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要久久為功
水土保持是江河保護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今年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為新時代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各地正多措並舉,精准發力,積極探索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新方法,加快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
水土保持方法要務求實效。治理水土流失,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中華民族長遠福祉,其成效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連,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各地各部門要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保護為要,堅持問題導向、保障民生,堅持系統治理、綜合施策,堅持改革創新、激發活力,准確把握水土流失的“防”與“治”,創新方式方法,與鄉村振興戰略緊密銜接,強化生產建設項目監管,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更好地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水土治理模式要因地制宜。目前,亟待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積集中分布在黃土高原、長江上游地區、東北黑土區以及部分廢棄礦山等特殊地區,理應堅持因地制宜,通過分區施策推進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實現綜合治理。比如,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可結合其他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如蓄水攔沙、修復植被等,形成完整的防護體系,以達到改善生態環境、發展農村經濟的目的﹔治理廢棄稀土礦山,可根據礦區水土流失產生的原因及程度,劃分不同功能的治理分區,採取相應的工程措施進行防護,促進生活、生產和生態空間和諧共生﹔等等。與此同時,要健全水土保持規劃體系,加強目標責任考核,加快構建更為完備的監測體系,大力推動水土保持科技創新。
水土保持工作要久久為功。要深刻認識到,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生命共同體。水潤林、林固土、土保田、田養人,保持水土關乎糧食安全、特色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各方面,水土保持工作不是一個單位(部門)的工作,也不是某個地區的工作,需要通過多渠道、全方位宣傳,增強全民水土保持觀念和意識,營造全社會保護水土資源、自覺防治水土流失的良好氛圍。
各地應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著力解決水土保持領域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充分發揮水土保持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探索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現生態產業化,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