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水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
守護濕地之美(美麗中國)
江蘇淮安白馬湖濕地中的蘆葦蕩。 |
湖北公安崇湖國家濕地公園。 |
北京延慶野鴨湖國際重要濕地。 |
編者按:今年2月2日是第二十八個“世界濕地日”,主題為“濕地與人類福祉”。近年來,我國多地多部門共同努力,加大對濕地及其生態系統的保護力度,全國濕地保護體系初步建立。
在“世界濕地日”到來之際,本版推出特別報道,走近北京野鴨湖、江蘇淮安白馬湖、湖北公安崇湖等國際重要濕地,關注各地的濕地保護工作實踐,探索濕地生態和水環境保護的有效路徑,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冬日午后,微風輕拂,蘆葦搖曳,不時有鳥兒掠過晴空,陣陣鳥鳴清脆悅耳……依山而成的北京延慶野鴨湖猶如一幅山水畫。
去年2月2日,包括北京野鴨湖、江蘇淮安白馬湖、湖北公安崇湖在內的我國18處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北京野鴨湖濕地——
推進生態修復,生物多樣性不斷改善
北京延慶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是由官廳水庫延慶轄區及環湖淹沒區灘涂和庫塘等組成的濕地,野鴨湖國際重要濕地全部位於保護區范圍內。作為北京第一處國際重要濕地,野鴨湖成為首都濕地生態保護的“金名片”。
“野鴨湖國際重要濕地涵蓋了保護區內河流、湖泊、灘涂、水塘等不同類型的濕地,也包括了水鳥等動物的主要棲息地。”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野生動植物和濕地保護處處長張志明說,該濕地是我國華北地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內陸濕地,是北京地區面積最大、濕地類型最多和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濕地自然保護區,也是保存最完好的近自然濕地生態系統。
時光回溯至1997年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設立之初,馬場、養殖場等散布於湖區,濕地退化,污染比較嚴重。當地通過禁牧禁漁、禁止挖沙、修建圍欄等舉措推動野鴨湖休養生息。10余年來,北京延慶通過補水保水、恢復植物多樣性等方式進行系統治理,野鴨湖水面逐步擴大,修復濕地面積達2萬多畝。
“濕地修復前,野鴨湖地區周邊種植苜蓿草,植物單一,濕地旱化形成大片荒地。”北京延慶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副主任劉均平說,后來從馬營河取水,對地形加以改造,水系連通,淺水區、深水區、生境島等滿足不同動植物需求的生態環境逐漸形成。隨著蘆葦、莎草等濕地植物蓬勃生長,水生昆虫、魚類等有了“口糧”,也吸引了大批鳥類來此覓食、棲息。
野鴨湖國際重要濕地位於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內,如今已成為華北平原北部重要的候鳥停歇地和繁殖地,是珍稀水禽的重要停歇地或越冬地,濕地內蘊含著豐富的動物資源。截至目前,記錄到的鳥類有369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22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63種,不乏丹頂鶴、青頭潛鴨等瀕危鳥類。
每年遷徙季,在野鴨湖停歇、繁殖以及越冬的鳥類總數累計達百萬余隻,2020年起,保護區首次創新性地試種鳥糧田。“我們在濕地內試驗種植玉米、大豆等農作物,專門供鳥類、獸類等動物取食,同時減少人工干預,最大程度保留農田的自然狀態。”劉均平說。
江蘇淮安白馬湖濕地——
開展清理整治,加強生態系統監測
眼下,位於江蘇省淮安市的白馬湖濕地公園迎來了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候——青頭潛鴨、斑嘴鴨、東方白鸛、小天鵝等候鳥從遙遠的西伯利亞等地飛來越冬。它們在清澈的湖面上嬉戲、在淺灘上覓食、在蘆葦叢中棲息,不時從蔚藍的晴空下掠過,場面蔚為壯觀。
白馬湖濕地位於白馬湖南部水域,西承淮河流域最大湖泊洪澤湖來水,南經阮橋河、避沉溝出湖,依次通過寶應湖、高郵湖后流入長江,是淮河入江水系重要的生態節點。從高空俯瞰這片濕地,可見縱橫交錯的田埂和塘圍中分布著大小不一的島嶼,如同顆顆珍珠鑲嵌在綠綢帶上。白馬湖濕地2014年獲批省級濕地公園,2020年12月獲批國家濕地公園,2023年正式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淮安白馬湖濕地公園建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倪成文告訴記者,之所以對白馬湖進行生態修復,主要基於三方面原因:一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調水的需要,過境湖泊白馬湖的水質是否達標,直接關系到南水北調東線的調水水質。二是淮安主城區備用水源地建設的需要。三是湖泊功能恢復的需要。由於早期大規模進行圈圩,發展圍網養殖,白馬湖不僅在實施保護以前為劣Ⅴ類水質,而且基本失去了湖泊的防洪、除澇、灌溉等功能。
倪成文介紹,為高標准推進白馬湖的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淮安在白馬湖濕地開展“四湖工程”:退圩還湖、清水入湖、清淤淨湖、生態養湖。對退漁后的湖區圩埂、淤泥等進行清理整治,大大提高了湖泊的防洪能力。同時,對白馬湖上游的10條入湖河道進行全面整治,通過控源截污、河道清淤、駁岸防護、生態修復等措施實現河道清水入湖。此外,通過退圩還湖和景區建設,累計清淤4000多萬立方米,實現水源地達標建設。在此基礎上,又在湖岸邊實施綠化等生態修復措施,共建設湖岸生態修復帶近100千米,增加湖濱綠化面積200多萬平方米、生態涵養林8000畝。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白馬湖濕地公園還安裝了濕地生態監測系統,包括1個生態監測監控與管理大數據平台軟件、2處綜合自動監測點、7處小型水質自動監測點、2處昆虫自動監測點、1處氣象/土壤/空氣質量自動監測點、4處視頻監控點以及2個LED展示屏,為濕地保護提供連續、實時的水質、氣象、空氣質量、土壤監測數據,系統分析出濕地生態環境的演變,為保護管理提供支撐。
目前,白馬湖濕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湖泊水質穩定在Ⅲ類,部分水域達Ⅱ類標准,自然濕地面積比2014年增加了21.34%,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維管植物達316種,增加了165種﹔魚類達69種,增加了3種﹔鳥類達210種,增加了79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4種,為青頭潛鴨、東方白鸛、黃胸鹀、獵隼。
湖北公安崇湖濕地——
退漁還濕,綜合治理水環境
清晨,湖北省公安縣崇湖國家濕地公園寒風呼嘯,青色的湖面在朝陽下閃著粼粼波光。遠處湖邊的蘆葦輕輕搖曳,不時有成群的鳥飛過。“這些都是從外地來崇湖的冬候鳥,有小天鵝、豆雁、白琵鷺、青頭潛鴨、東方白鸛等。”崇湖國家濕地公園保護中心負責人劉道軍介紹。
崇湖能夠得到各類候鳥的青睞,與它優質的水生態環境分不開。“崇湖水質常年穩定在Ⅳ類,有水生植物430種。”劉道軍說,這個冬天崇湖濕地又新增了2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現在達到6種。
崇湖東臨長江,分為北湖和南湖。“上世紀70年代前,崇湖魚鳥成群,水草成林,湖水還可以直接飲用。”劉道軍說,上世紀90年代,崇湖大片的水域被私人承包種蓮藕、養魚蝦,居民的生活污水也直排湖中,崇湖的水質越來越差,湖面上的鳥類越來越少。
2014年,公安縣在崇湖全面推行退漁還濕政策,將湖區承包權收回,拆除了圍堤、圍埝、圍網。“縣裡還不斷推進清淤除雜、水生植物調控及土方平衡等工程,並啟動環湖生態緩沖帶、臨湖截污帶、沿湖修復帶‘三帶’建設,讓崇湖的自然生態不斷恢復。”公安縣崇湖小流域綜合治理指揮部辦公室負責人吳治山介紹,為了確保治理后的崇湖能夠自然修復,公安縣還對崇湖流域進行綜合治理,要求流域內的各類尾水必須達標才能排放,並廣泛發動群眾參與崇湖治理。
此外,由於崇湖水深平均隻有1米左右,水量受天氣和季節影響較大。為了確保崇湖水量穩定,公安縣對9條水渠進行疏浚,將崇湖與周邊的水田連起來。“6條水渠進水,3條水渠出水,夏天崇湖水多,水田灌溉需水量大,崇湖為水田補水﹔冬天水田需水量小,就為崇湖補水。”劉道軍說。
崇湖環境改善后,當地開始探索“生態+”發展模式。“我們建設了36公裡長的崇湖旅游公路,發展休閑垂釣、自然科普等業態,建成生態採摘園、小龍蝦產業觀光園、田園森居景點等游玩項目。”吳治山說,崇湖國家濕地公園2020年正式開放,吸引了不少游客。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01日 1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