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故事④)

本報記者  劉少華
2022年01月13日09:1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2022年1月2日,在湖南省常寧市板橋鎮長沖鋪村,菜農搶抓時機採收蔬菜。
  周秀魚春攝(人民視覺)

  在黑龍江墾區七星農場,一台無人駕駛收割機在稻田內收割作業。
  新華社記者 孫曉宇攝

  圖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武鳴區甘圩鎮甘圩社區冬季田園。
  潘華清攝(人民視覺)

  “堅持系統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保護生態環境,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2021年4月召開的領導人氣候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全面系統闡釋“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的豐富內涵和核心要義,這是其中重要一點。

  “土生萬物”,土壤是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自古以來,中國的田養活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民,還將惠及未來。

  “為子孫后代計,為長遠發展謀。”這是中國人保護耕地的歷史眼光。

  

  讓每一寸耕地都成為豐收的沃土

  960多萬平方公裡土地上,每一處都有著不同的土地資源稟賦。從黑土地到黃土高坡,從高山大川到魚米之鄉,中國人民世世代代耕種於此。過去,因為一些原因,有些耕地遭到了破壞。如今,在耕地保護意識日漸覺醒之際,有關部門和廣大農民共同努力,借助科技和知識的力量,使越來越多的耕地得到了有效保護,越來越多的土地成為豐收的沃土。

  頭一次去東北的外地人,會震驚於大地泛著油光的黑。這是土地肥沃的標志。過去,民間俗語這樣形容:“抓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發芽。”

  黑龍江七星農場“萬畝大地號”是一片面積有1.4萬多畝的水稻田,這裡年產水稻近9000噸,相當於7萬人一年的口糧。2018年9月,第一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剛過,習近平總書記就深入三江平原腹地,為保護黑土地開出良方:“堅持用養結合、綜合施策,確保黑土地不減少、不退化。”

  黑土是在溫帶濕潤或半濕潤氣候草甸植被下形成的,過去,黑土地覆蓋著一層厚實的黑色腐殖質。但這些年來,東北黑土地普遍流失,每年土層會降低3毫米左右,而且顏色越來越黃、越來越硬、越來越“瘦”。

  如何保護黑土地?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已經形成了可推廣可復制的梨樹模式。秋收之后,玉米秸稈就地覆蓋,時間久了為土地蓋上一層厚“被子”,不但保持水分,培養了腐殖質,連蚯蚓都多了。再加上中國自主研發的免耕播種機,盡量減少對黑土地的傷害,一次性完成全過程,如今的梨樹,黑土地重煥生機。

  黃土高坡上,同樣開始收到生態保護的回饋。

  在陝西省榆林市米脂縣銀州街道高西溝村,老一輩都有吃不飽的記憶。這裡土地瘠薄、十年九旱。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高西溝人為填飽肚子也走過彎路。本以為“多刨一個‘坡坡’,多吃一個‘窩窩’”,卻越刨越窮。

  痛則思變。上世紀50年代,高西溝開始摸索“三三制”(田地、林地、草地各佔1/3)。高西溝的探索,解開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一道難題。

  如今,黃土坡上有鬆、柏、槐、榆、楊、檸條,還有蘋果樹、棗樹、杏樹、核桃樹……高西溝村經過幾十年綜合治理,林草覆蓋率達到70%,成為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的一個樣板。

  “人養山,山才養人。”想清楚了這個道理,曾經的“紅色沙漠”上,如今漫山遍野是綠色的果樹。

  曾被稱為“紅色沙漠”的江西贛州,近年來向水土流失宣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施蓄水保土、植樹增綠,從“向山要樹”變成“愛山護林”,“十三五”期間全市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400多平方公裡。

  贛州市定南縣白駒村村民胡壽榮感嘆,“以前斧頭伸向山,山越禿人越窮。如今種了上千畝臍橙,山綠了,日子也火了。”

  山水蝶變,折射發展理念之變。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坡耕地眾多的長江上中游,到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從“有水存不住”的西南石漠化片區,再到侵蝕溝嚴重的東北黑土區,各地大力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截至目前全國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3萬平方公裡。

  治理道道溝壑,染綠條條山梁。

  水利部監測結果顯示,我國實現水土流失面積由增到減、強度由高到低的歷史性轉變,水土流失面積由上世紀80年代的367.03萬平方公裡減少到2020年的269.27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比例下降了10個百分點。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

  2021年8月26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布。“三調”結果顯示,2019年末全國耕地19.18億畝,從全國層面看,實現了國家規劃確定的耕地保有量目標。

  越是有糧食吃,越要想到沒糧食的時候。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習近平總書記注意到一個趨勢:“過去是南糧北調,現在是北糧南調。一些地方大把的良田不種糧食,要麼建養殖場,要麼是種花卉果木,那麼糧食怎麼辦?”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看來,目前耕地減少的重要原因是 “非農化”“非糧化”。

  2021年12月25日至26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前,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專題研究“三農”工作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耕地保護要求要非常明確,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

  事實上,此前在國土調查結果公布之后,自然資源部部長、國家自然資源總督察陸昊就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根據“三調”成果,雖然我們守住了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完成了2020年18.65億畝耕地保有量任務,但形勢依然嚴峻。

  陸昊說,要充分暴露各種矛盾分歧,明確矛盾處理規則。對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耕地主要用於糧棉油糖菜等農產品生產,禁止佔用永久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在耕地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農用地方面,既要管住“非農化”,也要管住“非糧化”。

  土地荒漠化石漠化,同樣是需要嚴肅對待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

  各地因地制宜,採取了不少行動。比如在山東,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同志表示,到2021年6月,山東省沙化和荒漠化涉及13市79個縣(市、區),根據荒漠化和沙化監測初步成果,山東省沙化土地較上一個監測期減少了7.4萬公頃,荒漠化土地減少了22.4萬公頃。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擴展態勢,荒漠化、沙化、石漠化土地面積以年均2424平方公裡、1980平方公裡、3860平方公裡的速度持續縮減,沙區和岩溶地區生態狀況整體好轉,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易卜拉欣·蒂奧表示,中國是“土地修護方面極其先進的國家之一”,“我到過中國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還有一些石漠化的地區,親眼見証了中國在這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他說,中國在這方面有著很多很好的經驗案例。另外,中國還有先進科學技術可以與世界其他國家分享交流。

  堅決打好淨土保衛戰

  生活在一方淨土上,是這片土地上所有人民的共同期盼。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土壤污染防治。2016 年5 月,國務院發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淨土保衛戰取得積極成效。

  2018年,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啟動。

  來自各地的實踐,為我們打好淨土保衛戰,提供了非常多思路。

  比如在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對耕地利用造成影響。近年來,華北地區通過節水、農業結構調整等措施壓減地下水超採。

  河北省曲周縣地處華北平原,屬於地下水超採區。近年來,曲周縣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全縣10個鄉鎮設立11個節水小麥示范方,引進17個抗旱節水小麥品種。近些年,該縣推廣節水小麥9.2萬畝,壓減地下水開採400萬立方米。

  比如過去農藥包裝廢棄物是重要污染源,最近幾年多個省份新招頻出應對。

  最近3年來,黑龍江省認真實施《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管理辦法》,在前兩年開展試點探索基礎上,2021年工作再加力、措施再加強。全省已建立農藥包裝廢棄物縣級儲運站139個、村屯回收點8269個、農藥門店回收點5179個,已回收農藥包裝廢棄物 5321噸、回收率達到84%。3年時間裡,黑龍江財政累計投入回收處理專項獎補資金3000萬元,帶動市縣級財政投入8700余萬元,有力推動了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治理工作全面開展。

  2021年初,湖北省農業農村廳發布《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試點工作方案》,明確將在武漢市新洲區和仙桃市、潛江市等10個縣市區開展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試點,統一回收農藥包裝廢棄物並集中無害化處理。

  從國家層面來看,這幾年做了非常多的基礎性工作。

  2021年8月,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表示,在推進淨土保衛戰方面,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我們完成了全國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基本摸清了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的底數,按計劃完成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分類管控任務。“這個任務量是非常大的,土壤污染風險得到基本管控,初步遏制住了土壤污染加重的趨勢。”

  生態環境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3%以上,土壤污染風險得到基本管控。

  面對未來,黃潤秋表示,下一步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減污”工作就是降低污染物排放,可以進一步拓展為九個字——“提氣、增水、固土、防風險”。

  “固土,就是要鞏固和拓展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果,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黃潤秋說。

(責編:李楠樺、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