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時間如何確定?(把自然講給你聽)
入伏、伏天進程與氣象學中的入夏、高溫進程不是一套標准。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
7月11日,今年的三伏天正式開啟。你知道嗎?每年的伏天不僅天數不固定,入伏開始的日期也不一樣。
民間諺語雲:“夏至三庚數頭伏”。然而,民間的入伏、伏天進程與氣象學中的入夏、高溫進程不是一套標准。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按陽歷計算則出現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時間上不分地域“一刀切”。而氣象學意義上的入夏是指連續5天日平均氣溫穩定上升到22攝氏度以上作為夏季開始,從全國來看,符合條件的地區往往是自南向北逐步入夏。
據中國氣象局統計,今年我國首次區域性高溫天氣過程較常年偏早了16天。俗話說:“熱在三伏”。三伏天往往會很熱,這是因為入伏后,地表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不斷累積,因此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氣溫升高,大氣環流也發生著變化,主要是副熱帶高壓自南向北擺動帶來的變化。今年6月18日前后,南方進入梅雨期,副熱帶高壓相對穩定,造成我國南方強降雨頻繁。北方受高空冷渦影響,散發性的過程性雷雨天氣也頻繁出現。
北方地區入伏和南方地區入伏都很熱,但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北方的熱是干熱,過程性雷雨天氣多﹔南方是悶熱,伴隨著連陰雨的梅雨天氣。
以今年6月以來的華北、黃淮地區高溫天氣為例,表現為氣溫極高,太陽輻射強,空氣濕度小,為典型的干熱型高溫天氣。這與大陸暖脊控制下的大陸變性高壓有關。內陸和西北地區由於地處亞洲腹地,四周環繞的巨大山脈阻擋了印度洋、大西洋的暖濕氣流,當其上空受大陸暖高壓控制時,容易形成極強的太陽光照。加上地表水分少,不能起到水分蒸發耗熱降溫的作用,因此氣溫迅速上升形成高溫天氣,並持續高溫狀態。在氣象要素上的反映就是日最高和最低溫度差較大,一般在10攝氏度以上,濕度在30%左右。
同一時期的南方地區,高溫天氣的出現一般與副熱帶高壓緊密相關。當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時,從高緯度來的冷空氣很難到達南方的廣大地區。同時,副熱帶高壓內部下沉氣流抑制了雲雨發展,伴有下沉增溫作用,加上濕度大,因此人們感受到的是悶熱,就像在蒸籠中一樣,這類天氣被稱為悶熱型高溫。在我國沿海及長江中下游,以及華南等地經常出現此類天氣。氣象要素上的反映就是日最高和最低溫度差較小,一般在5攝氏度以內,濕度在60%以上。
對老百姓來說,入伏后,宜以防暑降溫為主,盡量安然度夏。
(作者為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專家,本報記者李紅梅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11日 1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水利部針對南方5省區啟動水旱災害防御Ⅳ級應急響應
- 人民網北京7月6日電 (記者王仁宏)據水利部消息,依據《水利部水旱災害防御應急響應工作規程》,水利部於7月6日13時針對江蘇、安徽、湖北、重慶、貴州省(直轄市)啟動洪水防御Ⅳ級應急響應。 據預報,7月6—9日,西南中部東部、黃淮南部、江淮、江南北部、東北中部南部及湖北大部、陝西東南部等地將有一次強降雨過程。…
- 水利部針對北方4省區啟動水旱災害防御Ⅳ級應急響應
- 人民網北京7月5日電 (記者王仁宏)據預報,7月4-5日,遼寧、吉林、黑龍江中部南部、內蒙古東部等地將有一次強降雨過程,受其影響,遼寧省遼河、渾河、太子河,吉林省第二鬆花江,黑龍江省嫩江、鬆花江、牡丹江,內蒙古自治區綽爾河、洮兒河等河流將出現漲水過程,暴雨區內部分中小河流可能發生超警洪水。 依據《水利部水旱災害防御應急響應工作規程》,水利部於7月4日18時針對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省(自治區)啟動洪水防御Ⅳ級應急響應,並向相關省級水利部門和水利部鬆遼水利委員會等單位發出通知,要求密切監視雨情、水情、汛情發展變化,加強監測預報預警、會商研判和應急值守,重點做好水庫安全度汛、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災害防御等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