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浙江台州創新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

多方合力 擺脫“塑”縛

本報記者 劉發為
2024年01月02日04: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工作人員在浙江台州的海邊收集廢舊漁網。
  新華社記者 林光耀攝

  【近鏡頭】在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葭沚碼頭,“船老大”趙師傅正搬運著一箱箱從“小藍之家”免費兌換回來的礦泉水。趙師傅說,漁民一次出海常常要喝掉幾十箱礦泉水。以前喝完后,瓶子就隨手丟掉,現在隻要在中國海洋塑料可視化認証平台——“藍色循環”上申報,不但能免費兌換礦泉水,而且會有專業的公司上門回收空瓶。

  

  除了塑料瓶,漁網、魚盆、浮標等也都在回收范圍內。

  “這樣一來,從源頭上減少了海洋塑料垃圾的產生,既保護了環境又增加了收入,現在海面上干淨多了。”趙師傅高興地說。

  “小藍之家”是“藍色循環”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項目(以下簡稱“藍色循環”項目)的一部分。2023年10月,由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和浙江藍景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申報的“藍色循環”項目,從全球2500個項目中脫穎而出,榮獲2023年聯合國“地球衛士獎”。

  海洋塑料是海洋廢棄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海洋生態環境危害很大,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是全球性難題。如何協同多方力量,破解這一難題?在一個特殊的手機殼裡藏著答案。

  在生態環境部2022年6月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相關負責人拿出了一個手機殼。掃描手機殼上的二維碼,就可看到該手機殼使用了約8.4克海洋塑料,約等於5個塑料瓶蓋,還能看到制作這個手機殼的塑料是誰撿的、誰運的、存哪裡、誰轉運、誰再生、誰制造等。

  這個手機殼正是來源於“藍色循環”項目。

  “藍色循環”項目通過政府引領、企業主導、產業協同、公眾聯動,根據海洋垃圾產生和分布的特點,建立數字化管理平台和實體化收集網絡,用大數據賦能,形成了海洋垃圾的收集、運輸、再生利用的可循環價值鏈,以市場化方式運作,不但大幅減少了財政投入,而且使參與的漁民有錢賺、企業有動力,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進入良性循環。

  在椒江區大陳島的海灘上,來自沿海村鎮的李荷嬌正在撿拾埋在沙裡的塑料瓶和被海浪沖上沙灘的泡沫塑料、漁線漁網等。“我每天都會在海岸邊撿拾塑料垃圾,送到‘小藍之家’。”李荷嬌說,撿拾塑料垃圾已成為她的一項新收入。

  李荷嬌收集的海洋塑料垃圾,會匯集到碼頭邊的“海洋雲倉”中,裡面的設備對塑料垃圾進行傾倒、破碎、造粒、輸出等工序,對入倉人員、地點、時間等信息實現全過程實時記錄等。

  據統計,經過“藍色循環”項目的前端處理,塑料垃圾容量減少了90%,高效生產出的再生塑料粒子,通過智能算法合理規劃的運輸路線,被統一運送到規范化的企業,再生產成手機殼、汽車配件、行李箱、服裝等產品。作為“藍色循環”項目的運營主體,浙江藍景科技有限公司依托“物聯網+區塊鏈技術”,構建海洋塑料廢棄物“收集-儲存-運輸-再生-制造”全流程可視化的閉環治理體系,實現海洋塑料廢棄物源頭控制、低碳回收和循環利用。

  截至目前,已有237家企業、1.02萬艘船舶加入“藍色循環”項目,沿海婦女、老人和漁民等參與人次達6.18萬,項目累計收集處理海洋廢棄物1.09萬噸,其中塑料廢棄物2254噸,減少碳排放約2930噸,一線收集人員年增加收入約1.3萬元。項目還將海洋塑料交易的20%作為“藍色共富基金”,並精准惠及收集群體,漁民累計獲得1.2億元綠色低息貸款等,實現了海洋治理、資源循環、共同富裕的融合發展。

(責編:袁勃、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