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用系統思維看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

2022年05月21日09:41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5月16日,江西省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第二次信息公示由江西省人民政府發布。省內外專家學者紛紛從不同維度踴躍建言獻策,體現出對此項工程的關注和對歷史、對生態、對社會的高度負責和為民情懷。

本文嘗試從宏觀層面用五大思維思考分析並分享個人對於此項工程建設的一點看法。

堅持戰略思維,全面了解此項工程的背景意義。近年來,隨著長江上游三峽大壩等控制性工程相繼建成,長江、鄱陽湖的江湖關系發生重大變化,長江干流同流量水位降低,對鄱陽湖的頂托作用減弱,鄱陽湖秋冬季枯水頻現並呈常態化, 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不足, 矛盾日益突出,嚴重影響居民用水需求,嚴重影響鄱陽湖生態和民生,嚴重影響環湖周圍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形成供求兩端結構性巨大矛盾。未來,長江中上游水文情勢變化將長期存在,江湖關系變化將進一步加劇,鄱陽湖生態功能將面臨更為復雜嚴峻的考驗。

民生是最大的福祉,事關群眾切身利益和社會和諧穩定,也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要想經濟社會穩健發展,就必須要改善民生。鄱陽湖區的水資源是經濟社會的重要保障,湖區用展鄱陽湖流域總量 15.9%的水資源量,承載了江西省27.6%的人口總量、23.9%的耕地面積、30.9%的糧食產量和 38.2%的地區生產總產值。建設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從戰略高度和全局來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有助於緩解以上突出矛盾,促進生態環境良性循環,促進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有利於滿足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升需求。此工程定位為“百年工程”,能夠系統治理改善鄱陽湖秋冬季枯水位現狀、持續加快生態環境治理與修復、有效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經過多年的反復論証,鄱陽湖水利樞紐建設已經迫在眉睫。

堅持創新思維,深刻把握此項工程的建設理念。立足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每一次面對新問題的探索創新其實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任何過往經驗可以借鑒。如今我們面對問題,要解決發展中遇到的矛盾,破解發展難題,離不開創新思維指導下的創新實踐。這就要求我們具備破除迷信、超越過時陳規,善於因時制宜、知難而進、開拓創新的思維方式和實踐方法。因此,我們必須要突破既有經驗的局限,打破常規,在前人理論和實踐基礎上尋找超越的思想活動方法。

鄱陽湖水利樞紐建設的基本理念是:建閘不建壩﹔調枯不控洪﹔攔水不發電﹔建管不調度﹔江湖兩利、動態調控。即每年汛期4-8月份,閘門全開,江湖連通﹔9月至次年3月為工程調控期,通過閘門調控,對湖區水位進行調節,實現汛末洪水資源化利用,緩解湖區水位下降過快及水位過低而引發的一系列水安全問題。這一理念既是對以往思維定勢上的創新,也是對過往實踐探索上的改進,既能夠有效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也能夠平衡各利益攸關方的關切。

堅持辯証思維,綜合權衡此項工程的得失利弊。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們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還要善於抓住矛盾關鍵、找准重點、洞察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作為一項大的“百年工程”甚至是“千年工程”,跟其它重大項目一樣, 得失利弊兼備,這就要求我們站得高、看得遠、想得透、做得細,認真分析整體與局部、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短期需求和長遠利益之間的關系,權衡好整個工程的得失利弊。

根據征求意見稿顯示,功能定位上,鄱陽湖水利樞紐是一項基於生態水文學原理的水利工程。 經多次優化調整,依據濕地生態、水生生態、水環境,以及湖區灌溉、供水、航運等的水位需求,實施調枯不控洪的調度方案,對湖區生態環境保護的利弊兼而有之。短期來看,工程施工將佔壓部分濕地,帶來一定生物量損失。將產生廢水、廢氣、噪聲等影響。

長期來看,據測算,有利方面主要表現在:工程建設運行后,將通過調整江湖關系,有效緩解枯水問題持續惡化導致的未來情景下湖區水文節律不利演變的趨勢,9月到次年3月的湖泊水位過程和水量基本恢復到2003年前水平,湖區水資源承載力提高,其中,9-11月,湖區地表水水質有一定改善,環湖強富水區地下水位得到恢復。恢復后的水文節律,減緩了現狀9-11月湖區退水過快的問題,洲灘濕地在9-11月的出露規律接近2003年前的平均水平,有利於鄱陽湖濕地植被生長發育,進而將增加平水年和枯水年情景下湖區越冬候鳥的棲息地面積,延長候鳥對棲息地的有效利用時間。加之工程帶來明顯的供水、灌溉、航運、漁業、拉動就業等顯性和隱性的社會經濟價值,總體上來看,明顯呈現出利遠遠大於弊的狀態。

堅持法治思維,科學謀劃此項工程的推進過程。依法治國是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戰略舉措。 用法治思維推動工作是確保程序合法的內在要求。 我們要以法治方式建設工程、推動發展、化解矛盾、 維護穩定,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據了解,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是國務院批復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長江流域綜合規劃》中列入的重大工程,是統籌解決鄱陽湖枯水期水安全問題的綜合性骨干工程。工程從2009年開始研究,歷時13年,國家發改委、水利部等有關部委牽頭組織了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等方面的專家對十多個專題進行了前期論証。此前也多次依照相關法律和規定征求有關各方的意見和建議。

接下來,隨著工程的推進,還會加強立法,完善制度設計,對鄱陽湖濕地生態、鳥類、 水生動物等的有效保護與管理,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科學規劃湖內自然保護區,通過立法對現有保護區進行科學整合,成立統一的管理機構。統籌湖泊管理,形成與樞紐工程協同保護的新機制。

堅持底線思維,有效規避此項工程的潛在風險。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要想真正造福於民,須認真計算風險,估算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防范和化解潛在的突出矛盾。要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尊重大自然規律、尊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制定科學合理的建設方案,做好各類應急預案,堅持落實落細、循序漸進,不急於冒進,不搞簡單化、一刀切。

根據征求意見稿顯示,此項工程建設開工前,已開展長時間、多輪次、大范圍論証和研判。江西省多次組織國內權威院士專家和科研機構,從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兩方面開展詳細方案比選,緊密結合“江湖關系”“鄱陽湖水質變化”“候鳥生存環境”“江豚棲息地” 等社會關切,秉承“江湖兩利”“流域一體”“調控不控洪”全新理念和思維,深入研究、科學論証、廣納意見,優化調整工程定位、功能。制定了調控期採用體現豐平枯年際變化的調度方案,由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調度的方案, 恢復鄱陽湖水文節律和自然生態的方案,以確保有效規避系統性潛在風險,促進鄱陽湖生態環境保護,切實造福湖區人民。

總體上來看,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是科學合理、尊重規律、順應民意、利大於弊的,我們需要在接下來的工作中,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智慧、匯聚力量,進一步同頻共振、同題共答、同向同行,將好事辦好,將實事做實,讓這個“百年工程”,持續不斷的造福於子孫后代。(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 張富成)

(責編:楊曦、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