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產業乘勢而上開新局(憑欄天下)

![]() |
安徽省蕪湖市繁昌區,晨霧下的繁昌城南污水處理廠。 |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的謀篇布局之年,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開新局、起好步,對環境產業來說十分重要。
近年來,環境產業在政策的東風下,正加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為環境產業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為節能環保產業設定了2030年突破15萬億元的宏偉目標,這一目標不僅彰顯了國家對綠色發展的堅定決心,更為環境產業描繪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藍圖。各省區市配套的政策措施,如同一場及時雨,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推動著環境產業在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回顧過去,環境產業在困境中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活力。傳統產業市場逐漸飽和,技術轉化效能不足,國際競爭日益激烈,這些年,環境產業在發展中面臨著同樣的挑戰。然而,相關企業並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在困境中尋找突破口,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標多個項目,展現了中國環境企業的實力和擔當。環境企業以技術創新為引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環境產業在新興市場中孕育著無限的潛力和機遇。隨著“雙碳”目標的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新興應用場景不斷涌現。服務工業企業,推動再生資源替代原生資源,應對新型污染物的監測與處理需求,拓展氫能儲運、生物質能發電等新興應用,發展碳交易相關服務等,都為環境產業帶來了新的增長點。這些新興市場不僅是環境企業展現實力的舞台,更是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數字化轉型為環境產業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人工智能、物聯網、雲計算等新興技術與生態環境產業的深度融合,推動了環境產業的數字化轉型。通過數字化手段,可以實現生態環保數據的精准監測、科學決策輔助和智能環保設備的研發,提高生態環境治理的效率和水平。同時,數據資產化也為環境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企業可以充分利用積累的數據,探索新的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實現業務的轉型升級。
環境產業的未來發展,需要技術、模式和生態的全面創新。技術上,要加快綠色低碳技術的突破和應用,推動重點行業裝備升級﹔模式上,要從工程交付向長效運營轉變,滿足客戶對精細化運營服務的需求﹔生態上,要強化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協同聯動,形成競合共生的良好生態。商會作為企業和政府之間的橋梁紐帶,將在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助力環境企業走向更廣闊的國際市場。
在政策支持與技術突破的雙重驅動下,環境產業將以“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為內核,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更大力量。讓我們共同期待環境產業在新時代的精彩蝶變,為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作者系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會長,本報記者劉發為採訪整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