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蘑菇”是怎麼“冒”出來的?(把自然講給你聽)
圖一 |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體上,擁有較強黏性和附著力的雪花層層累積而形成的,主要出現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較多的地區
寒冬臘月,瑞雪翩躚。很多來黑龍江旅游的游客發現,房頂、樹枝、石頭上的積雪隨物賦形,“冒”出了一朵朵胖嘟嘟的“雪蘑菇”。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體上,擁有較強黏性和附著力的雪花層層累積而形成的,主要出現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較多的地區。一般來說,雪花落到地表承載物上時,由於地球引力作用,超出承載物面積的部分會繼續滑落,最大平面面積應該等於承載物的面積。但“雪蘑菇”堆積在承載物上,最大平面面積甚至能超出承載物面積許多。那麼,“雪蘑菇”是怎麼“冒”出來的呢?
首先,有雪花形狀的原因。雪花的形狀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有星狀、柱狀和片狀等。它們的形成條件和特性各不相同,其中星狀雪花更容易互相粘連在一起,形成結構緊密的雪層。當空氣中水汽含量較足時,更容易形成星狀雪花,它們堆積起來、附著在承載物上,較為不易滑落,形成“雪蘑菇”。
豐富的降雪量,是“雪蘑菇”形成的另一必要條件。在冬季,緯度高、海拔高的地方通常降雪頻繁、降雪量大。當有了一次降雪基礎后,后續降雪的雪花不但會蓋在原有承載物上,還會粘在上次積雪的邊緣處。就這樣,每降一場雪,積雪就厚一層,邊緣就再向外拓展一點。如果仔細觀察,在一些“雪蘑菇”邊緣處,會出現一層層整齊排列的“薄膜”,就像樹木的年輪。這就是在兩場雪的間隙裡,外部環境如陽光、大風等在積雪表面留下的層狀痕跡。
在黑龍江,“中國雪鄉”景區的“雪蘑菇”形狀各異(見圖一,龍江森工集團供圖)。白天氣溫較高時,積雪表層會部分融化,融化的雪水會沿著積雪空隙向“雪蘑菇”底部流動,滲透到底部后又在夜間凍結。在反復的凍融過程中,“雪蘑菇”內部原來的縫隙逐漸被新的冰晶體填滿,雪顆粒之間結合得更緊密,提高了“雪蘑菇”的穩定性,更加堅固持久。
(作者為哈爾濱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本報記者郭曉龍採訪整理)
選題線索來信郵箱:rmrbstb@peopledaily.cn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20日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