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烏梁素海:

從“治湖泊”轉向“治流域”

本報記者 翟欽奇
2023年10月10日06:1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烏梁素海。
  資料圖片

  【近鏡頭】從烏梁素海出發,沿黃河溯流而上,沿途一派生機盎然:在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前旗,烏梁素海岸邊成百上千隻疣鼻天鵝陸續飛往南方越冬﹔在杭錦后旗,高效的灌排設施精准控制著農田用水量與污水排放量……

  

  烏梁素海原為黃河故道,是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區極為少見的大型草原湖泊,素有“塞外明珠”的美譽。作為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濕地,烏梁素海是中國北方多個生態功能交匯區,被稱為黃河生態安全的“自然之腎”。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城鎮建設、工業發展、灌區開發,湖區水體環境一度惡化,生態治理迫在眉睫。

  治理初期,當地一度受到“就山治山、就水治水”傳統治理思路的影響,治山、治沙、治田、治河,各自為戰,人力物力投入不少,但收效甚微。

  2018年,內蒙古啟動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實施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整治、水土保持與植被修復等7大工程。“堅持‘湖內的問題、功夫下在湖外’,由單純的‘治湖泊’向系統的‘治流域’轉變,生態修復由‘單要素’向‘多要素’轉變,從保護一個湖到保護一個生態系統,實施一體化、綜合化修復治理。”烏梁素海生態保護中心主任包巍介紹。

  在烏梁素海上游,烏蘭布和沙漠近幾年夏天起了霧、冬天下了雪,“綠進沙退”的故事不斷上演。當地在沙漠中央建設牧場,形成了“飼草料基地-奶牛飼養-有機肥”的生態循環模式。

  沿黃而下,在河套灌區,黃河水通過總干渠,由斗渠、農渠、毛渠,層層分散灌入農田,再經由層層排干,匯入總排干,最終注入烏梁素海。近年來,巴彥淖爾市在河套灌區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減輕外源污染,引導和推動農業綠色生產,同時還興建網格水道工程加快水體流動。

  繼續前進,來到烏梁素海北岸的烏拉山腳下,在這裡,無人機飛播撒下的樹種落地生根,茁壯成長。近年來,當地實施一系列工程修復烏拉山礦山地貌,增強烏拉山邊坡的穩定性和生態屏障服務功能。

  如今的烏梁素海,昔日美景再度重現,這顆“塞外明珠”正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目前烏梁素海水質已穩定在Ⅴ類,局部區域優於Ⅴ類,水質總體好轉,湖體生態功能逐步恢復,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果。

  截至今年6月底,烏梁素海試點工程已完成沙漠生態保護修復治理面積10.5萬畝,種植梭梭樹苗等苗木1500萬株,修復周邊草原生態修復面積6萬畝。烏梁素海綜合治理經驗做法,已入選自然資源部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十大中國特色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責編:袁勃、趙欣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