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在新疆於田縣見証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

漫漫黃沙正染綠(探訪)

本報記者 李亞楠
2024年06月21日05:5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於田縣闐東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沙漠上長起成片植物。
  阿巴拜科日攝(人民視覺)
  圖②:於田縣奧依托格拉克鄉玫瑰種植基地裡,花農們正在採摘玫瑰花。
  許曉龍攝(人民視覺)
  圖③:於田縣奧依托格拉克鄉玫瑰種植基地裡種植的玫瑰花。
  許曉龍攝(人民視覺)
  圖④:拖拉機在平整沙丘。
  本報記者 李亞楠攝

  早晨7點左右,朝陽洒向塔克拉瑪干沙漠,新疆和田地區於田縣往東20多公裡的闐東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二十幾台拖拉機轟鳴著將一個個小沙丘推成平地。不遠處的沙地裡,正在育苗的紅柳、梭梭已經長了寸許,等待秋天時再移栽到新平整的沙漠中。

  環繞塔克拉瑪干沙漠一圈,是3046公裡。過去40多年,已經形成了長達2761公裡的綠色阻沙防護帶。最后285公裡“缺口”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和田市至若羌縣沿線,於田縣正處於缺口中。

  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285公裡鎖邊固沙工作正在進行,補齊這最后的缺口,就能形成一圈巨大的綠色生態環線。

  “梯田式”治沙,效率提高一倍

  把小沙丘推成平地,每畝成本幾百元。但還有很多高達20多米的大沙丘,推平的話,每畝地平整費用就得上萬元,耗時20天以上,怎麼辦?

  於田縣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賈存鵬帶記者驅車來到幾公裡外的一片沙地,連綿起伏的高大沙丘呈梯田狀,坡度都在30度左右,高度3到5米,坡面由草方格固定,平面上的梭梭和胡楊可以將草方格的“壽命”從5年延長至10年左右。

  “這種方式,每畝成本隻要1800元,耗時也縮短2/3。”賈存鵬說,因地制宜,才能更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治沙工程,“今年我們採用‘梯田式’治沙模式,效率提高一倍。”

  平整好的沙地上,布滿毛細血管一樣的滴灌帶。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眼機井,附近是一個巨大的沉砂池,來自地下的水匯到沉砂池,再通過滴灌帶精准地滴到每株植物的根部。

  記者發現,這些沉砂池的位置都在高處。“我們把沉砂池建在高大沙丘之間的坑窪中,地勢較高,晚上用電低峰時抽水存在沉砂池中,白天就可以通過自壓式供水把水送到地勢低的地方,節省一筆電費。”賈存鵬介紹。

  於田縣工業園區建在沙漠邊緣,附近建有一座污水處理廠,園區內上萬人產生的生活污水在這裡變成再生水,流向沙漠中滋潤著綠色。

  沙漠裡育苗,植物成活率更高

  遠遠望去,在一片沙丘梯田上,一抹淡淡的翠綠色若隱若現,與常見沙漠植物的土綠色不同。走近后發現,這是一個月前種下的梭梭種子新發的嫩芽。於田縣正在進行一項新探索:在治沙現場育苗。

  以往,育苗都是提前在苗圃裡通過扦插進行,隨著治沙向沙漠腹地推進,運輸樹苗的時間和成本都開始上升。

  於田縣林業和草原局嘗試用種子育苗,抽調技術人員到治沙現場。200畝地裡,紅柳、梭梭、白刺和四翅濱藜這4種常見的固沙植物都已種植成功,等到秋天就可以移栽到平整的沙地中去。

  “隻要有沙、有水,我們就能在當地育苗。不但運輸問題解決了,而且植物從發芽開始就在沙漠裡生長,適應性更強,成活率也更高。”賈存鵬說。

  記者看到,長期生長植物的地方,沙子已經逐漸從流沙變得較為固定,保持住了局部的水土。

  但由於樹種單一,容易發生病虫害,這很有可能讓十幾年的努力前功盡棄。為了避免這個問題,於田縣通過不斷試驗,讓紅棗、大芸、葡萄、大葉白蠟等越來越多的植物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安家。

  接下來,於田縣計劃在沙漠裡建設一個萬畝精品果園,還要種植景觀苗木,打造休閑觀光旅游區。

  發展沙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出人意料的是,沙漠裡還有近6萬畝的玫瑰花田。每年5月,在成排的穿天楊掩映下,鼓起來的花骨朵將沙漠裝點得格外動人,經過精深加工變成玫瑰花茶、花醬、精油等產品,鼓起當地群眾的腰包。

  今年,於田縣玫瑰花畝產180公斤以上、畝均效益3500元至4000元。此外,全縣接種肉蓯蓉18萬畝、年產4萬余噸,畝均效益2000元。小麥、玉米等農作物也在這裡抽穗結實,這是於田縣多年與沙漠博弈的“成績單”——將產業發展與防沙治沙相融合,實現可持續發展。

  今年是艾則孜·買提肉孜參與產業治沙的第十五個年頭。2009年,他開始在8畝紅柳上接種肉蓯蓉,現在種植面積已達950畝,還成立了自己的合作社。艾則孜·買提肉孜告訴記者,現在他所在的奧依托格拉克鄉塔吾哈孜村有30%的農戶都在接種肉蓯蓉。

  全民參與防沙治沙,在與沙漠接壤的5個鄉鎮已成為共識。政府將沙漠劃撥到村,由村集體承包給合作社、農戶,“前兩年不收承包費,第三年見效益之后再向村集體交一定的承包費,既壯大了治沙力量,又讓農民增收,還能增加村集體收入。”奧依托格拉克鄉黨委書記魏自成說。

  “防沙治沙,政府不能唱‘獨角戲’。通過發展沙產業,吸引群眾主動參與,能在生態改善的同時,達到持續治沙、長期治沙的目標。”賈存鵬說。

  在闐東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的一塊展板上,展示的是於田縣防沙治沙歷年影像對比圖。可以看到,2010年這片區域幾乎沒有綠色﹔到2014年,綠色開始慢慢顯現,當時防沙治沙的總面積是2萬畝。如今防沙治沙總面積達到18.3萬畝,而且還在增加。在未來,於田縣東西兩端的奧依托格拉克綠洲和縣城綠洲將被連在一起,筑起一道防沙固沙的綠色屏障。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21日 07 版)

(責編:牛鏞、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