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綠富同興”——中國推動沙區治理綠色惠民

2024年06月17日10:24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這是在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沙地“雙百萬畝”綜合治理工程努古斯台項目區拍攝的風力發電機組(2024年5月1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新華社呼和浩特6月17日電 題:“綠富同興”——中國推動沙區治理綠色惠民

新華社記者劉嵐濤、王雪冰、於嘉

“小風難睜眼,大風活埋人。”這是曾經流傳於中國北方沙區磴口縣的俗語,如今卻越來越少被人們提及。

“別看這種子長得小小的,每公斤能賣到六七千元。”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王爺地肉蓯蓉產業治沙示范基地,負責人魏均捧著手裡比芝麻粒還小的蓯蓉種子說道。

仲夏時節,生長在中國第八大沙漠——烏蘭布和沙漠中的肉蓯蓉到了採收種子的時候。在治沙基地,深褐色的蓯蓉花點綴在成片綠色梭梭樹中,工人們攥緊手中的白色編織袋,小心翼翼地將穗狀花序上的種子收集起來。

寄生在防沙植物梭梭樹根部的肉蓯蓉有著“沙漠人參”的美譽,而種植肉蓯蓉也成為當地重要的特色沙產業。“今年計劃採收肉蓯蓉面積約6000畝,每畝可採挖肉蓯蓉100公斤左右。新鮮肉蓯蓉收購價格每公斤30元左右,每畝可實現產值3000多元。”魏均介紹。

經濟效益得益於生態治理成效。昔日深受風沙侵害的磴口縣經過多年治理,沙區林草覆蓋度從20世紀五十年代的0.04%提高到37%以上,重度沙化土地減少78%,向黃河年輸沙量降低94.7%。

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最大、受影響人口最多、風沙危害最重的國家之一。全國現有荒漠化沙化土地44.78億畝,影響4億多人口生產生活。

2024年5月6日,在地處渾善達克沙地的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寶紹岱蘇木扎魯特嘎查,志願者們開展植綠活動。新華社發(巴依斯古楞 攝)

今年6月17日是第30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也是《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通過30周年紀念日。

中國一直把防沙治沙作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務,部署實施了“三北”等一批重大生態工程,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法。國務院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國家林草局會同相關部門印發《全國防沙治沙規劃》。

目前,“三北”工程區累計完成造林4.8億畝,治理退化草原12.8億畝,森林覆蓋率由1978年的5.05%提高到13.84%,退化草原面積由2004年的85%降低到70%左右,重點治理區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在防沙治沙的實踐中,中國也走出一條“綠富同興”的治理之路,為推動全球荒漠化防治貢獻出中國智慧。

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長盧琦說,當前中國防沙治沙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將封禁保護、綜合治理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

中國林科院在烏蘭布和沙漠牽頭探索出的“磴口模式”,形成優先保護、協調發展、構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綜合體,探索農田防護林網庇護下的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

在烏蘭布和沙漠位於磴口縣境內的片區,已有210萬畝披上綠裝,吸引20多家民營企業發展肉蓯蓉產業,從鮮品肉蓯蓉到蓯蓉茶、蜜餞蓯蓉、植物飲料等。

“產業鏈不斷延長,越來越多的農牧民享受到生態效益帶來的經濟紅利。”磴口縣防沙治沙局副局長何文強說。

地處河西走廊東端的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是全國荒漠化重點監測縣。5年來,古浪縣累計完成造林綠化10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12.75%。隨著沙化土地的逐步治理,現代農業生產方式也讓群眾品嘗到特色產業帶來的“甜頭”。

古浪縣黃花灘鎮五道溝萬畝戈壁農業示范基地裡的羊肚菌已進入收獲季。當地鼓勵村民發展溫室產業,僅幸福新村就有種植羊肚菌、韭菜等果蔬的大棚507座。

“我種的20個棚的羊肚菌已經開始採摘,一斤干貨賣500元到800元。”種植戶張文良說。

位於毛烏素沙地邊緣的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曾經是“空中無飛鳥,地上不長草”的貧瘠之地,如今通過營造喬灌混交林、種植沙地經濟林等方式,實現了治沙與致富同步發展。

在保護區管理局甜水河管理站,記者看到26棟種植陽光玫瑰葡萄和毛桃的溫棚整齊排列。“每座溫棚產值超過2萬元,純收入大概在1萬元。”管理站職工楊幸福說。

2019年至2023年,白芨灘沙漠田園綜合體累計實現果蔬產量超550萬公斤。

來自國家林草局發布的信息,近10年來,中國沙區生態環境改善,保護了耕地,帶動畜牧養殖業和林果業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

(責編:胡永秋、楊光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