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已完成造林綠化100.8萬畝,小動物有了更多棲息空間和遷徙通道——
“讓通州的兔子能一路跑到延慶去”
照片說明: |
近日,記者乘車沿北京市北六環路向西北方向行進,駛入京禮(北京—崇禮)高速公路。
綿延在高速路兩旁的,是一片片翠綠的樹林,將平地與遠山連在一起。溫熱的風吹進車窗,帶著植物的清香。
這些樹,是京禮高速綠色通道的建設成果,也是北京市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中的一部分。據北京市園林綠化局二級巡視員王小平介紹,通過該工程,在過去5年時間裡,北京市將大尺度森林建設和見縫插“綠”相結合,構建起綠色生態網絡,提升生物多樣性,小動物也有了更多棲息空間和遷徙通道。“我們要做到,讓通州的兔子能一路跑到延慶去!”王小平說。
小動物有了更多棲息空間和遷徙通道
種樹造林,豐富了城市裡的生物多樣性。
充分考慮野生動物的生存需求,是北京市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的一大特點。樹多了,原本的“生態孤島”被貫通起來,逐步串成“綠廊”、織成“綠網”,讓小動物有了更多棲息空間和遷徙通道。從東邊的通州,到北邊的昌平、延慶,再到西邊的石景山、南邊的大興,野生動物都有著充足的活動空間。
這兩年,昌平區流村鎮新建村村民焦石經常在京禮高速路旁的樹林裡看見各種小鳥、刺猬、鬆鼠和兔子。“還有從后邊山上跑下來的野雞和狍子,一些好多年沒見過的動物,都重新見著了。”
為什麼小動物們願意前來?
“我們種植的樹種,都經過了精心挑選、布局。”北京市昌平區園林綠化局生態建設科科長孫華彬指著京禮高速兩側高矮、色彩不同的樹,一一向記者介紹,這邊是白皮鬆、元寶楓,那邊是國槐、欒樹。“我們還特別種植了很多食源樹種,像海棠、山桃、紅葉李等,專門為了方便鳥類、昆虫和各種野生動物取食。豐富的樹種,一方面保証了四季美觀,春夏見綠、秋冬出彩,另一方面也吸引了更多動物定居。”
在溫榆河公園示范區東園的望山閣附近,種著一大片混交林。這是特別為方便野生動物活動而設置的緩沖區。此處沒有人造景觀,盡力減少游客的干擾,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將人類活動區與自然留野區隔離開,為野生動物提供了一處靜謐的棲息地。
細心的人走到溫榆河公園西園碼頭附近的保育區,則會發現一些看似隨意堆放的枯枝雜草。實際上,這些是人造灌木叢,作用相當於為野生動物們搭建的“安置房”,可供刺猬、野兔等小動物遮風擋雨。
像這樣的人造灌木叢,在北京市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中,共營建了2200處。此外,還有生物多樣性保育小區295處、小微濕地491處,設置人工鳥巢5027個、昆虫旅館1338處,配植食源蜜源性植物120萬余株。正如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生態保護修復處處長王金增所說:“當前,北京的綠化建設不僅在考慮景觀和綠化效益,也更加重視提高生物多樣性,更加聚焦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過去5年,北京市新增城市綠地3966公頃,相當於6個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面積。新建城市森林56處,休閑公園181處,建設口袋公園、小微綠地460余處。平原地區萬畝以上的綠色空間達40處,千畝以上綠色空間達290處,實施淺山生態修復46.4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已提高到44.6%。
《北京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顯示,北京市擁有陸生野生動物596種,野生鳥類超過500種,超過全國鳥種數量三分之一。如今的北京,已成為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
“我們老街坊的綠色空間更大了!”
種樹造林,實實在在改善了北京的自然環境。
北京的西北方向多山,地處山間平原地帶的村鎮則容易受到風沙侵襲。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北京的林木覆蓋率僅為1.3%。那時,昌平南口屬於五大風沙危害區之一。京禮高速穿過的昌平區流村鎮,正位於該片區域。
“以前我們這兒年年都刮大風。風一刮,公路上就是厚厚的一層土。”焦石記得,幾年前,靠近高速路邊都是沙石地,還有許多私搭亂建的小廠房和日夜開工的煤場。“煤渣粉塵落到哪,哪就是黑乎乎一片。家裡洗的衣服,都不拿到院子裡晾。公路下,也到處是隨地扔著的垃圾袋,環境十分臟亂。”
同樣曾飽受環境問題困擾的,還有北京市朝陽區孫河鄉沙子營村。
因靠近溫榆河和清河,過去,這裡的不少村民以採砂為生。村中遍布著砂石廠、廢品回收站和廢機油回收點,洗砂機、碎石機整日轟鳴,空氣裡都飄浮著石粉。
而要徹底解決此類問題,就得大面積增“綠”,讓森林走進城市。
2012年至2017年,北京市通過第一輪平原地區百萬畝造林工程,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從14.85%提到了26.8%,結束了“有城無林”的生態狀況。2018年,北京市繼續啟動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截至今年6月底,已完成造林綠化面積100.8萬畝,並將於年底圓滿收官。
兩輪造林,有相同也有不同。
王小平說:“第一輪百萬畝造林時,主要是夯基礎、增綠量,營造片林比較多,土壤條件較好,也更容易成活。而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落實新版城市總體規劃,要對照規劃空間精准落圖、精細化實施,增綠空間常常需要一點點兒‘摳’,哪裡騰出了地塊,我們就緊跟著做綠化。”
京禮高速沿線和沙子營村的綠化改造,都是在先騰退、再種樹的過程中完成的。
“騰退的工作比種樹還要花功夫。”孫華彬告訴記者,近年來,昌平區逐步清退大批煤場,將地塊用於綠化。但因為常年堆放煤炭,煤場的土地並不適合直接種樹。“要進行生態修復,首先得平整土地,將煤渣殘塊全部清理干淨,再從別處回填一米多厚的好土,同時增施有機質,讓土壤從貧瘠變肥沃。”
到2019年春天,京禮高速昌平段沿線地區,共拆除騰退地塊1136畝、土地流轉2466畝,以供種樹。緊接著,從該年3月中旬到4月底,在高速公路旁的平原地區兩側各100米范圍內,以及山地第一層山脊線可視區范圍內,有27萬株喬灌木被種下。
如今,從空中俯瞰,這段全長共計30.2公裡的綠色通道,已然是一片綠色的海洋。人工造林與山裡的天然林渾然相接,野花在草地上綻放,小鳥在枝頭間穿梭。行車而過的人或許會以為,這裡本就是一大片風景秀麗的郊野公園。
路上的風景美了,周圍村鎮的環境也改善了。焦石自豪地告訴記者:“自從種了樹,我們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從前流的黑泥水都變成了清澈的山泉水。現在每年春天,還有不少游客專門坐車來這裡玩水呢!”
再看溫榆河畔,從2017年開始,沙子營村30余家砂石廠全部關停,村庄逐步拆遷。原地興建的溫榆河公園,總規劃面積達30平方公裡,成為城中的一塊“綠肺”。
“我家原來的位置,已經修成了公園步道。”在沙子營村曾居住了十五六年的孫明華,前幾年同鄰居們一起,搬進了距村子不遠的新房。2020年秋天,約2平方公裡溫榆河公園示范區率先落成開園后,孫明華最喜歡約上老伙伴兒們,結伴到這裡健步走。
村中原先種植的老槐樹被保留下來,與新種的小樹交織錯落。先前因採砂而造成的坑地,被改造成了碧波蕩漾的景觀湖,岸邊已長起連片的蘆葦。村民拆遷時留下的建筑垃圾、砂石瓦礫,也被充分再利用,變成了鋪就公園道路的透水磚。
“有樹、有花、有水,瞧這大公園多漂亮!”在得知今年9月,溫榆河公園一期規劃的其他區域即將開園,年底,二期項目將陸續開工建設后,孫明華更高興了,“以后,我們老街坊的綠色空間更大了!”
“綠崗就業讓我家的日子更幸福了!”
種樹造林,更是綠色惠民理念的生動實踐。
京禮高速旁的綠色通道建成了,后續需要定期對樹木進行養護。這給周邊村鎮居民帶來了“綠崗就業”的機會。
去年3月,焦石從農民變成了一名樹木養護工。“我家承包了幾畝地,種些草莓、桃子之類的水果,收入來源主要靠這個。去年,村裡推薦了綠崗就業的工作,我感覺薪資福利都不錯,就去應聘了。”
一個月4000元左右的工資,再加上較為靈活的工作時間,讓焦石對這份新工作很滿意。“最重要的是,我平常負責養護的樹木范圍,就是家附近這一塊兒,大概有七八十畝。每天早晨出門就上班,特別方便。中午還能回家吃飯,自家地裡有事兒的時候,也能隨時請假回去照看。”
夏天氣溫高、雨水多,此前一個多月,焦石的主要職責是打野草,防止雜草搶營養。其他時節,養護樹木的工作還包括日常巡護、灌溉、防虫、枝干修整、補植補造等。每項工作都有專門的技術員來定期做培訓指導。焦石笑呵呵地告訴記者:“能守在家門口干活,收入也增加了,還學到不少樹木養護的技術知識,綠崗就業讓我家的日子更幸福了!”
和焦石一樣得益於綠崗就業的本地農民還有很多。數據顯示,北京市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通過綠崗就業帶動居民增收,在造林綠化建設、平原生態林養護等重點林業建設管護項目共吸納就業7.59萬人,其中本地農民達6.57萬人。
對更多普通市民來說,種樹帶來的綠色福祉,主要體現在“推開窗就能看見綠色,走出門就有運動場地”的日常生活裡,人與自然更親近了。
溫榆河公園就經常舉辦各類活動,將文化、休閑、體育活動融入自然。今夏,公園推出槳板瑜伽、陸地沖浪等潮流運動項目,吸引了眾多熱衷戶外活動的年輕人參與。“露營、教育、運動、潮玩、音樂5大主題,將公園打造成了北京市最大的戶外文化旅游先鋒地。”溫榆河公園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副經理欒鳴說,開園至今,溫榆河公園示范區已連續兩年榮登北京市網紅打卡地自然景區類榜單,還成為“朝陽區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大課堂實踐基地”,成功舉辦了“麥田音樂節”“溫榆歡樂冰雪季”“斯巴達勇士賽”等各類文化體育活動150余場。
“首都園林綠化讓森林、綠地、濕地等綠色空間與居民生產、生活空間進一步融合。”王小平介紹,結合百萬畝造林建設的公園,充分考慮了市民休憩、健身、教育需求,推動健身步道、森林步道等建設,配套做好大眾健身、科普展示等服務設施,提升了百姓的綠色獲得感。去年,有超過4億人次的北京市民來到公園綠地,享受綠色生活環境。
當微風拂過林海,人們已經看到,美麗北京交上了一份成績優異的“生態答卷”。以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取得的成果為新起點,北京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前景令人期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