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系統治理 生態更美(美麗中國·欣欣向榮)

趙夢雪 楊小明
2023年10月10日06:1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推門見綠,出門入園。山東省平度市借助現河公園、2020公園為核心的公園體系,全面嵌入健身、娛樂等功能,形成多園相連、布局均衡的公園體系。
  王學文攝

  制圖:翁嘉諾
  數據來源:生態環境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滾滾黃河裡沒有咱高西溝的泥”,這是陝西省榆林市米脂縣高西溝人引以為傲的地方。曾經的高西溝村荒蕪貧瘠,水土流失嚴重,當地人以為“多刨一個‘坡坡’,就能多吃一個‘窩窩’(當地一種食物)”,然而卻是越刨越窮。

  痛則思變。

  高西溝人決定不再墾荒,而是積極探索治坡為主、溝坡兼治的系統治理方法,創造林地、田地、草地各佔三分之一的土地利用“三三制”經營模式,確立“整體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梯次推進”的治理思路。如今,高西溝村“黃土坡”變“綠林坡”,林草覆蓋率達到70%。

  2021年9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省榆林市考察調研時指出,高西溝村是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的一個樣板。

  黃土高原的綠色變遷,離不開系統治理的科學思維,對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示意義。

  由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是方式方法的重大轉變

  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從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入手,注重點面結合、標本兼治,實現由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的重大轉變。”

  生態文明建設由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的重大轉變,體現的是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深刻轉變,同時也為其他重大轉變提供了策略路徑,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理論指導。

  河北省唐山市作為典型的北方資源型城市,大氣污染問題一度十分突出。為此,唐山市大力實施燃煤鍋爐淘汰、控制工地揚塵、推進污染治理提檔升級等措施,不斷嚴格排放標准,加大重點行業排污監管力度。在重拳治污舉措下,唐山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但空氣質量改善效果並不顯著。

  面對復雜的污染情況,唐山市以系統觀念為引領,將大氣污染防治同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轉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機結合,堅決打贏打好藍天保衛戰。2022年,唐山市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了裡程碑式突破,取得了四個“歷史之最”(即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最低、排位最好、優良天數最多、重污染天數最少),打了一場振奮人心的“退后十”翻身仗、榮譽戰。

  這是生態環境質量的重大轉變,也是生態環境治理方式的重大轉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生態系統退化、環境污染嚴重等“國土之殤、民生之痛”,各地以猛藥祛疴、重典治亂的堅強決心和有力舉措,解決了一批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實踐中,各地始終把生態環境治理作為一個系統工作,既堅持精准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不斷縱深推進污染防治,又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切實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既完善生態環保法律制度體系,又不斷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生態環境治理水平顯著提高。

  正是深化和科學運用系統觀念這一重要思想法寶,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在生態環境治理中統籌兼顧生態系統的各要素

  透過“城市陽台”,青島靈山灣30公裡海岸線上的美景可見一斑。家住靈山灣金沙灘路的張慶遠說道:“以前海邊都是些養殖池子,荒草叢生的,沒什麼看頭。”

  為讓“蒙塵”的海灣恢復“美貌”,青島市在靈山灣啟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清理拆除養殖設施,加大沿灣污水處置力度,恢復海灣自然風貌。如今,水清灘淨、魚鷗翔集的靈山灣已然成為青島市民臨海親海的城市“會客廳”。

  海洋生態環境問題表現在海裡,根子在陸上。海洋生態環境的改善需要依托陸域生態環境的改善,而海洋生態環境質量也集中反映了陸海生態環境系統治理的成效。

  就像海洋環境一樣,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組成生態系統的各個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如果這個系統中的某個環節發生變化,其他環節也會受到影響。生態環境治理需要統籌考慮環境要素的復雜性、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單元的連續性、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

  長期以來,跨流域保護治理一直是江河保護的難點,有時“管住了下游,管不了上游”。為保護赤水河水域生態,雲貴川三省建立了赤水河流域聯席會議協調機制,協同立法、協作保護,達到“1+1+1>3”的效果。

  這是解決跨區域環境治理問題的典型案例。新時代以來,全國生態環境治理堅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堅持好、運用好系統觀念,統籌兼顧、綜合施策,構建了流域統籌、區域協同、部門聯動的生態環境保護大格局,推動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

  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

  山東省五蓮縣境內溝壑縱橫、坡陡溝深,曾是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嚴重制約鄉村發展、群眾致富。面對水土保持工作這塊“硬骨頭”,五蓮縣按照“源頭在治山,重點是增綠,關鍵要蓄水”的系統治理思路,破板岩、填新土、建水源,聚力打好治山治水攻堅戰,讓荒山蓋上“綠被子”,綠水育出“金票子”。

  五蓮縣治理經驗充分表明,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把系統觀念作為根本方法,堅持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的整體性理念,推動局部和全局相協調、治標和治本相貫通、當前和長遠相結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們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一體化保護”“系統治理”“統籌”和“協同推進”,是一套“組合拳”,清晰地勾畫出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路徑和策略。

  新征程上,美麗中國的建設者們要立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將系統治理思路貫穿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各方面。堅持點面結合,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堅持標本兼治,抓好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中國更加注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強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種生態要素的協同治理、重點區域的協同治理和流域上中下游、江河湖庫、左右岸、干支流的協同治理,綜合運用行政、市場、法治、科技等多種手段,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作者單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

(責編:袁勃、趙欣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