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水清灘淨、魚鷗翔集”逐步成為常態,“人海和諧”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美麗海灣建設步入新階段

本報記者 劉發為
2025年07月01日09:4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22
小字號

  建設海洋強國,生態是基礎底色﹔建設美麗中國,海洋是重要陣地。

  從2021年啟動美麗海灣建設以來,截至目前,生態環境部已公布3批共31個美麗海灣優秀案例。

  在美麗海灣建設的帶動下,全國海灣生態環境質量保持穩中向好。2024年已有162個海灣水質優良比例超過85%,其中125個海灣水質優良比例為100%,中華白海豚、布氏鯨等海洋生物及棲息地保護成效顯著。

  “當前,我國美麗海灣建設已經步入‘擴面、提質、增效’的新階段。”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張志鋒介紹,生態環境部因地制宜重點打造110余個美麗海灣,並在廈門、秦皇島等7個沿海城市探索推進全域美麗海灣建設,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59個海灣出台具體建設方案。

  治海,需要齊抓共管。“我們堅持陸海統籌、河海聯動、多方協同,緊盯總氮這個陸海統籌治理的關鍵指標,會同相關部門和沿海地方,統籌開展入海河流總氮治理的部門聯合攻堅、定期巡河治污、駐點技術幫扶等,2024年全國國控河流入海斷面總氮平均濃度同比下降4.1個百分點。”張志鋒說,“此外,我們緊盯海洋垃圾這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問題,會同多部門在65個海灣開展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清理行動,動員組織企業和公眾廣泛參與,定期開展無人機航拍監管,一年來相關海灣岸灘垃圾的蓋度總體下降75%。”

  碧海銀灘也是金山銀山。近年來,生態環境部堅持以高水平保護促進提升海洋產業“含綠量”“含金量”。

  “十四五”以來,生態環境部審批海洋工程項目180余個,新選劃海洋傾倒區25個,核發傾倒許可証4000余本,助力海上風電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同時,生態環境部還積極探索海洋領域“兩山”轉化之路,涌現出“藍色循環”“海上共富花園”等治理發展新模式,各地綠色金融、藍色金融支持美麗海灣建設的實踐案例越來越多。

  2024年,全國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到83.7%,較2020年提高6.3個百分點,2025年春季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繼續穩中有升﹔重點監控的24個典型海洋生態系統連續四年消除“不健康”狀態。

  “大家到海邊能感受到,不少海灣‘顏值’在提升、‘氣質’在改善,‘水清灘淨、魚鷗翔集’逐步成為常態,‘人海和諧’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張志鋒說。

(責編:王仁宏、李楠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