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黨的十八大以來——

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

本報記者  劉  毅
2022年09月16日08:4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中共中央宣傳部9月15日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介紹了“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有關情況。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從思想、法律、體制、組織、作風上全面發力,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

  “華北明珠”白洋澱,故宮上空璀璨的星軌,北京PM2.5數據變化趨勢圖,已成為市中心綠地的上海桃浦工業園區……

  新聞發布會上,黃潤秋陸續向大家展示了一組圖片,用翔實的數據、顯著的變化,生動形象地反映了我國在大氣、水、土壤、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執法等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

  中國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走出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黃潤秋從6個方面做了分析和介紹。

  從思想引領來看,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大力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創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從戰略部署來看,我們把“美麗中國”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把“綠色”納入新發展理念,把“污染防治”納入三大攻堅戰。生態文明建設的謀篇布局更加完善、更加系統,也更加成熟。

  從改革舉措來看,我國改革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管理體制,建立和實施了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生態文明目標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河湖長制、生態保護紅線、排污許可、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一系列制度。這十年間,制修訂了30余部相關法律法規,越織越密的制度體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從生態環境質量來看,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了34.8%,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斷面比例達到了84.9%。土壤污染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實施禁止洋垃圾入境,實現了固體廢物“零進口”的目標。另外,自然保護地面積佔全國陸域國土面積達到18%,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野外種群得到了很好恢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景生動展現。

  從綠色低碳來看,這十年,全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佔比從68.5%下降到了56%。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都穩居世界第一。去年我國上線了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綠色越來越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從國際影響來看,我國為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的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作出歷史性貢獻。我國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去年,在昆明召開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一階段會議,發布《昆明宣言》。積極推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污染防治攻堅戰各項階段性目標任務全面圓滿超額完成

  黃潤秋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其中一個標志性舉措就是部署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污染防治攻堅戰各項階段性目標任務全面圓滿超額完成,生態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

  “這些年,我們身邊的藍天白雲漸成常態、綠水青山隨處可見,老百姓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都顯著增強。根據國家統計局去年的調查統計,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超過了90%。”黃潤秋表示,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的成效可以用三大變化來概括:

  空氣質量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全國PM2.5平均濃度從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到了2020年的33微克/立方米,去年進一步降到了30微克/立方米,歷史性達到了世衛組織第一階段過渡值。另外,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去年達到87.5%,比2015年增長了6.3個百分點,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最快的國家。根據美國彭博新聞社的報道,2013年到2020年這7年,中國空氣質量改善的幅度,相當於美國《清潔空氣法案》啟動實施以來30多年的改善幅度。

  水環境質量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這十年,我國地表水Ⅰ—Ⅲ類優良水體斷面比例提升了23.3個百分點,達到84.9%,已經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地級及以上城市的黑臭水體基本消除,人民群眾的飲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土壤環境質量發生了基礎性的變化。我國出台第一部土壤污染防治的基礎性法律土壤污染防治法,開展全國農用地和建設用地的土壤污染詳查,實施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土壤污染加重的趨勢得到了有效遏制。

  黃潤秋說:“去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了《關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十四五’我們仍然要保持力度、延展深度、拓展廣度,用更高的標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這十年立法力度最大、制度出台最密集、監管執法尺度最嚴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學指引下,這十年,我國生態環境法律和制度建設進入了立法力度最大、制度出台最密集、監管執法尺度最嚴的時期。”黃潤秋表示。

  這十年是立法力度最大的十年。我國生態環境立法實現了從量到質的全面提升。作為生態環境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環境保護法經過全面修訂,於2015年生效實施,確立了按日連續處罰、查封扣押、移送行政拘留等制度,被稱作史上最嚴的環境保護法。全國人大常委會制修訂25部生態環境相關的法律,涵蓋了大氣、水、土壤、固廢、噪聲等污染防治領域,以及長江、濕地、黑土地等重要生態系統和要素。生態環境領域現行法律達到30余部,初步形成了覆蓋全面、務實管用、嚴格嚴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

  這十年是生態文明制度出台最密集的十年。2015年,黨中央、國務院出台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之后,一系列創新性制度陸續出台,比如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環保垂改、排污許可制度等。“四梁八柱”性質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特別是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黃潤秋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黨和國家重大體制創新和重大改革舉措。這一制度的建立和實施,推動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落地,壓實了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解決了一大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促進了經濟高質量發展,也成為檢驗廣大領導干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擔當的試金石。兩輪督察公開曝光了262個典型案例,受理轉辦的群眾生態環境信訪舉報28.7萬件,已辦結或者階段辦結了28.6萬件,第一輪督察共問責1.8萬人,取得了很好的政治效果、經濟效果、環境效果和社會效果。

  這十年是監管執法尺度最嚴、法律制度實施效果最顯著的十年。2021年全國環境行政處罰案件數量,是新環保法實施前的1.6倍。2013—2021年,人民法院審理的以污染環境罪定罪的案件年均超過2000件,而2013年之前每年隻有幾十件甚至一二十件。2015年新環保法實施以來,已處理按日連續處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移送行政拘留和涉嫌環境污染犯罪等五類案件共計17萬多件。


  《 人民日報 》( 2022年09月16日 06 版)
(責編:楊曦、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