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水更清魚歡暢——長江上游珍稀魚類保護記
新華社重慶2月18日電 題:讓水更清魚歡暢——長江上游珍稀魚類保護記
新華社記者張桂林、周文沖、林碧鋒
“這兩年江裡的魚多了、大了,過去難得一見的魚種,也經常能監測到。”長江重慶江津段護魚員劉鴻站在船尾,望著煙波浩渺的長江,不時有魚兒躍出水面。
長江上游是長江鱘、胭脂魚、岩原鯉等珍稀、特有魚類的卵苗孕育所和種質資源基因庫。但一段時期裡,受污水亂排、過度捕撈、挖砂採石等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的影響,珍稀、特有魚類一度面臨生存危機。近幾年來,隨著長江流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深入推進,長江上游水域生態環境大幅改善,魚類資源總量加快恢復,越來越多珍稀、特有魚類再現江裡。
水漸清河漸暢,又見珍稀魚類身影
“在去年開展的專項監測中,我們幾乎每天都能捕到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岩原鯉。可前幾年,一年都打不上來一條。”從2005年起,西南大學漁業資源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姚維志及其科研團隊,一直在跟蹤監測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魚類資源。
對比一條科研漁船一天的漁獲量,是科研團隊調查魚類資源變化的重要手段。姚維志說,自2016年長江大保護開啟以來,長江上游魚類資源總量明顯恢復,種群結構得到改善,珍稀、特有魚類出現頻率也有所增加。去年,科研團隊還在長江丁家沱魚類產卵場發現33尾長江鱘。
工作人員在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魚洞生態觀測點記錄監測情況(2022年1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林碧鋒 攝
在長江上游支流赤水河,也頻現珍稀、特有魚類的身影。走進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魚洞生態觀測點,“天天水清,年年有魚”的標語格外醒目,工作人員姚明昌忙著記錄監測情況。2022年初,魚洞生態觀測點監測到昆明裂腹魚、四川裂腹魚、寬唇華纓魚、貝氏高原鰍4種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暢游產卵。
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雲南管護局副局長賈仕鵬說,赤水河流域雲南段監測到魚的種類,從2020年的36種恢復到目前的42種。其中,昆明裂腹魚、雲南光唇魚等指示性物種及優勢種種群的年齡日趨優化,性成熟年齡魚類在漁獲物中的比例增加﹔監測漁獲物中對環境壓力敏感的中大型魚類數量及佔比大幅增加,“這說明,赤水河雲南段的魚類生物多樣性恢復呈現出良好趨勢”。
珍稀、特有魚類的回歸,離不開長江上游沿江各地對魚類生境的保護修復。2020年以來,昭通市全面拆除了赤水河雲南段的17座小水電站的水壩,恢復了河流連通性,魚兒洄游通道更加順暢。
對珍稀魚類產卵場威脅較大的非法碼頭、非法採砂,也被納入整治重點。重慶市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王維說,近幾年,保護區重慶段常態化開展清船、清網、清江、清岸等工作,及時遏制污水亂排、岸線亂佔、河道亂建等違法違規苗頭,持續保持整治成果。
經過多年來持續不斷的治理和修復,如今,長江上游逐漸呈現出一片鳥飛魚躍、岸綠景美的景象。
禁漁護魚,魚兒有了安全的家
鴻鵠護魚志願隊隊長劉鴻(右)帶領隊員在長江重慶江津段巡護(2022年9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
在長江邊長大的劉鴻,如今又回到了長江上。不過,他的身份已經由“打魚人”、古建筑維修商變為“護魚人”。
2023年2月7日,鴻鵠護魚志願隊隊員在長江重慶江津段巡護(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
2014年,在當地政府支持下,劉鴻組建了鴻鵠護魚志願隊,帶領幾十名漁民和志願者,在家鄉重慶江津的長江沿線義務巡查,協助執法部門制止非法捕魚行為。“護魚志願隊成立前那幾年,不法分子電魚猖獗,漁民經常一天捕不到幾斤魚。”劉鴻說。
雲南省昭通市綏江縣開展禁漁巡邏行動(2020年12月31日攝)。新華社發
過度捕撈曾是危及長江魚類生存的重要因素。為此,早在2017年赤水河流域就率先開啟禁漁模式。2020年1月起,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一年后,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全面啟動。上游地區監管部門大力整治偷捕行為,沿江漁民紛紛退捕上岸,珍稀魚類有了更加安全的家園。
在長江重慶江津段,鴻鵠護魚志願隊的退捕漁民發揮熟悉魚情、駕船技術嫻熟的優勢,負責水域巡護和夜間巡護,當地監管部門則在江岸安裝了25台視頻監控設備,基本實現“人防技防同步”。在重慶市永川區朱沱鎮,由長江航運公安、農業綜合行政執法、自然保護區聯合設立警務室、執法站和巡護站,進行常態化聯合監管,電魚、偷捕等違法犯罪行為得到有效遏制。在赤水河主要干支流,禁漁護魚也實現了網格化管理。
這是重慶中壩島風光(2020年1月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長江入渝第一島中壩島的不少居民世代以打魚為生。如今,島上漁民全部完成退捕轉產。退捕漁民趙良露在島上種植甘蔗,還做起運輸生意,年收入近6萬元。去年5月,中壩島還建立了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川渝司法協作生態保護基地。跨省聯合治理機制,讓昔日偷捕嚴重的交界水域,成為珍稀魚類的“避風港”。
沿江群眾的生態意識和法治觀念也不斷提高。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雲南管護局鎮雄管護站站長申睿說,“十年禁漁”啟動以來,管護站著力強化禁漁禁捕宣傳,聯合公安、農業農村、市場監管部門在赤水河兩岸14個鄉鎮發放“十年禁捕”告知書、張貼禁漁通告等宣傳資料20萬余份。42歲的鎮雄縣花朗鄉倉上村村民馬幫輝說,村裡制定了村規民約保護赤水河,現在禁漁護魚已成為群眾的自覺行為。
育魚增殖,讓更多珍稀魚類新生
盡管保護力度不斷加大,但目前長江上游一些珍稀、特有魚類現存種群數量仍然有限,部分魚類僅靠自然繁衍很難實現種群延續和擴大。對此,沿江政府部門聯合高校院所、龍頭企業等開展珍稀、特有魚類人工繁殖,同時持續加大珍稀魚類增殖放流力度,助力它們實現新生。
這是三峽庫區珍稀魚類馴養基地(2022年2月2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位於三峽庫區的重慶市萬州區水產研究所,在20世紀70年代就成功實現胭脂魚的人工繁殖,經過多年的科研實踐,已建成胭脂魚國家級原種場。10年來,這個研究所累計向三峽庫區投放珍稀魚苗7000多萬尾。目前,萬州區水產研究所儲備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江鱘親本100多條,正在加強攻關,進一步提升長江鱘人工繁殖能力水平,助力其種群恢復。
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雲南段增殖放流活動在雲南省水富市舉行(2021年4月23日攝)。新華社發
“增殖放流可以補充和恢復魚類資源的群體數量,改善魚類種群結構,同時也能提升生物多樣性水平。”賈仕鵬介紹,自2019年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雲南管護局成立以來,有針對性地制定保護區增殖放流計劃,投放長江鱘、胭脂魚、金沙鱸鯉等國家一、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的魚苗30.89萬尾,投放中華倒刺鲃、昆明裂腹魚、雲南光唇魚等魚苗96.97萬尾。
這是2023年2月7日在長江重慶江津段岸邊拍攝的人工魚巢。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
在魚類產卵期,沿江各地還通過建設人工魚巢,為魚類提供繁殖、生長、索餌等場所,助力魚類資源恢復。2021年、2022年,管理部門分別在雲南水富市向家壩庫區邵女坪段建設人工魚巢6000平方米和7000平方米。監測結果顯示,2021年人工魚巢實際產卵量在1.5億粒以上,2022年產卵量在1.7億粒以上,產卵量及出膜率上升,有效改善野生魚類種群結構和數量。今年,水富市已開始實施第三批人工魚巢搭建。
經過持續清水、護魚和育魚,部分珍稀魚類種群的恢復逐漸迎來曙光。在長江重慶江津三拋河江段,過去被挖砂採石破壞的河岸,通過近幾年的休養生息,自然修復成效明顯。“隨著生態環境好轉和水文條件改善,今后這裡有可能成為長江鱘等珍稀魚類的野外產卵場,我們將持續觀察,做好准備,等待繁殖群體的歸來。”姚維志說。
海報設計:卓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