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扎實推進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建設,去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到88.7%
碧海藍天共一色(人與自然)
福建省漳州市東山島南門灣—馬鑾灣段,水清灘淨。 |
行走在八閩大地,水清岸綠、天藍海闊,一派勃勃生機——
廈門市東南部海域,碧波蕩漾、游人如織,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頻頻現身﹔漳州市東山縣馬鑾灣畔,灘淨灣美、魚鷗翔集,一個個外地旅游團歡聲笑語﹔三明市金溪將樂段,山清水秀、浪花奔涌,水質連續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福建是海洋大省,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公裡,比陸地面積還多出12.4%。2023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到88.7%。
日前,記者參加生態環境部組織的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優秀案例採風活動,在福建實地調研海洋生態環境和水生態環境保護。
明確責任、加強監管,海洋垃圾治理成效明顯
西堤廈門綜合碼頭,海風扑面。登上“廈海環011”海漂垃圾機械化清掃船,2個液壓打撈斗、4台黃色垃圾箱佔據船尾大部分空間。
“這艘船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海上垃圾清掃船,排水量達200噸,專門為打撈海漂垃圾設計,由我們自主研發,一次能裝載20噸垃圾。”廈門市政海上環境衛生管理站站長張梁華說,管理站配備8艘機械清掃船、3艘巡查快艇和48艘小型保潔船,規模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廈門市,海域面積達333平方公裡、海岸線長226公裡。在茫茫大海上,及時發現海漂垃圾才能快速處置。“我們委托廈門大學對入海垃圾漂移軌跡及分布區域進行預報,為部署清理保潔力量提供參考和指導。”廈門市生態環境局海洋生態環境處處長張紋介紹,當地還在沿海岸段安裝視頻監控設備,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自動識別海漂垃圾。
“從2022年開始,我們用上了智慧海上環衛系統,具備船舶作業指揮調度、海漂垃圾監測預警預報等功能。”張梁華告訴記者,各類信息化手段的應用大大提升了海域保潔效率。
“從量上看,海漂垃圾每年4月到10月比較多。”張梁華介紹,台風或者暴雨天氣之后,平均每天至少出動50艘次船舶,清理5到8噸垃圾,“節假日期間,我們會增加清掃人手、延長作業時間。”
在陸上,廈門市設立沙灘岸線保潔隊伍,將沙灘岸線劃分成62個岸段,逐段明確責任單位、責任人員,根據潮汐情況每日兩次對沙灘岸線進行保潔。廈門市每年將海漂垃圾治理工作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納入黨政領導生態環保目標責任書考核。
同時,當地加強監管力度,壓實各部門治理責任。“市環境執法支隊每月用無人機航拍抽查重點岸段,我們還委托第三方機構進行抽查,省生態環境廳也會進行檢查。”張紋說。
得益於多方努力,廈門市海漂垃圾密度從2020年的每公裡岸線240.38平方米下降至去年的96.63平方米。近年來,廈門市先后獲評首批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全國首批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稱號。
陸海統籌、一體治理,推進生態環境綜合整治
污染物出現在海裡,但根子在陸地上。“現在,海漂垃圾一般以水草、樹枝等植物類垃圾為主,塑料類垃圾總量大幅減少。”張梁華認為,這表明上游九龍江地區落實河長制、開展生態保護修復等措施正在取得顯著成效。
不管是“有形”的固體垃圾,還是“無形”的污染物都得到全面處置。廈門市海域分為東南部海域、同安灣、大嶝海域、西海域等4個海灣管控單元。其中,東南部海域面積88.73平方公裡,覆蓋思明區全域,擁有鼓浪嶼風景名勝區和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思明區是全省污水收集率最高的城市建成區。目前,全區99個雨洪排口全部完成整治,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全監管、全達標。”站在椰風寨高大挺拔的棕櫚樹下,思明區副區長張雲鵬對治理成效如數家珍,“我們形成入海排污口溯源整治‘一張圖’,實施‘一口一策’正本清源改造。建有5個水質淨化廠,排放水質達到一級A標准,排放達標率為100%。”
2023年,東南部海域3個國控點位水質優良比例達100%。8個海濱浴場水質優良率常年保持100%。優美的生態環境,吸引國內外游客紛至沓來。去年思明區接待游客量達5670.44萬人次,同比增長69.72%。
漳州市東山縣是全國第六、福建第二大海島縣,海域面積1846平方公裡,海岸線長181.47公裡,南門灣、嶼南灣、馬鑾灣、金鑾灣等海灣形似月牙、牽手相連。
在康美鎮馬鑾村望嶼島上,沈東勇正忙著清理民宿房間。5年前,他還是當地的鮑魚養殖大戶。東山縣海洋資源豐富,水產養殖給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帶來較大壓力。漳州市出台海上養殖設施升級改造實施方案、海水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等一系列制度規范,明確“哪裡可以養、養什麼、怎麼養”。沈東勇由此改行,退出水產養殖行業。
“剛開始很不情願。”沈東勇回憶,但靜下心來一想,養殖導致水質退化、海域污染等問題,而且勞動強度大,風險也比較高。在當地政府引導下,沈東勇拿到轉產補償金后,將自家民房裝修改造成民宿,如今生意有聲有色,節假日期間經常客滿。
東山縣生態環境局局長李結生介紹,與退養轉產同時,當地圍繞“水清灘淨、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海灣建設目標,堅持陸海統籌、一體治理,推進海灣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長效機制建設,積極打造生態環境優美、生態系統健康、親海空間充足的美麗海灣。
依托良好的海洋生態環境,東山縣旅游業發展不斷提速,成為當地的富民產業。2023年,東山縣接待游客逾856萬人次,旅游收入超109億元。
發展理念轉變,帶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的共贏
午后,位於金溪河畔的三明市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群山蒼翠。
“真沒想到,咱們村空氣也能賣錢!”“可不,原來不砍樹真的也能致富!”聽村民閑聊,“碳票”是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常口聯村黨委書記張林順回憶:“過去常口村是個無新房、無水泥路、無路燈的‘三無村’,鄉親們靠種水稻、煙葉生活,收入微薄、日子清苦。村集體收入一年才3萬多元。”
曾有一家制筷企業找到村干部,出高價購買村裡林地。張林順說:“村裡多次開會商議,最終還是咬牙拒絕。都是石頭山,砍光了對不起祖宗。不能因為一時的困難,毀了子孫后代的環境。”
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山水,怎樣變成無價之寶?常口村不斷摸索:發展林下經濟,種植臍橙等經濟作物,開辦水上游樂場……如今,常口村人均收入達3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200萬元。
2021年5月18日,張林順領到了編號為“0000001”的全國首張林業碳票,涉及常口村3197畝生態公益林,讓村集體新增加了超過14萬元的收入。林業碳票是林木碳減排量收益權的憑証,相當於每片林子的固碳功能可以作為資產、進行交易的“身份証”。“我們把收益平均分給全體村民,讓大家共享生態保護成果。”張林順說。
從常口村沿著金溪一路向南,約半小時車程,便來到南口鎮蛟湖村。“在金溪兩岸500米范圍內,我們實施禁養、禁建、禁伐措施,最大限度守護一河碧水。”蛟湖村黨支部書記謝林生說,村裡還建起2座污水處理站,一改往日污水橫流的景象。
金溪是閩江最大的二級支流,也是將樂縣的母親河。“靠水吃水”,今年55歲的俞長水,曾長期在金溪上採砂為生。“買了2條採砂船,一年能挖5000多噸沙子。”俞長水說,長期的無序開採,不僅破壞河床、河道,還導致水質變差。
將樂縣開展涉砂行為專項整治攻堅行動,拆除復綠32處違規洗砂點、29處河道採砂點和18處廢棄蓄料庫,並引導業主轉產就業。
俞長水“洗腳上岸”,開起了生態漁庄,每年收入20多萬元。望著越來越清澈的金溪,俞長水心潮澎湃:“以前挖沙子破壞環境,總是感到愧疚。現在端上生態飯碗,心裡終於踏實了!”
發展理念轉變,帶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的共贏。近年來,將樂全縣生態環境質量始終處於優良水平,流域水質常年保持在Ⅱ類以上,空氣質量達標率、流域水環境質量達標率、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保持100%。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02日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