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美麗中國畫卷,我們共同描繪(2021特別報道)

2021年12月27日05:4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編者按: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步履鏗鏘。黃河保護法草案首次提請審議,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全面啟動,首批國家公園正式設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扎實推進,全民義務植樹迎來了40周年……回望來路,信心滿懷﹔展望前景,重擔在肩。讓我們走近美麗中國建設者,傾聽他們這一年描繪美麗中國畫卷時的點點滴滴。

 

  黃河水利委員會副總工程師喬西現:

  用法治守護母親河生態

  “能夠參與黃河立法是人生幸事,我願為守護母親河貢獻力量。”

  九曲黃河,浩蕩奔騰。12月20日,黃河保護法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消息傳來,千言萬語難以表達我內心的喜悅,一樁樁往事不由得涌上心頭。

  2021年,黃河保護法草案的相關工作進入倒計時。作為支撐單位,黃河水利委員會集中200多名骨干,專題調研、字字雕琢。

  一直以來,如何用法律約束黃河水資源利用都是各界聚焦的問題。作為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立法專家組組長,我組織召開了一次次專章研討會,赴沿線開展一次次調研。在寧夏青銅峽灌區,我看到沿線群眾深得黃河潤澤之利﹔在寧夏、內蒙古交界處的斷面附近,黃河水澆灌著萬頃良田。這讓我意識到:隻有“鄰居們”都科學有序取用水,上下游才能真正形成“一盤棋”。

  我曾長期參與黃河水量統一調度工作,深知維系黃河不斷流任務艱巨、責任重大。今年,黃河實現連續22年不斷流,這是一次次水量統一調度的成果。草案的相關章節中,“嚴格限制”等關鍵詞,就是在為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開藥方”。

  能夠參與黃河立法是人生幸事,我願為守護母親河貢獻力量。今后,我們將繼續做好后續立法工作,確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讓法律落實到每一滴黃河水中。

  (本報記者 王 浩採訪整理) 

 

  武夷山國家公園星村管理站常務副站長呂兆平:

  我與國家公園共同成長

  “作為一線工作人員,我的工作雖然平凡,但在日常的執法保護中,我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意義。”

  1988年從學校畢業后,我就進入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2016年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開展后,我又進入國家公園管理站,主要承擔一線的行政執法與資源保護工作。

  區別於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整合了多種保護地類型,我們不僅要承擔資源保護工作,還需協調當地居民生產生活與自然資源保護間的關系。

  在武夷山,不少村民以種茶為生,種植面積大,收益就高。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前,當地就禁止毀林種茶,但由於管理部門人力有限,村民上山毀林種茶的情況仍時有發生。國家公園設立后,打擊毀林種茶、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成了我們的主要工作。

  隨著生態保護力度加大,轄區生態環境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如今,猴子、白鷴常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區。

  更讓我驚喜的是,環境變好的同時,發展也更好了。星村管理站轄區內的桐木村,原先村民收入低,環境也不好。近年來,我們打擊毀林種茶,建立生態茶園,茶葉品質上去了,價格高了,村民的生活也變得富裕起來。

  作為一線工作人員,我的工作雖然平凡,但在日常的執法保護中,我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意義。在與國家公園共同成長的同時,我期待這片土地上山更青、水更綠,生態一天比一天好,人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足。

  (本報記者 王崟欣採訪整理)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紀力強:

  生物多樣性保護更受關注

  “我的工作就是構建並不斷完善生物多樣性整體結構樹,幫大家了解這棵大樹的枝枝葉葉,好知道怎樣保護它。”

  今年,我深刻地感受到,“生物多樣性保護”正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特別有意思的一件事是,今年有不少親戚朋友跟我說:“我終於知道你在做什麼工作了!”

  我的研究領域是生物多樣性信息學,參與編制《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多年。我和我的同事基於已有文獻和標本,對我國已知物種進行編目和研究,並以年度名錄的形式向社會公開發布。說通俗一點,我的工作就是構建並不斷完善生物多樣性整體結構樹,幫大家了解這棵大樹的枝枝葉葉,好知道怎樣保護它。

  過去,大家總會覺得我的工作非常遙遠和陌生。現在不同了,大家對我的工作越來越感興趣。近年來,《中國生物物種名錄》下載量不斷提升。前幾天我們統計了一下,2021版《中國生物物種名錄》下載量比前幾年的平均值增加了30%。

  目前,我們為超過1450家相關政府部門、研究機構、高校和企業提供服務,用戶單位數量比2020年度增長了57%。

  生物多樣性保護需要每個人的努力。作為這項工作的參與者,看著名錄一年比一年豐富,看到大家一年比一年更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我覺得非常受鼓舞。

  (本報記者 吳月輝採訪整理) 

 

  江蘇建湖九龍口鎮農業農村局林業高級工程師劉成浩:

  親手勾勒家鄉“綠化之美”

  “我覺得我不僅是在種樹,也是在見証家鄉越來越綠、越來越美的變化。”

  回望這一年,我印象最深的是九龍口濕地公園的變化——這座位於我生活的江蘇鹽城建湖縣九龍口鎮的濕地公園,不但四季美景不同,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來安家。

  我今年50歲,在家鄉種樹已有26年。2019年,在濕地公園的森林中,我和同事第一次看到一隻叫不出名字的美麗鳥兒,后來詢問專家才知道這是東方白鸛。時隔短短兩年,今年我們已經在濕地公園發現了300多隻東方白鸛。

  我覺得我不僅是在種樹,也是在見証家鄉越來越綠、越來越美的變化。九龍口是國家濕地公園,歷來是裡下河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以前我們在這裡種樹主要考慮防風、固堤、護岸等功能,近兩年,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我們的綠化也逐漸開始兼顧景觀美化的需求。

  今年3月,我們還在濕地公園河道兩邊的圩堤上種下1萬多株杉樹。當時我們專門請教了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專家——樹的間距、怎麼栽種、怎麼澆水等,處處是講究。樹越種越多、越種越美,我也希望會有更多的人來到這裡,感受“綠化之美”。

  (姚雪青 楊先鋒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1年12月27日 13 版)
(責編:趙欣悅、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