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鳥熱”折射“生態好”(生態論苑)

“觀鳥熱”的興起說明我國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即使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裡,因為生態持續向好,珍稀鳥類也會頻頻現身
眼下,鳥兒越來越多,很多人紛紛拿起相機去拍鳥、觀鳥。在北京各大公園、景點裡,都有不少“打鳥人”,每天“長槍短炮”對准各類色彩繽紛的鳥兒,拍下它們或是飛翔,或是嬉戲等各類優美身姿。前段時間,生態環境部官方微博專門對普通人如何入門“打鳥”、文明觀鳥作出指導。
“打鳥”是攝影行業用語,是指用長焦鏡頭遠距離拍攝鳥類。黑海番鴨、荒漠林鶯、中華長尾雀……目前,北京市野生鳥類已達到527種,成為鳥類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居民在中心城區就能“抬頭觀鳥”的美好願景正在逐步成為現實。在全國各地,越來越多人喜歡拍攝鳥類,尤其是珍稀鳥類,從鏡頭裡感受大自然的美麗與活力。“觀鳥熱”的興起說明我國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即使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裡,因為生態持續向好,珍稀鳥類也會頻頻現身,一些候鳥變成了留鳥,在大城市公園、景點安下了家,成為城市裡可愛的“鳥類居民”。
鳥類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持自然界生態平衡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鳥類對生態環境要求苛刻,被認為是生態環境質量的“試紙”,是生物多樣性監測的指示物。許多重要的鳥類棲息地生長著眾多瀕危動植物種,候鳥在每年循環往復的遷徙過程中穿越廣泛地區。通過保護候鳥和它們的生存環境,人類就能更好地保護生物多樣性,從而保護地球生命共同體的根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保護鳥類,必須改善生態環境,修復生態系統。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污染防治,開展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生態環境質量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天更藍了,2024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29.3微克/立方米,連續5年穩定達標﹔水更清了,2024年,全國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達到90.4%,首次超過90%﹔地更綠了,目前,我國森林覆蓋率超過25%,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與此同時,我國持續推進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目前,我國已正式設立三江源等第一批國家公園,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近萬處,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4%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森林、草原、濕地等鳥類棲息空間得到悉心呵護。
最近,有“鳥界國寶”“鳥類大熊貓”之稱的東方白鸛,被觀測到連續13年赴約北京延慶野鴨湖濕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彩鹮在河北雄安新區白洋澱現身﹔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小天鵝連續5年選擇在湖南洞庭湖過冬……正因為人們營造了安心、適宜的生存環境,珍稀鳥類才會頻頻現身。如今,我國已經成為世界鳥類種數最多的國家之一。國家林草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越冬水鳥達到監測最高數量,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野外種群數量總體呈現穩中有升的良好態勢。
當然,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仍需久久為功,必須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同時還需協同推進降碳、擴綠、增長,增強綠色發展的動能,滿足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需要。而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和穩定性的提升,既受到生態環境治理的影響,也受到氣候變化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因此,保護鳥類和它們的生存環境,更好地滿足人們觀鳥的需求,仍需我們堅持不懈地努力和堅持,才能讓萬裡河山更加多姿多彩,讓鳥類等“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07日 1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