃土﹔種子覆墊蓋住一處處裸露的土地,嫩綠的草芽漸漸冒出了頭……“通過整合東江橫向生態補償等資金,共投入9.55億元,修復石排、柯樹塘、涵水3個採礦區。”尋烏縣以工代賑辦公室主任謝軍說。

  由尋烏順江而下,即至定南。在龍塘鎮,村民們愜意地坐在小公園裡聊天。仔細看,這個公園別具一格:頭上是整齊的太陽能光伏板,旁邊還有幾個集裝箱。原來,這是定南專門為農村打造的“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系統”。

  “運用生物技術,太陽能發電自給運轉,讓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得起,也用得起。”設計系統的江西威典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郭鐵成說,“一個公園,可以處理7000人的生活污水。”

  環保硬舉措的落地生根,還了東江源區一泓清水。2019年12月,江西、廣東兩省簽訂第二輪生態補償協議。目前,第二輪東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試點首批項目已經全面開工。

  得益於東江流域的生態補償經驗,今年以來,贛州市生態環境局與各縣(市、區)政府大力推動建立市內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基本建立了全流域上下統一、齊抓共管水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的制度體系。截至目前,贛州市累計簽訂23份市內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涉及24個縣級考核斷面,其中章江流域6個、東江流域6個、貢江流域12個。

  綠水青山帶來的發展機遇,讓人驚喜。

  憑借生物質發電等技術,定南縣開發出一整套現代循環農業體系,僅有機肥一項便可創造上億元的產值。

  清清東江源,幽幽三百山。今年前11月,以贛州三百山為主體打造的景區旅游產業綜合收入超25億元。

  在深圳工作多年的古粵萍,回到了家鄉安遠,成為三百山景區的導游,對於護好東江源頭水有著切身的體悟。到了寒暑假,面對前來東江源的游客,她會帶著大家來到護水碑前,動容地說:“清清東江水,凝聚著老區人民的深情厚誼!”


  《 人民日報 》( 2021年12月19日 01 版)
(責編:胡永秋、楊光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